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 陶 淘
來源:燃次元(ID:chaintruth)
“請分享一段達成挑戰性目標的經歷”“請分享一個你處理過最復雜的突發事件”“請分享一段曾經做過的市場分析”……這是應屆金融專業本科畢業生秋秋,在9月參加的一次秋招面試時的經歷。
面對僵化的聲音、模板化的問題,沒有眼神交互,卻有答題時限的AI面試系統,從未經歷過AI面試的秋秋有點不知所措。
“我應聘的公司是體育品牌安踏,面試過程中,每個問題限時6分鐘,在這段時間里,我需要先錄完回答,之后再把系統語音轉化成文字,并將文字答案捋順。但我一開口,嘴就瓢,比起真人,面對一片空白就很難說利落。”
實際上,不僅僅是秋秋。今年秋天,大量應屆畢業生在應聘時,都要應對AI面試這一道關卡。在小紅書上,不少年輕人分享著參與AI面試的經驗,其中就包括“AI面試錄取率”“AI面試套路”“AI面試技巧”等,涉及的AI面試企業也涵蓋了快消、外資和銀行等領域。
“近兩年,大量企業會在面試第一輪啟用AI招聘,是因為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 曾擔任某快消品牌HR的Angela告訴燃次元,“疫情成了困擾招聘的物理因素,而就業市場的供給失衡,又造成了海量簡歷堆積,而HR無暇篩選的情況。”
此時,突破傳統招聘的時空限制,并壓縮人力和時間成本的AI面試,則成了“寵兒”。B站UP主“艾人才”在其文章中提到,在小規模面試場景下,AI人才智能招聘可為每輪面試官節省至少65%的面試時間;在大規模面試場景下,面試官的時間可以節省95%以上。
除此之外,AI面試的優點還在于相對客觀、公平。“采用AI面試,可以避免招聘方的主觀因素過多地干擾面試結果,減少諸如容貌歧視、地域歧視等,這些因素都是可以在算法中作相關設置的。” 智聯招聘測評研究院執行院長田娟娟表示。
或正因為此,現如今,全球的AI面試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據Facts&Factors數據,2021年,全球AI面試市場規模達6.1億美元,并預計于2028年達到8.9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6.5%。
然而,AI面試可能存在的弊端,也同樣值得關注。
有業內人士表示,人為設置的AI系統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增加客觀因子,也可以強化偏見。與此同時,處在智能學習初級階段的AI系統,有時甚至會根據“自我判斷”,不自主地形成AI面試偏見。在多個社交平臺上,燃次元發現,不少參加過AI面試的應屆生都在懷疑,自己被刷掉或僅僅是因為學歷不足,或性別歧視。
“在我看來,AI面試的信息不對稱性,是構成面試者質疑的主要原因。”北京郵電大學人機交互與認知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偉對燃次元表示,“AI面試制造商不應該只服務于企業人力資源部,而是要打通應聘者與AI面試系統之間的溝通渠道。”
除此之外,AI面試缺乏洞察力、給應聘者帶來的面試體驗感差等,也都是AI面試被吐槽的問題。
劉偉表示,AI在認知水準方面還很難達到人類的高度,招聘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應以人機結合為佳。
面試者困在AI系統里
即使沒有經驗,但在得知自己被安踏的AI面試刷掉時,秋秋也并不意外。
“缺乏眼神交流的面試本來就不容易被適應,再加上AI面試通常會通過面試者的神態、語氣來考察他們的性格特征,這些都讓我在面試時更不自在。”提起AI面試時,秋秋吐槽道。
同樣經歷了被AI面試淘汰的,還有今年剛剛畢業的法學碩士Lucy,“把我刷掉的那場AI面試,每道題的答題要求只有1分鐘,時間非常緊張,不像在真人面試時沒有時限,因此我沒有來得及答完,就這樣被刷掉了。”
社交平臺上也有網友吐槽,“AI面試面完了,稀碎,嘴在前面跑,腦子在后面追,服了!”
