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慶秋
來源:BT財經(ID:btcjv1)
誰能想到一只白馬股,因為丟了一份33億元的大單,迎來股價雪崩!
11月8日晚,歌爾股份發表公告稱:“公司近日收到境外某大客戶的通知,暫停生產其一款智能聲學整機產品。本次業務變動預計影響2022年度營業收入不超過人民幣33億元,約占公司2021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4.2%。”
據多方信源顯示,這個“境外大客戶”正是蘋果公司,而被暫停生產的“智能聲學整機產品”被認為是AirPods Pro 2。
歌爾股份的損失不止于此。被蘋果砍單的消息一出,11月9日歌爾股份開盤一字跌停,報20.72元,市值一瞬間便消失了78億元,合計下來超過百億元。11月10日,歌爾股份開盤價18.65元,繼續下跌。
盡管歌爾股份向媒體表示,“被踢出果鏈”實屬謠言,其他項目都在正常合作,但這剛剛丟了蘋果訂單,就在資本市場迅速遭遇重大利空,不禁令人心有疑慮。重創之下,歌爾股份還有希望翻盤嗎?依附于蘋果的這些果鏈企業何時才能真正獨立行走呢?
丟單影響有多大?
歌爾股份“果鏈企業”的身份起始于2010年,在進入了蘋果全球核心聲學供應鏈體系后,相繼成為多個蘋果產品的主流供應商。其中,蘋果真無線耳機TWS(True Wireless Stereo)從2018年起由歌爾股份供應,歌爾股份也成為了蘋果耳機AirPods全球第二大代工廠。
歌爾股份這次被砍單損失的33億元,僅占2021年總營收的比例為4.2%,似乎對整體經營構不成太大影響。不過,BT財經卻在2021年財報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數據:歌爾股份的“客戶一”存在33.4億元的應收賬款。
而業界普遍認為,這個在2021年貢獻了42.49%銷售額比例的“客戶一”就是蘋果公司。也就是說,有沒有一種可能,此33億元正是彼33億元?蘋果2021年尚未支付給歌爾股份的應收賬款在2022年度無法到賬了,相當于2022年的利潤驟然減少了33億元。
2021年,歌爾股份的歸屬扣非凈利潤僅為38.32億元。若按去年同期增速,2022年預計歸屬扣非凈利潤或達到53.26億元,33億元能占到六成以上。如果上述推斷成立,那么這個損失占比,可要遠比4.2%來得慘烈。
在歌爾股份的財報中,蘋果代工的相關營收納入在“智能聲學整機業務”之中。財報可知,2018年前主營業務分為電聲器件和電子配件,2018年起分為三大類——精密零組件、智能聲學整機和智能硬件。
2018年,智能聲學整機業務營收達68.12億元,營收占比28.68%。2019年,該業務便已成為了最大業績增長極,為歌爾股份貢獻營收148.23億元,同比增長117.58%,占比高達42.17%。2020年,智能聲學整機業務仍為營收第一支柱,占比進一步提升至46.2%,營收達266.74億元,同比增長79.95%。
隨著這一業績的對外釋放,2020年起歌爾股份開始起飛,到2021年12月,歌爾股份的股價沖過58元,市值一度逼近2000億元。與此同時,也正是TWS耳機行業的高速增長期,蘋果耳機AirPods的全球市場占比超過四分之一,在2019年的收益達到60億美元,其帶來的利潤甚至超過了小米公司所有產品的利潤總和。
可以說,是蘋果耳機帶飛了歌爾股份。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其他廠商進入,AirPods的市場占比不斷縮減,Strategy Analytics報告預計,AirPods2022年的市場占比或將首次低于20%,最終維持在20%的水準線上。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歌爾股份的智能聲學整機業務也在兩年短暫的輝煌后開始后勁乏力,增速不斷下滑。與此同時,2022年以來,歌爾股份的股價也一路下跌,截止目前已跌去六成。
2021年年報披露,智能聲學整機業務已下降為第二大業務,貢獻營收302.97億元,占比達38.73%,次于營收占比達41.94%的智能硬件業務。2022年前三季度,智能聲學整機業務與智能硬件業務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同比增速降至個位數(3.6%),營收占比為26.83%,智能硬件業務的占比則上升至58.73%。
