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年之外”補齊王興的戰略版圖?
@科技新知 原創
作者丨古廿 編輯丨伊頁
“我一直認為美團不是一家科技公司。”2020年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CEO王興說出了這句不太符合互聯網企業標簽的話。
時隔3年,一份來自香港聯交所發布的公告顯示,美團已完成光年之外境內外主體100%股權的收購,收購價約為20.65億人民幣。
這約等于出征大模型的官宣,讓美團多了一層科技浪漫主義色彩。
畢竟大模型風頭一時無兩,但并未有成熟的商業化模式跑通。與探索太空移民的SpaceX、建立AI實驗室的Google等類似,美團的入場也含一絲純粹的技術浪漫。
過去的美團,主要策略是圍繞核心業務進行技術開發,以技術實現效率提升,少見其親自在前沿領域的探索。
此外,ChatGPT出世之際,王興也曾公開表達過對于大模型的興趣,只是形式多以私人或者企業的外部投資為主。
這次全資收購大模型初創團隊,與光年之外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因身體原因離崗就醫,關系不可謂不大。后者身為美團創業路上的老隊友面臨困境,王興選擇接盤拉一把,無疑又多了一層技術理工男的兄弟情。
技術浪漫主義與理工男的兄弟情,都是市場觀瞻的加分項,可最終的成果依然需要商業化來檢驗。對于長期堅持技術務實的美團來說,如何在大模型里避免重蹈云業務覆轍,將是其站穩科技前沿陣地的關鍵。
缺乏浪漫的務實技術基因
什么樣子才是一家科技公司?
王興心中的美團是這樣的:“雖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科技公司,但是我們的業務確實是靠科技驅動的。技術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無論多么令人激動的技術,最終的目的還是服務人類生活。”
換言之,技術只是作為一種工具,在驅動美團的本地生活業務成長。
以外賣業務為例,為了保障配送的及時性和用戶體驗,美團開發了超腦系統。基于海量的訂單數據和AI算法,對騎手進行智能調度和路線規劃。
綜合考量騎手路線、實時的天氣、路況、消費者預計送達時間、商家出餐時間等因素之后,超腦系統全自動分單,實現消費者、騎手和商家之間的最優匹配。
作為全球最大的外賣服務平臺,這個調度系統的技術實現顯然是復雜的。但是過于接地氣的業務屬性,也使其和大眾認知里的“高科技”缺少一些般配。
過去兩年里,美團公布過的前沿技術實踐,履約末端的無人配送應屬首位。多次財報會議上,王興都曾表示無人配送是美團科技戰略的主要支撐。
比如2021年王興提到,“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們一直在積極研發和設計無人配送車和無人機。在我們探索和研究尖端技術時,自主交付是一個關鍵的重點領域,對我們來說具有重要的方向性。”
不管是超腦系統,還是無人配送,美團這兩項代表性的技術成果,都還是在強調從公司的核心業務出發,圍繞本地零售服務做技術研發。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每一項技術研發的成本都有對應的商業回報來衡量,這本無可厚非。當然相較于谷歌、SpaceX不計回報地高科技探索,美團的技術基因顯然是更務實一些。
也正是這種務實,使其在過去的千團大戰里,脫穎而出。創業之初的美團,就開發了一套財務系統,在拉手和窩窩團都還在用人力進行手動核算的時候,已然大幅消減了財務人員的工作量。
外賣行業白熱化的那幾年,有公開資料顯示,餓了么的早期員工都認為,在與美團競爭時,其移動端商家服務系統的便捷性,給了當時餓了么的地推人員很大壓力。
務實地笑到最后也有代價,那就是讓美團距離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保持著一步之遙。
云和優選的時命
“苦練基本功,猛學亞馬遜”,是美團內部管理的長期作風。在業務上,學習亞馬遜探索云計算市場,也曾是美團的大膽創新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自2012年美團便開始部署私有云;2013年對外運營;2015年5月,美團云正式獨立運營。