除了容易緊張、時間緊迫之外,應聘者們還對AI面試的視覺效果頗有微詞。“除了顏值超高的應聘者,其他人在AI面試平臺上顯示出來,大都比較失真,比較丑。” Lucy對燃次元表示。
Lucy還談到,據她了解,AI面試關注的維度不僅僅是應聘者的言語、神情、儀容儀表,甚至還包括周圍環境,“面試者不僅需要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還要整理身后的背景環境,最好收拾得干凈一些,這些似乎都會影響評分。”
AI面試系統涉及的技術問題,也是被很多秋招生吐槽的點。Lucy告訴燃次元,“有些AI系統不夠流暢,容易卡頓,這也會直接影響到面試者的分數。因此,對于面試的人來說,至少要找到網絡穩定、收音效果較好的設備來完成AI面試,盡量避免硬件造成的問題。”
而AI面試官在面試過程中,提出的“套路性”問題,則讓應聘者在參加過海量面試后,作答逐漸“機械化”。
今年秋招,Lucy一共參加了10家公司的面試,其中3家是AI面試。參加了30次面試的秋秋,則經歷了7次AI面試,涉及的企業包括嘉士伯、金佰利、優衣庫、上海農商銀行等不同領域。
秋秋告訴燃次元,很多快消品牌、銀行領域的AI面試題目都大同小異,類似于“你在工作過程中遇到過什么困難,你是如何解決困難的?”等。
社交平臺上,也有不少應聘者對此吐槽道,“你在團隊協作中有沒有出現過溝通困難的情景,你是怎么解決的?結果怎樣?”等套路問題,是AI面試中常遇到的,在熟悉了流程過后,好好準備一下常規題的模板答案,認真背誦,沒準就能過關。
逐漸找到規律的秋秋表示,通過準備小紅書上網友分享的快消品牌、銀行等企業的一些AI面試題庫后,自己也慢慢總結出了一些答題經驗,“帶著這些技巧上之后的AI面試‘戰場’,我確實不那么懼怕鏡頭了。”
“在有了經驗之后,其余的6次AI面試我都順利通過了。但同時,我感覺自己越來越像一部在不斷重復答案的機器了。”秋秋無奈地表示。
據了解,在整整7次的AI面試中,秋秋經歷了語音回答、AI虛擬人形象問答,以及HR配音三種不同的AI形式。
“我記得特別清楚,HR配音的公司是渣打銀行上海分行。”秋秋對燃次元表示,AI面試的多樣性,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但我還是更喜歡真人面試,AI面試,總讓我覺得缺少了招聘的一絲人文性。”
AI面試,優勢在哪?
盡管面試者對AI面試的抱怨頗多,但近年來,AI面試卻頗受企業的青睞。
這背后,或是因為AI面試可以降本增效、不受物理束縛、考察內容多元、可降低人為招聘偏見等特點。
事實上,AI面試最初誕生的動因,就是其招聘的高效與低成本的特性。
AI面試最早起步于2009年。彼時,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世界500強中的許多企業開始大規模裁員,求職市場競爭加劇。大量崗位供不應求,但企業被迫降本增效,倒逼人力資源部以盡可能少的人力來完成招聘工作,AI面試應運而生。
不過,隨著經濟的復蘇與市場對AI面試需求的減緩,AI面試在接下來的10年里,并沒有在全球得到迅速普及。
但自2020年以來,在疫情的影響下,尤其是后疫情時代的到來,AI面試再次因人力資源部的降本增效需求,走到了臺前。
歐萊雅(中國)校園招聘負責人Zeyu介紹,2020年,歐萊雅就在管培生的招聘中引入了“HRTPS”的AI文本分析系統,“我們之所以采用AI文本分析系統,就是因為招聘過程中,簡歷的申請量非常大,我們需要高效、精準地匹配候選人。而HRTPS剛好可以滿足高效、多元化的初篩需求。”
獵聘旗下AI面試產品“多面”的相關負責人也透露,多面AI面試可以在24小時內快速進行超4000人次的面試,約等于3名面試官不停工作48小時的工作量。
值得關注的是,包括多面在內的多個AI面試產品,均可以智能回答應聘者常問的一些問題,比如“企業待遇”“企業辦公地點”“公司福利”等,“這些問題由招聘企業定制,我們打造的虛擬面試官進行答疑,方便候選人在AI面試階段就完成對企業的初步了解,同時也可以起到后續節省HR面試時間的作用。”多面相關負責人表示。
