來源:鋅財經
作者|路世明
編輯|大? ?風
7月6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在滬落幕。
回顧今年的大會,與往年最大的不同之處,毫無疑問是人形機器人參展數量的激增。據了解,人形機器人是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重點打造的專區之一,共有25款人形機器人,數量創下歷年之最。
除了備受關注的特斯拉Optimus二代機器人之外,國內廠商們也競相亮出了自家最新款機器人。由于“高科技”含量十足,機器人展區人氣爆棚,觀眾、采購團、投資人、供應商,人頭攢動。
隨著人工智能、感知技術、自主導航等技術方面的突破,近年來機器人功能不斷精進,市場也變得極為火熱,國內外科技大廠幾乎都已入場。
不過,相比于工業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人形機器人雖然未來會擁有更巨大的市場空間,但就眼下而言,相關技術的不成熟,以及成本的高企,包括商業化落地場景的匱乏,都在阻礙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未來終將會來,但在實現賽博世界之前,玩家們的定力和財力將會飽受考驗。
超40款智能機器人同臺亮相
今年的人工智能大會機器人展區,讓人們似乎在那么一瞬間,遇見了“未來”。而作為全展區最靚的仔,盡管特斯拉Optimus二代僅通過玻璃罩展示其外觀設計,但并未減弱觀眾駐足圍觀的熱情。
據介紹,相比早前展示的原型,Optimus二代機器人在重量、靈活性等方面都有顯著進步。當然,達成這些能力,離不開特斯拉對其多方面的改進。
相比上代產品,Optimus二代機器人改進包括:采用了全部由特斯拉自主設計和制造的執行器和傳感器;整體外觀設計更加精細;行走速度提高了30%;重量減輕了10公斤,同時平衡感和身體控制能力得到改善;配備了全新的雙手......
目前Optimus二代機器人可以完成行走、上下樓梯、下蹲、拿取物品等動作,也已經具備了保護自身和周圍人安全的能力。
除了特斯拉的Optimus二代,國內廠商們的機器人產品同樣讓人感到驚喜。比如作為領隊的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開源公版機“青龍”,也在本次大會上進行了首發首秀。
在演示過程中,“青龍”能夠用五根鋼鐵手指,將一根柔軟的面包輕輕捏起放在一旁,而面包上不會留下一點抓痕。而令人吃驚的是,“青龍”只是國地中心花了6個月時間被研發出來的產品。
眾所周知,人形機器人是集成度極高的產品,國地中心為什么能這么快完成?事實上,這與長三角的機器人產業基礎有很大關系。青龍人形機器人的很多零部件都是長三角造,其安裝的“大腦”朱雀也是由科大訊飛星火大模型和書生浦語大模型支持。
除了“青龍”,復旦大學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研發的“光華一號”人形機器人也在大會亮相,這也是今年亮相的人形機器人“十八金剛”中唯一一款高校制造的人形機器人。
從外觀上看,“光華一號”在外形上與人類相近,全身擁有45個變傳動比的混聯智能關節和層次化生成式具身大腦模型,以最小自由能原理驅控關節、軀體和全身,能夠自如地擺動手臂和直立行走。
此外,“光華一號”在面部顯示屏還能上做出喜、怒、哀、樂四種表情,讓人在與之交互的過程中能夠有更加直觀的情感體驗。
不止于此,整個展區還有來自達闥、復旦大學、傅利葉、宇樹科技、開普勒、清寶機器人、樂聚、松延動力、鈦虎等企業和單位的人形機器人。
可以說,在這屆人工智能大會上國產機器人大放異彩,而這不僅展現了我國當前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成果,更預示著國內人形機器產業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機器人市場規模持續攀升
近幾年,在市場需求不斷高漲以及政策的引導支持下,我國機器人產業呈現強勁發展勢頭,產業規模快速增長。
市場方面,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諸多因素助推了我國機器人產業在各領域的應用滲透。
面對巨大的市場潛力,國內企業正在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目前,A股市場上與人形機器人相關的公司已超過50家,概念股總市值超過6990億元。多家公司都在加快技術研發和量產進程。
例如匯川技術在通用伺服系統和工業機器人產品方面已占據了相當可觀的市場份額。包括斯菱股份、秦川機床、豐光精密等公司也在諧波減速器、執行器模組等關鍵零部件的開發和生產上取得了顯著進展。
此外,互聯網大廠往往具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在機器人行業熱度不斷攀升的過程中,互聯網大廠都在快速跟進。
以小米來說,在2022年8月10日新品發布會上展示了自研的第一代仿生機器人“CyberOne”,中文名鐵大,該產品的亮相,一度引起了國內關于“機器人”的輿論熱潮。
據悉,小米機器人產品的智能、機械能力,全部由小米機器人實驗室全棧自研完成,這也意味著無數的軟件、硬件、算法的開發工作,投入可謂巨大。
不過,也有保守入局的大廠,它們會選擇投資、注資扶持初創企業。比如阿里投資了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逐際動力,持有18.8%的股份,再比如抖音先后投資了多家機器人企業,包括云鯨智能、盈合機器人、迦智科技、炬星、未來機器人等......
