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WEB 3.0接棒元宇宙成為互聯網大佬新寵?
作者 | 夏添 編輯 | 蔓蔓周
來源:硅兔賽跑
前陣子刮起了“元宇宙”熱,人們熟知的Facebook改名Meta,這個詞正是來源于元宇宙Metaverse;游戲平臺Roblox不僅游戲火了,投資更是接到手軟,G輪融資達到1.5億美元,并以DPO的方式登陸紐交所,上市首日市值突破400億美元。
可“元宇宙”的熱度沒維持多久,很多人還沒弄明白元宇宙是什么,目光就被Web 3.0吸引了。科技圈這么不長情嗎?是,也不是,這些都只是表象。
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添加硅兔君微信:usted9(備注Web3),進到硅兔賽跑web3交流群更多學習和探討。
人們已經不滿足Web 2.0了
互聯網世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便利和選擇,足不出戶便能知曉天下事、完成全球購,還能自由地發布各種形式的內容和觀點。但這些真的是用戶能自由選擇的嗎?
非也,人們在哪里瀏覽信息、在哪里購物、能買到什么東西,都被壟斷在互聯網大佬手中,所謂的選擇,不過是允許你從一個平臺換到另一個平臺。甚至你發布的內容也并不完全屬于你,當服務器癱瘓的時候,你想查看自己發布的內容都無能為力。
我們清楚地知道,相對于只能讀取信息的Web 1.0,Web 2.0基于“讀寫”的互動功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時至今日,它開始“過時”了。這種“過時”,不僅僅在于“內容不屬于作者”,還在于“互聯網是有記憶的”,這也因此讓我們看到了大數據收集帶來的弊端——隱私泄露和暴利。
當Web 2.0不能滿足人們對內容歸屬和隱私維護的需求時,Web 3.0就成了寄予期望的對象——一個打破了平臺壟斷的網絡時代,一個用戶參與構建并擁有產權的去中心化互聯網。
說得直白點,如果Twitter和微博還存在于Web 3.0,哪怕微博癱瘓了,你曾經發布的微博仍然存在,并且可以輕易地轉移到Twitter上。因為內容屬于你,而不依附于平臺。同理,你在游戲A里購買的道具,不僅可以自由出售,還能拿到游戲B里使用。
相比Web 2.0,Web 3.0的優勢太明顯了,即使它還沒有構建成功,多以文字描述的概念存在于新聞中,Web 3.0仍然獲得了大量擁躉。
資本熱度席卷Web 3.0
理想化的Web 3.0真的存在嗎?或者說,Web 3.0真的能被構建成功嗎?這個問題,普通用戶沒法回答。他們對Web 3.0的期望,來源于對自身權利的保護,不管它能不能被構建成功,至少人們期待它的出現。
但這個問題放到資本面前,答案就沒那么統一了。
以A16Z、紅杉資本為代表的一眾風投,是激進的“挺Web 3.0派”,規模龐大的資金進入了Web 3.0領域。2022年才過去一個季度,就有好幾筆大額投資——前Facebook團隊成員的Aptos項目獲得A16Z等機構的2億美元注資;紅杉資本參與了Web 3.0隱私系統Espresso Systems的3200萬美元融資,并領投了Web 3.0電子協議平臺EthSign的12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
同時,A16Z正在組建新基金,計劃募集的45億美元中,有10 億美元將用于其在Web 3.0 領域的種子投資。Web 3.0在應用端的市場規模備受矚目,有機構預測,僅2022年一年,該市場將超過500億美金。
國內的互聯網大佬也緊跟國際步伐,騰訊參與投資了基于Web 3.0技術的NFT游戲公司Immutable的2億美元融資;阿里和字節跳動也在Web 3.0相關領域有所布局。同時,由于國內對NFT的規范尚不明確,大廠們并不能照搬國外的運營模式,只能試探性地將Web 3.0中國化,最直接的動作在于,參照國NFT產品,阿里的鯨探和騰訊的幻核這兩款數字藏品APP面世。
