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銀保監局官方網站發布的行政處罰信息顯示,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分行被青島銀保監局罰款255萬元人民幣,涉及虛增存款規模等。
行政處罰信息顯示,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分行因“虛增存款規模,流動資金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向資本金不實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提供融資,對房地產開發融資受托支付交易背景審查不嚴”的違規違法事實(案由),因此被處罰。
實際上,這并非民生銀行首次遭遇重大處罰。回顧民生銀行的發展史,其可謂屢罰屢犯,風波不斷。而且,拋開其內部控制不力、頻繁遭受監管處罰的管理漏洞,民生銀行為了保持業績增長,不斷加速擴張,甚至將其觸角伸向了投資高杠桿與高風險的房地產行業。但是,隨著近年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破滅,民生銀行也為其戰略失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業績持續下滑,頹勢難止
1993年,泛海集團董事長盧志強深感民營企業貸款之難,于是萌生組建一家為民營企業服務的銀行的想法。三年后,盧志強也吸引了劉永好(新希望集團)、史玉柱(腦白金)等豪華股東陣容,于當年1月成立民生銀行,并成為國內第一家由民營企業發起設立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從最初的13.8億元的籌集資金,發展至如今總資產規模超7萬億的龐然大物。
不過,2022年,曾經光鮮亮麗的民生銀行幾乎陷入至暗時刻。據其最新財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更是出現營收和利潤雙雙下降,實現營收1085.96億元,同比下降16.87%;凈利潤337.78億元,同比下降4.82%。值得注意的是,至此民生銀行已經連續八個季度營收同比增速下滑。
與此同時,民生銀行的利息凈收入和非利息凈收入兩大核心板塊業務收入雙雙下降。截至2022年9月30日,民生銀行的利息凈收入為814.08億元,同比下降16.76%;非利息凈收入方面,民生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143.7億元,同比減少了41.54億元,下降22.42%。這直接導致營業利潤整體同比下滑了5.82%。
整體營收、凈利潤雙雙下滑,以及兩大核心業務,均呈現兩位數下降的頹勢,也讓民生銀行也因此成為了2022年唯一一家降級的系統重要性銀行,從第二組調整到第一組。與此同時,也將民生銀行的尷尬暴露無遺。
據分析,民生銀行業績增長乏力甚至長期陷入頹勢,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致命的。
其一,與其他商業銀行一樣,民生銀行的資金來源多地依賴于儲蓄存款等較為穩定的被動負債,但自從同業業務興起后,同業負債逐步擠占了個人存款的份額。數據顯示,2022年民生銀行的同業負債總計為1.24萬億元,個人存款則為9482億元。
盡管如此,但是民生銀行吸收存款和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的凈增加額卻在下滑。所謂的同業業務,主要發生在銀行與證券、保險等其他金融機構之間,比如銀行間的拆借、外匯買賣等。
數據顯示,2022年1-9月,為1103.4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4914.21億元減少77.55%。據業內人士分析,同業業務雖然比零售業務更“吸金”,但是與儲蓄存款相比,同業負債的穩定性明顯較差,而且容易陷入高杠桿、多嵌套、長鏈條、多套利的高風險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被同業業務“拖累”的同時,民生銀行的零售業務也不足以撐起民生銀行業績的大盤。例如,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民生銀行實現零售業務營業收入500.90億元,同比減少6.53%。其中,零售業務的非利息凈收入103.11億元,同比減少14.76%,在零售業務營業收入中占比20.58%。
其二,民生銀行的壞賬率高得驚人。據民生銀行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其不良貸款總額、不良貸款率較上年僅下降 0.05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總額720.58 億元,比上年末僅僅減少 2.80 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壞賬產生的根源,正是因為民生銀行重倉的房地產而頻繁踩雷,而在此之前,民生銀行還曾因為投資康得新、輝山乳業、ST獐子島等,也導致了壞賬的增加。
由此可見,民生銀行業績陷入困境的很大原因之一,在于其曾經的大股東紛紛暴雷,對民生銀行造成了重大影響。而在業績持續下滑的態勢下,民生銀行也陷入了頹勢難止的困局。