與此同時,AI面試的益處還在于可以對應聘者有更多維度、更細致地考察。
田娟娟介紹,以智聯招聘旗下AI面試產品“易面”為例,其能夠捕捉到硬技能、軟技能、性格、動機四大模塊的崗位素質,“硬技能主要捕捉外在因素,如普通話、個人信息、動手能力等;軟技能層面則包括溝通、學習、抗壓能力;性格方面能捕捉的有世故性、堅韌性、宜人性等;動機方面則包括內驅力、職業認同等。”
此前,36氪曾報道,對于第一個入局AI面試賽道的美國公司HireVue來說,一場30分鐘的面試下來,其系統甚至可以從15000+個不同的維度(包括肢體語言、語言模式、眼神活動、做題速度、聲音大小等)得到關于候選人的500000個數據點。
Zeyu也提到,歐萊雅AI面試考察的主要是候選人是否具備學習能力、共情能力、判斷力、復原力與職業抱負這五大能力,HRTPS剛好可以從這五大潛能出發去評估人才,“比起傳統的、僅僅通過簡歷中的經歷和背景來初步篩選的方式,AI面試顯然考量得更加多元。”
除此之外,AI面試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為招聘存在的評判偏見。
除了容貌、地域等單維度偏見因素外,多面AI負責人介紹,多面會收集面試者的多元化信息,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判,“比如,一張初中幾何試卷,A考生答了70分,B考生答了80分,但A是6年級小學生,而B是高中生,那我們會結合兩個因素,得出一個更公平的判斷。”
AI面試靠譜嗎?
正因為在招聘領域所具備的較多優勢,如今,AI面試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市場規模。
據國內AI面試企業海納的官方數據,其專為企業提供的“AI面試+在線考試+視頻面試+技術競賽”一體化的智能招聘解決方案,已為沃爾瑪、順豐、中興、招行等五千多家公司服務了近500萬場在線面試和考試。另一組來自智聯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7月,上線3年的易面,已經覆蓋9大行業、超500家企業的項目中,面試人次超15萬。
而據燃次元不完全統計,目前,除了HireVue、海納、智聯和獵聘外,涉足AI面試的代表性企業還包括Interviewer. AI,北森、全面、賽碼、牛客、Moka、daydao等。
盡管面試效率是AI面試最為人稱道的,但是,AI面試的靠譜性也飽受諸多質疑。比如,缺乏人為判斷力,面試問題對企業、個人缺乏針對性,存在無意識或有意識的偏見等。
而AI面試官因缺乏人為判斷力而“塌房”的例子,在近年來更是不在少數。
據量子位報道,曾有一位博主嘗試參加一場AI面試,第一次面試時,采用了白墻背景,第二次則采用了書架背景,其余面試過程沒有變量因素。令人吃驚的是,在加上了書架背景之后,AI面試官對博主的好感度,一下子提升了15%。此外,另一位女士只是改變了是否戴眼鏡的變量,AI面試系統的打分就出現了高達10分的差異。
“這是因為AI算法存在盲點,缺乏真人的洞察力。比如,像以上提到的面試者,他們在學術領域可能成就不高,卻善于找到其它方法,就有可能欺騙AI。但相對而言,很難通過這些欺騙到真的面試官。”劉偉對燃次元分析道。
另一個被普遍提及的AI面試弊端,則在于面試題的套路化與缺乏針對性。
Angela表示,“如果不同企業使用相似的AI面試模板,這對于公司和崗位的匹配度來說,就會不足。同樣,對于應聘者來說,與HR溝通,雙方是根據交流的信息,彼此觸發對話,而不是像AI面試一樣,以單向輸出為主的方式進行面試。”
有意識的系統偏見也是AI面試被廣泛質疑的點。
秋秋、Lucy均對燃次元表示,不只自己,身邊的朋友在參加AI面試時,都會在進入問答系統前,先填寫個人姓名、性別、年齡、學歷等基本信息。“盡管沒有相關證據,但我和朋友都懷疑AI面試主要通過這些信息來運作分析,之后篩掉低學歷人群,面試成功與否與面試發揮的關聯度不大。”秋秋表示。