2017年,美團云業務開始全面發力。5月發布全新的品牌logo;6月拿到云服務業務許可證;7月發布深度學習平臺DLS;10月31日召開首屆美團云人工智能峰會,發布了兩款高性能AI云主機。
可就在一年內完成云業務的基礎生態搭建后,2018年美團云開始急轉直下。最終于2020年3月份,美團云在官網發布公告宣布將于5月31日0:00起停止對用戶的服務與支持,并回收資源。
在云計算方面,美團的表現稱得上是布局早、發力猛,隨后卻加速倒車定格在了八年之后,后僅限于內部業務使用。
對于美團云的退出,來自市場上的猜想有很多。比如在業務關聯度上,有分析人士認為美團主要面向對于IT需求量較少的餐飲商家,采購量小,未來想要盈利、占有市場困難度高。
在技術開放生態上,廣泛應用于商家的云端ERP系統并非美團云自己研發打造,而是美團在2018年與餐飲健康、天才上龍等餐飲ERP服務提供商共同打造的開放式餐飲平臺。
在資金投入上,根據公開報道,美團內部員工曾表示,“美團云業務要人沒人,要錢沒錢,所以就只能放棄公有云,全收攏資源搞私有云了。”
最終,或許是基于資本、技術和生態等較高的行業壁壘,務實的美團做出了加速退出的決定。
形成反差的是,在退出云業務的這一年,另一個創新業務的新賽道—社區團購,成為美團的又一個“現金流黑洞”。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2020年,美團新業務方面的運營虧損約為60億,其中一半來自“優選”。相當于在擴張初期,該業務每天虧損約3200萬元。2021年前三季度內,包括美團優選在內的新業務,累計虧損額為281億元。
支撐大手筆燒錢的邏輯是,在當時社區團購的全民浪潮下,王興也不例外地認為“社區團購業務,是五年一遇、甚至十年一遇的機會。”可同樣是創新業務,對于美團云業務罕見其表態,美團云也始終沒被正式列入美團的戰略決策。
不過在隨后的2022年,面對集團的整體盈利壓力,美團不得不收縮社區團購的投入。透過美團云和美團優選的時也命也,可以一瞥美團的基因底色。
一方面,對于需要大量資金的創新業務,即使號稱無邊界競爭的美團,人力、物力、財力也只能同一階段全力押注一個方向。
另一方面,在方向的選擇上,王興更愿意投入到和當下業務具有緊密關聯的連續性增長曲線上,而非顛覆式創新下躍遷增長的新業務。
這兩點也將成為分析美團大模型未來走向的前提條件。
美團的大模型考驗
全資收購光年之外,美團算是搶到了人才先機。但務實的技術基因,和當下大模型應用落地場景單一的情況搭配起來,可能會產生水土不服。
在燒錢方面,AI大模型是一個遠超社區團購的創新項目,需要持續投入高額的訓練成本。且隨著收購的完成,光年之外業績將并表美團,顯然會拖累美團的整體利潤表現。
面對這種情況,美團能夠堅持多久的大手筆資金投入,在大模型的長期主義信心有多足,才能決定這不僅僅只是一場兄弟情的浪漫救援。
不僅如此,和當下入局大模型的主力玩家相比,美團云的早夭使其大模型產品可能僅限于賦能自身業務,而非成為一家售賣大模型技術能力的科技公司。
對于為何入局大模型,王興在今年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就曾表示:美團堅信AI將改變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大語言模型的推出,通過說話就可以訂餐、訂酒店、訂機票等已漸行漸近。
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和當下以BAT等互聯網巨頭借助云業務入局大模型的不同,大模型給美團帶來的只是現有業務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屬于降本增效的經營優化,而非開辟技術業務新曲線的開源增長。
2020年美團放棄云業務時,曾被外界調侃為“云業務是大廠游戲,勸退中小玩家”。無獨有偶,三年后的美團入局大模型,則是被評價為“大模型創業是大廠玩家的主場,勸退中小玩家”。
雖然是相似的文字表達,但是美團作為被觀察的主體,角色已經從中小玩家轉變為大廠選手。
不一樣的身份下,盡管屬于躍遷式增長的大模型創業很難,但是每一個大廠的上位,無一例外都需要一場大象起舞。
對于阿里巴巴來說,可能是一次組織架構層面的重大調整;那么對于美團來說,一場來自非本地生活業務之外的創新式勝利,或許才能樹立起一家科技公司的自信心。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