從這個層面來說,33億元的損失,對于表現低迷的智能聲學整機業務而言,也是雪上加霜。
更重要的是,從蘋果手中損失大單,這帶來的負面影響遠大于單純的業務收入。
據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透露,歌爾股份損失的單子,或將由蘋果耳機第一供應商立訊精密獨家接下。“為填補生產缺口,第一供應商立訊精密已擴產并取得所有AirPods Pro2訂單,成為AirPods Pro2獨家組裝廠商。”
對此,立訊精密方面表示不方便評論。但也巧合的是,立訊精密2022年10月28日披露的年度業績預告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凈利潤約為31.45億元-34.99億元,與歌爾股份丟失的33億元金額相近。
一旦立訊精密完全接手,歌爾股份或許難有機會再拿到蘋果的訂單了,郭明錤也表示:“目前并不清楚歌爾股份何時恢復生產AirPods Pro2,也不清楚此事件的影響是否會擴及歌爾股份的明年蘋果訂單或其他蘋果產品訂單。”
行業從業人士鄭言(化名)認為,短期來看,歌爾股份要面臨著生產線的停工折損,長期來看,業務轉型和品牌形象重塑的任務都異常艱巨。“蘋果向來對于供應商的要求極為嚴苛,能夠成為果鏈企業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如今歌爾股份遭遇蘋果如此大規模的砍單,在業內的名聲恐怕要花大力氣挽回了,隱形影響很大。”
為什么會丟大單?
蘋果一般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歌爾股份此次慘遭棄用,業界猜測多半是生產質量出了事。
郭明錤在社交網絡上直言“歌爾股份暫停生產較可能是因為生產問題,而非需求問題”,也引發了市場不少議論。還有傳聞更為具體,將原因歸結為歌爾股份在不良率上造了假:“不良率造假三年,踩到蘋果紅線”,“大部分代工廠都有偷摸干類似的事,蘋果殺雞儆猴,提升良率”。
據媒體報道,歌爾股份代工的TWS耳機構造精密,組裝大多使用點膠而非螺絲,一旦沒有通過測試返工,拆開重裝便會容易造成一些痕跡或損傷。Counterpoint高級分析師Shenghao Bai猜測,歌爾股份可能將“一些已經拆掉的元器件和結構件上的膠水擦掉重用”。
但與此同時,網上又流傳出了一份歌爾股份電話會的錄音材料,對歌爾股份良品率不達標做了另外一個方向的解釋:
歌爾股份之所以在良品率上栽了跟頭,是因為蘋果換了一位印度籍的采購總監,新總監要求歌爾股份和立訊精密降價。歌爾股份承擔的是NPI(新產品導入)角色,負責把研發設計的產品通過首次生產制造出來的整個過程,而立訊精密只是量產的角色。因此,在蘋果選定指定物料商的情況下,歌爾股份的成本難以壓縮,無法配合降價。因此,歌爾股份沒有通過蘋果的軟件測試,各種交叉認證整改后該品的良品率也未能達標,最終導致丟了這份大單。
電話會還表示,正因為NPI的角色更為重要,蘋果暫時離不開歌爾股份,歌爾股份還有機會接回訂單,且這個產品對歌爾股份其他代工業務影響不大。立訊雖然承接了這份業務,但在利潤方面犧牲極大。目前新上市的AirPods Pro 2僅銷售了一個季度,供應商就已經在賠錢。
從歌爾股份的財報中也可以看到,蘋果一直在壓縮供應商的利潤空間。剛拿下蘋果耳機業務的2018年,智能聲學整機業務毛利率還處在較高的14.84%,但之后卻變成了最低的,并且呈下降趨勢。2022年上半年,智能聲學整機業務毛利率已降至10%以下。
事實上,關于歌爾股份代工蘋果耳機出現質量問題停產的消息,在8日公告之前已在抖音等網絡平臺上有所發酵。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采訪到,歌爾股份位于山東省濰坊市,主要負責藍牙耳機生產的電聲園內,因為沒有訂單可做,有大量小時工離職,轉場去了山東泰州的藍思科技或者浙江嘉善的立訊精密。
各類傳聞甚囂塵上,這一切還得看歌爾股份是否會有所回應。不過,在股友詢問“耳機生產線是否正常”時,歌爾股份并沒有給予正面回答。
但不管真實原因如何,國內供應商與蘋果之間一直存在著利益博弈,搞不好就成為了犧牲品。
鄭言表示,蘋果很懂得制衡之術,在每一類產品中都會有扶持好幾家供應商來彼此牽制,從而牢牢把控住每一家供應商,被喂大的果鏈企業往往只能俯首聽命。而被蘋果“祭天”的事,也早已不是歌爾股份的獨一例。
離開蘋果能活嗎?