高管降薪股權生變,深陷信任危機
1996年正式成立時,民生的創始股東有59家,股權極為分散。而隨著民生銀行陷入衰退,曾經的大股東們也紛紛陷入困境,民生銀行的股權也開始頻繁生變,動蕩不安,甚至分崩離析。
例如,曾經的單一大股東安邦保險在2020年轟然倒下,后被破產重組為大家人壽。盡管如此,大家人壽的合計持股比例仍高達16.79%。
而另一位大股東泛海集團,時至今日依然在“排雷”。今年7月底,據媒體報道稱,泛海集團持有民生銀行約18億股A股被北京金融法院輪候凍結,約占其持股比例的70.46%。
由此可見,民生銀行陷入危機后,大股東都是自身難保、自顧不暇,其想要走出泥潭,顯然并非易事。實際上,民生銀行此時的危機,早已在當初設置股權機制、多方融資成立公司以及涉足房地產等高杠桿、高風險產業時,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例如,此前的2017年,輝山乳業百億債務危機中,民生銀行涉及貸款7億元。同年保千里債務違約中,民生銀行所涉逾期金額高達兩億元。此后民生銀行還分別踩雷了深陷債務危機的東方金鈺、中信國安集團、康得新、恒大集團、泰禾集團及公司股東泛海集團等。
值得一提的是,民生銀行僅僅是對恒大集團的借款金額就高達293億,而對大股東泛海集團的授信金額就高達212億元,泰禾債務違約18億元元。據媒體報道,2022年7月份,泛海集團所持民生銀行股份已經第三次遭遇凍結。實際上,此前的3月和4月,這筆股權已兩次遭遇司法凍結,其中部分股權還險些被擺上拍賣臺。
而且,此前的2021年7月底,泛海集團多次減持民生銀行,泛海集團控制的隆亨資本,累計被動減持民生銀行H股約2.61億股。令人唏噓的是,曾經為泛海跨界金融行業打下江山的“民生銀行”,此時卻受盡泛海集團的“拖累”,甚至成為了泛海債務危機的“擋箭牌”。
在業績不斷滑坡的同時,民生銀行的高管薪酬也備受質疑。據了解,2021年股份制銀行行長年薪排行中,民生銀行最高,達到了430萬元。而在上市股份制銀行中,民生銀行高管的薪酬一直都排在第一梯隊。
為了化解危機,民生銀行于2022年第三季度財報發布時表示“基于市場變化、績效掛鉤等因素考慮,我行高管2021年度平均薪酬水平已較同期下降了15%。”
只是,即便如此,民生銀行高管的薪酬在行業依舊處于高位。而對于緩解民生銀行的經營之困來說,也顯得杯水車薪。只是,由此給民生銀行投資者帶來的質疑之聲不絕于耳,而民生銀行也因此陷入了信任危機。甚至有投資者直言不諱:民生銀行是民營企業的銀行,還是股東的提款機?
兩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頭頂
2011年,民生銀行當時的行長高調宣稱,民生銀行的利潤太高,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但是好景不長,自2014年開始,民生銀行就陷入了核心經營指標下滑、股價一落千丈的頹勢之中。
據觀察,在近年全球實體經濟下行之時,民生銀行面臨的壓力相比過去幾年,有過之而無不及。彼時,民生銀行的中小微貸款業務開始收縮,貸款余額減少,占發放貸款和墊款的比例也在下降。與此同時,因為其頻繁踩雷房地產企業、同業企業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民生銀行的“光輝歲月”一去不返,歸根結底是其擴張過程有些用力過猛,而其風險控制能力又偏弱。從成立之初,由泰山會的會員們提出民營企業貸款難是最大的問題,并產生創辦民生銀行的想法,到其頭頂著第一家民營企業發起設立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光環,民生銀行開拓市場的手段,在業界可謂“首屈一指”。
彼時,民生銀行拉存款受到國有銀行的擠壓,非常艱難。其業務員甚至通過掃馬路、掃樓的方式進行“強推”。即便是企業高管也要帶頭搞業務,酒桌上拼酒拉存款也十分常見。因此也在業界留下了“快”、“準”、“狠”的刻板印象。
不過,經歷了成長的陣痛后,民生銀行的業務規模也水漲船高,如今數萬億資產規模的民生銀行,2022年總資產規模排名11,也足以與其他國有銀行同臺競技。只是,高懸在其頭頂的兩把利刃,足以讓其危機揮之不去。其一就是在涉足房地產等高杠桿產業踩雷風險極大,其二就是其風控能力不足,極易受到牽連,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結語
曾經風光無限的民生銀行,也曾在高歌猛進中斬獲頗豐。只是,在股權過于分散,業務擴張過于激進等戰略的牽引下,民生銀行也為其當前的困境付出了昂貴的代價,甚至為其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潛在的危機。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高杠桿、高回報的業務,固然有著極大的誘惑力。但是,倘若銀行對其喪失掌控力,而是時刻處于被動的位置,恐怕其未來的發展依然難以受控,甚至有些風雨飄搖。
但愿民生銀行當前業績跌入低谷、股東分崩離析、投資者信心喪失殆盡的局面,只是暫時的。而這個曾經帶著幫助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情懷的企業,在空前的困難面前,也能不忘初心。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