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王瑋
來源: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
導語
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創新變革,手機短信、電子郵件等互聯網媒介逐漸成為不法分子實施詐騙活動的載體,而大學生則是“重點關照”的群體。尤其近些年,高校大學生詐騙案件頻發,詐騙方式涉及交友、購物、兼職、考試、社會實踐等多個方面,經濟財產損失嚴重,甚至威脅到人身安全。那么,高校詐騙具體有哪些類型,大學生因何成為重點攻擊對象,面對層出不窮的行騙手段,又該如何防范?
01
手段層出不窮
騙局無處不在
高校詐騙是一個較為寬泛且不斷演化的概念。過往,其主要集中于宿舍推銷化妝品、文具等產品,以次充好,騙取金錢;以招聘、代售為名,騙取介紹費、押金、報名費;利用學生同情心,對他們進行現金欺詐等幾大內容。現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校詐騙的手段形式也呈現“多元化”趨勢。從原來單一的現金騙取,慢慢演變到利用電話短信以及網絡媒介實施詐騙。
首當其沖的即電信詐騙,不法分子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編造虛假信息,對學生實施遠程、非接觸式的行騙。據公安部 2020 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 32.2 萬起。其中,網絡貸款、兼職刷單、冒充客服和“殺豬盤”詐騙,是最常見、危害最大且影響最廣的四種詐騙類型。
而在就業難環境下,打著“求職”“兼職”的旗號進行詐騙屢見不鮮,大有愈演愈烈之勢。由于畢業既失業這句戲言日趨成為現實,迫使一些學生開始有病亂投醫,騙分子便利用其無助、惶恐心理,通過各種渠道散發虛假招聘信息來行騙。特別對應屆畢業生而言,當表現出面試意向的時候,對方就會開出豐厚的報酬,優越的福利來加大誘惑力度,再收取各種報名費、手續費、押金等費用。
此外,網聊、網購、校園貸也是高校詐騙中的常見手段。基于對大學生消費情況的了解,利用利用攀比、貪欲等心理實施詐騙。尤其在一些大城市,大學生屬于高消費低收入的人群,很多不法分子正是利用這種信息差,通過網絡的虛擬性逃避網監部門的管理,輕易利用網絡進行各種違法犯罪活動。
更有甚者,通過非法渠道獲取學生個人信息,冒充學校、財政局、教育部門或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行騙。例如,詐騙分子會表示有一項針對貧困學生的助學金已經轉入銀行,并以領取貧困補助或退學費為名,讓學生將卡內存款匯入其指定的賬戶上,從而完成詐騙。
02
初來乍到,意識淡薄
騙子的“眼中釘肉中刺”
相關調研顯示,在校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和防范意識是高校詐騙頻發的重要原因。其中,有超過六成的學生表示,自己在上大學前很少或者較少接觸社會上的人和事;有 70% 的學生認為自己“很容易相信別人”。可見,大學生的意識單純,缺少對陌生人的戒備之心是造成詐騙得逞的主要因素。
特別在中國傳統教育環境中,孩子升入大學之前,普遍的環境就是學?;蚣彝橹麝嚨?,往往接觸不到更多的外界事物。但大學則不同于此,會有很多“走出去”的社會活動,間接導致學生從高中過渡到大學這一期間身份和思想的不匹配,即身份迅速轉變而思想能力卻不足以支撐。社會生活經驗甚少、分辨是非能力不足、防范意識較差,加之容易感情用事,自然成為了騙子的“重點關照”對象。
再從大學生受騙特點分析,大學生受騙時間一般多發生在寒暑假期間和開學后一段時間。因為此時為注冊繳納各類學雜費,其手中基本都存有一定數量的資金。一旦詐騙得手,對詐騙分子而言,“收獲”無疑是巨大的。并且,詐騙分子大多選擇在校園、銀行門口、汽車站、火車站、公共電話亭等地點下手,這些地方人員復雜,行騙時不易引起受害者懷疑,且視野開闊,一旦失手利于脫身,有效降低了犯罪成本。
此外,大學生貪小便宜,急功近利的心理也易被人“拿捏”。貪心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缺點,很多詐騙分子之所以屢屢得手,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大學生貪心等非分之想,他們往往被詐騙分子開出的“好處”“利益”所吸引才最終落入圈套。
總的來看,利用學生群體社會閱歷較淺、安全防范意識相對淡薄等特點將黑手伸向校園,“無抵押、低利率貸款”“低價網購商品”“兼職刷單”“網絡交友”“論文代寫”等精心設計的騙局層出不窮,確實令在校大學生防不勝防。
03
官方“整活”最為致命
防范詐騙需多方參與
前文可見,校園詐騙具有流竄反復的特點,僅靠各別機構單一整治力度遠遠不夠,需要建立校內外安全信息聯動機制,動用多方力量共同防范。校園保衛部門應切實加強與公安機關的信息互通的網絡機制,確保在案發后第一時間可以掌握一手資料和線索,為公安機關查破案件提供幫助。
國家政策層面,相關規定和措施應逐步跟進完善。去年,銀保監會、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從加強消費貸款業務監管、加大對學生的教育幫扶力度、強化網絡輿情監測、加大違法犯罪問題查處力度等四個方面規范校園貸。此外,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每年也會發出預警,提醒學生警惕“注銷校園貸”這種新型騙局。
而學校作為防范校園詐騙的主力軍也應與時俱進,創新防范治理手段。前不久,中科大學生在社交媒體發帖稱,收到了“中秋免費月餅領取”的郵件,填寫資料后月餅沒領到,發現是釣魚郵件。據學校相關人員表示,這其實是一次官方“整活”,學校希望借此機會用一種新的方式推廣網絡安全知識,提高反詐意識,于是選擇進行釣魚郵件演練。
結果來看,眾多師生中有人不幸“中招”,其中大一新生“中招”人數最多,相關網絡安全知識比較欠缺,他們填寫了真實的個人資料。學校表示,下一步將會著重對大一新生進行網絡安全培訓。與此同時,也有人保持清醒。一些學生提交了虛假的信息,具有較強的的防范意識,甚至還有學生對學校的釣魚網站進行了 DDOS 攻擊,采取反制動作。
因此,學校官方進行類似自上而下的“演練”無疑是有必要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反詐騙意識。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表示,2022 年 1 月~ 8 月期間,學校郵件服務器有 921 個賬號被黑客竊取密碼并發送垃圾郵件,平均每天近 4 個賬號被竊取密碼。并且,不法分子開始針對學校人員特點,編寫針對性的釣魚郵件,手段愈發隱蔽和猖狂。
結語
治理高校校園詐騙是一個長遠且艱辛的歷程,過程中不僅關系到學校、公安、銀行等多個部門,還關系到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保障等各個部門的共同發展和提高,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系統任務,需要長時間協同進行。而作為學生,更需努力提高自身防范意識,不給詐騙分子可乘之機。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