歐菲光的前車之鑒還歷歷在目。
2020年7月,歐菲光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同年9月有媒體曝料歐菲光已被蘋果移出iPad供應鏈名單,12月,韓媒透露歐菲光在蘋果相機模塊的供應鏈名單中被剔除了。直到2021年3月,靴子落地,歐菲光正式發布公告終止與蘋果的合作。從此,歐菲光不再獲得蘋果的現有業務訂單。
公告顯示,歐菲光2019年經審計特定客戶相關業務營業收入為116.98億元,占2019年經審計營業總收入的22.51%。經公司初步估計,截至2020年12月31日,相關設備資產賬面價值約為32.82億元(未經審計),約占公司2020年12月31日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資產(未經審計)的31.78%。
在這9個月的時間內,歐菲光的股價一路下跌。公告第二天,歐菲光開盤則一字封死跌停板,報收9.14元。至今,歐菲光仍未走出蘋果斷供的陰影,股價一蹶不振。
2022年11月9日,歐菲光收盤價僅剩5.37元,相較2020年7月14日的23.32元已經縮水了77%。最新財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108.24億元,同比下降37.06%;歸母凈利潤虧損32.81億元,同比下滑8024%。
相比之下,歌爾股份目前雖然不像歐菲光與蘋果終止了所有合作,但它對蘋果的依賴程度遠高于歐菲光,2021年蘋果產品的銷售額占到營收的42.49%,而歐菲光該占比則為22.51%。
其實,果鏈企業都深知蘋果依賴癥的風險,一旦丟單有可能是滅頂之災,都有意識地想要發展新業務。
早在2016年,歐菲光就開始發展智能汽車業務,但營業收入僅僅是主營業務的零頭,2019年的總營收占比都不足1%,2020年勉強突破至1.15%,營收5.57億元。在離開蘋果后,歐菲光的光學光電產品和微電子產品營收都縮減一半,智能汽車業務實現了32.02%的增長,但總營收占比仍僅為1.48%。截至2022年上半年,歐菲光的智能汽車業務對總營收貢獻的占比增長至7.66%,但距離支柱業務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歌爾股份在新業務培育上的表現要好一些,2012年起開始布局VR/AR智能硬件業務。雖然VR/AR智能硬件行業在經歷了概念熱炒的2016年后陷入了一段時間的沉寂,但歌爾股份卻收獲不少。
前歌爾研發副總周宏偉創辦了VR硬件企業Pico,歌爾股份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Pico的代工商。如今Pico被字節跳動以90億元收購,已經跨過了初創企業的門檻。不僅如此,2020年,歌爾股份還拿下了VR行業龍頭Meta Quests 2的獨供大單。如今,歌爾股份在VR全球代工市場的份額已經高達70%以上,中高端VR頭顯的市場份額則達80%。
而智能硬件業務也在2021年成功超過智能聲學整機業務,成為貢獻最多的支柱業務。2022年前三季度,歌爾股份智能硬件業的總營收比重已經增長至58.7%,是當之無愧的增長引擎。
如今元宇宙概念熱炒,VR/AR產業又一次站在了風口之上,歌爾股份或許將再一次“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但鄭言指出,歌爾股份只要沒有擺脫代工身份,就總有可能會重蹈“蘋果砍單”的覆轍。
2022年,歌爾股份的另一大客戶Meta也在經歷大震蕩,Meta CEO扎克伯格計劃裁員超1.1萬人,這將是該公司18年歷史上首次大規模裁員,削減成本的信號釋放得相當強烈。這是否會沖擊到上游的歌爾股份,具體影響有待評估,但鄭言認為,從歌爾股份今年不振的股價可以看出,動蕩中的Meta為歌爾股份的資本市場增添了不少不確定因素。
不僅VR/AR產業,2022年以來,整體消費電子市場都表現疲軟,眾多消費電子公司業績都不如預期。歌爾股份目前還沒有能力完全去蘋果化,但押注的新賽道一時間難以迎來真正的大爆發,恐怕還有段苦日子要熬了。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