資本和科技大佬的入局,自然是看中了其中的商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Web 3.0,反對者中不乏科技圈和互聯網行業頗具影響力的大佬,首當其中的就是Twitter創始人Jack Dorsey和特斯拉CEO馬斯克。他們不認同A16Z等鼓吹的「Web 3.0時代已到拐點」,認為這是為了圈錢的炒作。最著名的一段諷刺便是,馬斯克發文問“有人看到Web 3.0了嗎?反正我沒看到。”而Jack Dorsey則回復,“可能在A和Z之間吧”直指A16Z。
有趣的是,在人們的期望中,Web 3.0將會打破Web 2.0的平臺壟斷,反對者Jack Dorsey正是壟斷平臺之一的Twitter創始人,而馬斯克曾經是Twitter的活躍用戶,今年一躍成為了最大股東,更是打算一口吃掉。這就不免讓人懷疑,他們的反對是不是帶著私心。
但客觀來說,Web 3.0所代表的理想互聯網世界,確實還主要停留在概念階段,近幾年誕生了一些與Web 3.0或多或少相關的定義,例如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等。誠然這些定義是有意義、有價值,甚至有些在市場上做出了一點成績,但要將它們圈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Web 3.0故事,確實還需要很長時間的技術探索。
無論Web 3.0的走向會是如何,至少當下,有一部分資本已經開始了他們的狂歡。
業內寄期Web 3.0建起元宇宙
和Twitter高層反對「Web3.0投機」的行為不同,同是Web 2.0平臺大佬的Meta,對未來網絡世界充滿了信心,改名就是最直接的反應。這就不得不提到最近熱度下降的“元宇宙”。
表面上看,用戶和資本將注意力從之前的元宇宙,轉移到了現在的Web 3.0,但其實它們之間的關系,并不能只看表面,得確定兩者的關聯。
“只讀”、“互動”和“去中心化”,常被用來概括Web 1.0、Web 2.0和Web3.0的特性,這三個詞與網絡內容的歸屬有關。從哲學角度來看,Web 3.0確定了物質資料的私有制。而元宇宙呢?它本質上是一個虛擬社會系統,在這個社會中,用戶可以以某個數字身份去進行社會活動。相對于確定私有制的Web 3.0,元宇宙更像是是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社會環境。
用通俗點的方式來說,同樣是購買虛擬的Nike鞋,Web 3.0對應的意義在于這雙鞋屬于你,而元宇宙對應的是你可以去做買鞋這件事,還能用自己的數字身份穿著這雙鞋去軋馬路。顯然Web 3.0和元宇宙是有關聯的,畢竟你得能擁有這雙鞋,才有買的意義。
但說到意義,一雙虛擬的鞋,只有“擁有”的意義嗎?當然不是,Solana公鏈上的Web 3.0應用STEPN,喊出了“Move-to-earn邊走邊賺”的口號。玩家購買NFT運動鞋后,可以通過走路或跑步賺取代幣,前期賺取的代幣為GST效用代幣,只能用以升級和鑄造跑鞋,滿級后可以賺取GMT治理代幣。漲幅可觀的GMT已經上線了多個平臺,是具有變現價值的。
元宇宙雖然還沒有到來,但Web 3.0已經讓人們看到了它的可能性。從深層次出發,用“有關聯”來描述Web 3.0和元宇宙之間的關系,顯然還不夠,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從技術角度來看,元宇宙是前端,Web 3.0是中后端,只有技術條件滿足Web 3.0所需的去中心化的數據庫,即分布式數據庫,以及配套的加密技術和協議,才有可能實現元宇宙這樣宏大的設想。當然,也少不了VR/AR等硬件設備的技術跟進。
這也難怪,很多業內人士,特別是技術領域的人,認為Web 3.0是創建元宇宙的基礎。
從現實情況來看,普通用戶的期望、資本的支持,是Web 3.0有望實現的積極因素,但歸根結底還要看技術。Web 3.0所需的分布式數據庫、加密技術等,已經處于研發過程,但進展還不夠喜人,例如,分布式的數據存儲和處理,遠不能與當前流行的中心化系統相比,你想想,日常生活中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買東西,掃個碼就能立即完成,但如果要等一個小時才能完成交易,誰能接受呢?
所以,Web 3.0,究竟是資本的狂歡,還是互聯網的革命?現在下定論還為時過早。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