在企業狂奔之際,國家產業政策也送來陣陣東風。
早在2021年12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個部門發布了《“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規劃指出到2025年,我國要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
再到2023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門又發布《“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
市場動力和政策支持的雙重因素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按下“加速鍵”,據本次大會上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至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約27.6億元,而到2029年,該市場規模有望擴大至750億元,占據全球市場的32.7%。
此外,報告還進一步展望,到203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0億元。
不過,切實來看,目前機器人產業仍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即商業化。尤其是人形機器人,在技術難題和成本難題的雙重阻礙下,商業化落地“遙遙無期”。
商業化落地:工業遠超人形
不可否認,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不過,全球玩家們均未實現大規模量產和商業落地,多在實驗室研發和測試。
有觀點認為,人形機器人實現量產及商業落地,短期制約因素為技術,中期因素是成本,長期來看則是應用場景和生態的搭建。
的確,人形機器人需要完成各種復雜任務,功能性要求的拔高,導致工藝要求層面帶來了“厚重”的硬件成本。其次,人形機器人成本高的原因還在于它技術的復雜性,這導致它的研發成本也較高,再加上研發周期較長,更增加了整個技術成本。
因此,有人說人形機器人是AI領域中最燒錢的產業,可能資本市場投入100個億在短期內也很難會有產品和技術產生。
至于應用場景,以人形機器人賽道“最牛”玩家波士頓動力為例,旗下雙足機器人Atlas在設備遠程測試、建筑工地、遠程偵查、醫療保健、公共安全等領域都有用武之地。不僅技術“含金量”很高,所展現出的能力也很出眾,但也正因如此導致產品用途太寬泛、定位不夠清晰,造成客戶顧慮。
從2013年被谷歌母公司Alphabet收購,到2017年又下榻日本軟銀,2020年再度易主韓國現代,產品定位問題無疑是造成波士頓動力深陷商業發展困境的核心原因之一。
事實上,和波士頓動力一樣,包括特斯拉即國內大多數涉足人形機器人的企業,都存在產品定位不清晰的問題。在人形機器人發展還遠談不上成熟的眼下,什么場景都能用,在商業化層面,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
與人形機器人市場發展大有不同,能夠快速實現降本增效的工業機器人,早已被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機械、航空航天等行業中。
在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市場中,汽車行業可謂是首當其沖。就目前而言,弧焊、點焊、裝配、搬運、注塑、沖壓、噴漆等工業機器人幾乎已成為各家車企生產的“標配”,而隨著汽車出口及新能源車企的需求,用于汽車制造的工業機器人需求也將迎來迅猛增長。
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占全球比重超過50%,工業互聯網實現工業大類全覆蓋,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此外,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注重,精神及心理訴求的日益提高,以及企業服務意識的不斷提高,也促使了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快速增長。比如眼下許多餐廳、酒店已引入送餐機器人,助力餐廳進行送餐工作,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化解了服務人員繁雜、重復性的工作。
相比工業、服務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產業雖然前景個更加廣闊,但要實現質的突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在市場玩家的努力和政策的推動下,人形機器人市場進程能夠得到再加速,不斷結出絢爛的果實。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