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王飛澍 編|派公子
來源:派財經
傳聞已久的京東物流收購德邦,靴子終于落地。
3月13日,京東物流發布公告,將以89.76億元的價格收購德邦66.49%股份。這一價格相比于此前傳聞中的130億元、150億元、170億元等,明顯低了不少,但仍未妨礙其刷新行業最高收購紀錄——2021年極兔速遞以68億元收購百世國內快遞業務。
而在收購案正式公布之前,京東物流發布了2021年度財報,由盈轉虧的數據又再次引來了外界的關注,但即便如此,京東依然沒有放慢在物流上的布局。業內普遍認為,此次京東物流收購德邦,或許預示著物流行業就此迎來新的局面。然而,京東物流與德邦的組合,究竟能否在頭部玩家最終的決戰中,勝出仍是未知。
京東的野心與現實
京東對德邦的興趣產生于何時?有人認為是2012年,那一年,京東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名為“北京京邦達貿易有限公司”的企業,冥冥之中,這一名稱涵蓋了京東、德邦和達達三個名字。
盡管這只是一句調侃,但截至目前,京邦達名字中的所有企業,都已被京東納入麾下。而京東做的這一切,都是劉強東物流大戰略的落地。
早在2017年,劉強東就曾放下豪言:除了郵政體系,未來能在國內物流業立足的,只有順豐和京東兩家。言外之意,對依附于菜鳥網絡的“三通一達”不足慮,京東要對標的只有相對獨立且高端的順豐。
劉強東之所以對京東物流有如此自信,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其對京東物流“一體化供應鏈”的戰略設計。劉強東認為,京東物流可以從企業客戶的前期銷售預測環節就介入,并基于銷售預測,進行品類分布、庫存安排;銷售開始之后,及時滿足退換貨需求。
從客戶角度來看,京東的這一策略確有成效。比如安利公司,在和京東物流合作后,庫存周轉天數降低了大約 30%,庫存儲備資金也大幅減少;斯凱奇的所有電商訂單,加權平均交付時間減少了約 5 個小時,提升了效率和消費者體驗。
時至今日,京東斥巨資打造的物流體系,已經成為對比其他諸如淘寶、拼多多等電商而言,最核心的競爭優勢之一,也正如此,京東物流與京東零售、京東數科共同被視為京東拉動業績的三駕馬車。
先來看下京東物流的實力,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東物流運營超過1300個倉,43座“亞洲一號”大型智能物流園區,包含京東物流管理的云倉在內,倉儲面積超過2400萬平方米。2021年二季度業績報告中,京東提及,一年間,京東物流運營的倉庫數量增加了450個。
數量巨大的倉庫,讓京東擁有了極為強大的“前置倉”,當客戶有需求時,京東可以“以儲代運”,商品在距消費者最近的倉庫出庫,京東快遞往往只需要負責最后一公里,達到“次日達”的效果。
但這其中,仍有幾個問題,一是困擾京東許久的盈利問題;二是綜合行業競爭力的問題。這兩大問題不得到解決,京東的三駕馬車就無法真正跑起來。
當電商流量見頂,京東物流若想擴大規模獲得盈利,就只能加大社會化開放程度,也就是多接外單。而且,如果以順豐為參照,外部收入的毛利率實際上要比京東體系內毛利率要高,比如2021年上半年,京東物流的毛利率3.65%,同期順豐能達到10.1%。
因此,從2018年至2021年,京東物流來自外部客戶的收入逐年遞增,2018年外部客戶收入僅占京東物流總收入的29.1%,而到了2021年上半年,這部分收入占比升至56.5%。
但京東外部客戶的絕對數量仍不夠看,直至目前,中國快遞市場依然被六大快遞公司(順豐、中通、申通、圓通、韻達、百世)占據。西南證券研報顯示,2020年六家公司快遞市場份額達到84%,京東的市場份額在5%左右。
而這樣的局面之上,則是京東物流與競爭對手肉眼可見的差距。財報顯示,在2021年末,京東物流自營卡車數量約1.8萬輛,而順豐的干支線用車資源在2020年合計達到約5.8萬輛。這就造成了京東有時必須以社會化第三方資源,來補充京東物流能力的缺失,財報顯示,2021年京東僅在外包成本上就花去了404億元,同比增長54.7%。
也就是說,雖然京東已在物流上投入了數百億,但運力問題卻依然是限制京東物流盈利,以及與同行競爭的最大阻力。而要想提升這一能力,京東需要的資金和運營投入將是一個巨量數字,而且這一能力的提升也絕非短期內能夠實現的。
因此,尋求外部力量整合就成為了京東物流的最佳選項。
德邦活成了“最佳標的”
如果將目光放得更遠、更寬一些,順豐的布局或許更能引起京東的焦慮。
這些年,順豐通過收購和股權投資的方式收攏了新邦物流、順立通、嘉里物流等企業,早早就將業務遍布快遞、快運、冷鏈、即時配和國際服務等領域。在這一系列操作之下,順豐2021年的營收達到2060.84億元,同比之下京東物流為1047億元,僅為順豐的一半。有消息稱,順豐正在醞釀新的變革,做自己的電商快遞——豐網,預計今年全部起網,如此一來,順豐商流也將迎來新的增長點。