小紅書上,有網友在與AI面試相關的帖子中寫道,海信公司在AI面試階段“卡”的好像是學歷,還有崗位對男女需求的比例,“我和我的兩位同學,一位男生,一位女生,投了同一個崗位。在AI面試的過程中,有涉及到大量的英文回答。我和那位男生的口語水平都不太好,但另一位女生的口語很好。但最終得到的面試結果是,那位男同學就錄取了。”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質疑,是因為在AI面試的系統中,AI面試廠商與招聘企業深度參與,而候選人處在信息盲區,不知道AI面試真正的篩選標準是什么。”劉偉對燃次元分析道,“解決這種問題的方式,可以參考運動賽場上,電子裁判與運動員、教練員之間的關系:主裁判與電子裁判共同判罰,但是運動員可以通過回看鏡頭去挑戰主裁判的決定。在這個裁判系統里,電子裁判面對主裁判、運動員,都是透明的。”
此外,由于AI的智能學習能力尚處在初期階段,AI面試還存在著無意識的偏見問題。
據紅星新聞報道,多年前,亞馬遜自主研發的“AI面試官”在篩選簡歷階段,確實存在“重男輕女”的明顯傾向。更令人吊詭的是,這并非亞馬遜的本意。為了研發AI面試官,亞馬遜的研究團隊創建了500個計算機模型,然后教會每個模型根據曾經應聘者簡歷中的約5萬個措辭,來招聘未來的候選人。然而,在這種模型的學習下,這個人工智能引擎居然自動學會了歧視女性。
紅星新聞還提到,這是因為亞馬遜的AI面試官逐漸學會了忽視求職者的普遍技能,例如編寫代碼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青睞男性工程師簡歷中的“執行”、“捕獲”等自我描述。后來,亞馬遜才發現,這個AI招聘系統并沒有對應聘者進行性別中立性評估,它自己得出了男性候選人更可取的結論。當然,這個AI面試系統也在此后被拋棄。
不難看出,現階段,AI面試系統在分析判斷時的“自我習得”,可能還存在多個盲點。而這些盲點,很可能會讓一些具有潛能的候選人錯失良機。
但值得一提的是,AI面試也在不斷努力向千人千面的真人面試官靠近。
比如,獵聘就對多面進行了系統優化,在AI面試中引入了智能追問環節。
“智能追問會實時解析候選人的作答情況,進而選擇一個合適的方向展開提問,以更好地挖掘候選人的潛能。”多面負責人介紹,應聘者也可以就此在同崗的AI面試中獲得不同的體驗。
除此之外,部分AI面試系統、招聘企業也已經與應聘者之間實現了信息互通。有網友表示,參加過多場AI面試,只有其中一場收到了關于自己軟能力匹配的面試報告,具體涉及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抗壓能力等。這種方式起碼讓候選人有了知情權,也使AI面試結果更能令候選人信服。
在劉偉看來,AI面試系統確實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不可否認,HR有其不可替代性,AI同樣有其獨特優勢,因此,人機結合的面試,或許才是未來更理想的面試趨勢。”
參考資料:
《Global AI Recruitment Market Share Is Expected To Grow At A CAGR Of 6.5% By 2028》,來源:Facts & Factors;
《軟件加速吞噬世界:國內AI面試滲透率持續提升》,來源:海納人才;
《AI自學成才,招聘引擎竟然重男輕女!原因讓人無語》,來源:紅星新聞;
《AI面試官也太好騙了!用書架圖片做視頻背景,能提高15%好感度》,來源:量子位;
《無接觸招聘季,進階中的AI面試》,來源:36氪。
*題圖及部分內文配圖來源于視覺中國。
*文中秋秋、Lucy、Angela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