收購德邦之前,京東在2020年8月收購跨越速運,取得其620條貨運航線;2021至2022年京東多次增持中國物流資產股份,目前已增持到79.86%;京東還增持了即時配送物流集團達達股份,2022年2月完成交易后,京東已經獲得控股權。
也就是說,京東已經在貨運航線、物流擴張、同城速遞等方面開始補課,唯獨在大件貨運上還存在著一定的短板,而這恰好是德邦的優勢所在。
德邦誕生于1996年9月1日,那時的德邦還叫“崔氏貨運”,加上創始人崔維星和妻子薛霞,全公司總共只有4名員工。在中國快運莽荒的年代,德邦穩步開拓,直到2004年,德邦首創“卡車航班”,以公路貨運的價格拿下了航空快運的業務,生意越做越大。2010年,德邦營業收入超過26億元,正式坐上了國內零擔物流之王的寶座。
但榮光并不只屬于德邦,2016年之后,以中低端快運市場起家的安能、壹米滴答競爭不息,順豐、百世等也開始布局快運業務。更令德邦感到焦慮的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快運業務竟然開始被超越,2019年,順豐成立順豐快運,以直營運作與德邦共搶中高端市場,僅僅一年之后,順豐快運即以124.5億元的營收超越德邦,而德邦快運業務在2017年-2020年連年縮水。
來而不往非禮也,自2013年嘗試快遞業務之后,2018年,德邦正式宣布轉型快遞業務。不過,德邦的試水并非完全除舊布新,而是接受麥肯錫咨詢的建議——轉向大票快遞,也就是3-60kg快遞業務。
這看起來是個不錯的主意,既打開了新市場,又發揮了核心優勢。但德邦沒有意識到,這個決定需要面臨來自快運和快遞競爭對手的雙重挑戰,自己只能疲于奔命。
德邦快遞為何如此不招人待見?有業內人士總結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一,是德邦的系統操作流程極為復雜,曾有用戶反饋在UAP做零擔簽收要點擊16下才能簽收完成;其次,大件快遞派送操作難度遠遠超過小件,幾乎都有上門需求,卸車轉運和派送操作難度超高,驛站不愛收,派送端留不住人;其三,沒法大規模開發業務,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是用在反饋各種破損差錯投訴上了,根本沒法研究發件客戶的需求。
這還不算,為了轉型調整德邦付出了巨大的網絡成本。2018年試水轉型,2019年德邦進行了“規模投入”,帶來的結果是其2019年年報凈利潤同比下滑了45%。當年的財報中,德邦對此作出解釋稱,前期包括硬件基礎的投入和營銷效率做了功能性的調整所致。
但結果可想而知,德邦并沒有實現雙向開花。
2017-2020年,德邦收入同比增速從19.7%降至6.1%,快遞收入增速從69.14%下滑至13.6%,而快運營收在2018-2020年一直為負增長;在市場份額方面,八家快遞系上市公司中,德邦股份為0.68%排名墊底,較2018年的0.88%進一步下滑。今年1月底,德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21年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數據)相比,減少3.78億元至4.91億元,同比減少67%到87%,虧損幾成定局。
要知道,在疫情集中暴發的2020年,崔維星治下的德邦頂住了壓力,大件快遞和快運業務規模、價格有所上漲。但進入2021年,該公司受到經營調整期的影響,管理費用和成本提升,蠶食了利潤空間。
對于此局面,早在2020年5月崔維星就扛不住了,德邦開始引入韻達為戰略投資者,后者以6.14億元獲得德邦約6.5%的股權比例。對于此次資本合作,兩者均提及共同擴大市場占有率的目標。但此后除了一次協同會議之外,二者合作再無實質性進展。
在這樣的局面之下,有接近德邦物流的人士坦言,“德邦物流如果今年不賣,將會面臨更為嚴重的虧損,因為今年需要繼續加大投入,投入后還不一定會有回報,快遞業務今年可能也會有下滑,并且對資金也有要求。”
實際上,德邦所擁有的賬面資產,正是京東所急需的。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德邦供應鏈在全國各地擁有140個倉庫,總面積101萬平方米,其中各級網點數已超過3萬個。雖然網點數多達3萬個,但德邦2019年快遞業務量為5.2億票,僅占全國業務量的0.008%;倉儲與供應鏈業務收入為5.09億元,占總營收比例也只有1.96%。
也就是說,德邦目前剛好是網點多、收入少的局面,網點多意味著對京東有著很強的互補性,單量少則意味著京東收購的代價不會太高,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德邦都可以說是京東的最佳標的。
1+1如何大于2?
時至今日,中國的快遞市場已經顯著異于往日。
2020年,在極兔速遞的猛攻下,中國快遞市場競爭越發激烈。2021年前三季度,順豐控股、圓通速遞、韻達股份、申通快遞、德邦股份、中通快遞六家上市公司分別實現營收1358.61億元、305.42億元、286.01億元、169.1億元、225.59億元、211.8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3.97%、30.41%、23.88%、14.95%、19.03%、24.95%。
然而,這六家公司前三季度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7.98億元、9.54億元、7.81億元、-2.38億元、0.28億元、29.92億元,同比分別下跌67.89%、31.16%、23.41%、4671.20%、90.60%、1.06%。
相比之下,京東物流的日子要稍微好一些,財報顯示,京東物流的毛利潤、毛利率雙雙下滑,凈虧損幅度擴大287.9%,年度虧損156.6億元。但這其中,有82.01%的虧損來自于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從真實經營角度來看,京東物流僅虧損12.26億,同比收窄92.17%。
投入更高,卻盈利在望,京東物流自然對外部客戶充滿了期望。
京東物流高管曾表示,2022年外單業務需要占據京東業務的50%左右。從2021年半年報來看,京東物流外部客戶收入占比達54.7%,不過其中來自京東第三方業務為23.9%,完全社會化的還只有30.6%。
因此,要想實現全面盈利,京東必須“揚長避短”獲取更多外部客戶,收購德邦顯然對于京東來說是一步好棋。
首先,德邦在最后一公里的成本相對較高,京東物流的優勢在于背后有京東商城的商流支撐,以及技術、全供應鏈的的能力。其完善的電商渠道、多元化的物流產品及末端配送能力,恰好為德邦打通供應鏈下游最后一公里、實現“門到門”服務補齊了關鍵的一塊拼圖,以系統性的業務資源支持德邦打開了新的潛力市場。
此前,京東物流已經擁有7800多個網點,再加上德邦的超過30000個快遞網點,京東物流將直接超越所有競爭對手,可能會直接問鼎市場第一(可能有些網點位置重合)。要知道,在快遞體系中,網點代表著快遞網絡的邊界,有多少網點直接決定了快遞能覆蓋的范圍,也決定著營收的上限。
其次,通過京喜快遞,京東曾試圖攻占下沉市場,但性價比劣勢令其鎩羽,無奈再次轉向高端,而這也恰好是德邦的優勢用戶群體。在收購德邦之前,在高端市場京東與順豐尚存在明顯差距,京東物流是以儲代運,短板是車線和分撥場地。所以,如果客戶在電商平臺下單,京東從倉儲發貨,速度大概率比順豐快;但如果是點對點運輸,涉及到干線中轉,京東不敵順豐。
但有了德邦,形勢將發生逆轉。德邦此前的優勢就在于中高端用戶群體,與京東物流的定位契合度很高,而且其在大件配送方面對順豐擁有相對優勢,再加上網點的可觸達能力顯著提高,擁有了德邦的京東物流,顯然已經有了與順豐掰手腕的能力。
同時,德邦主營業務為大件配送,主要客戶為中小制造業企業用戶,對應的運作模式為B2B模式,而不是傳統的如通達系順豐那樣的To C運營模式,這也正是京東“一體化物流”最需要的資源。有了京東物流作為后盾,企業客戶們也樂得將倉儲成本轉移到京東身上。
另外,德邦的直營模式也與京東物流具有相當的同步性。此前,德邦堅持直營模式,即使在偏遠鄉鎮也采用了類似加盟網點的合伙人模式,包括7285個直營網點、2668個合伙人網點和20533個服務點,都采取直營式的管理機制。這一模式相對運營成本較高,合伙人也沒有那么靈活,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德邦的業務擴張。
然而,這一模式卻利好京東物流。因為模式近似,京東物流與德邦之間不存在加盟商與被收購主體利益不一致,所導致的諸多問題,使得京東未來對德邦的品牌定位以及發展方向作調整時,阻力相對較小。
因此,針對本次收購而言,無論是服務定位、能力互補,還是后期收購融合上,京東物流與德邦的結合,二者都有點佳偶天成的意味。借助對方的優勢,京東物流或許有機會與最大對手順豐五五開,也或許有機會與阿里的快遞物流網絡競爭中扳回一局。
但值得注意的是,京東物流收購德邦,遠非中國快遞市場的終局,“大平臺+大資本”的整合可能才剛剛開始,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行業里的巨頭平臺會陸續收編“小龍頭”,形成產業群式發展。
可以肯定的是,劉強東設想的局面可能正在變成現實。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