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林檎
來源/硅兔賽跑(ID:sv_race)
眼下,包括美國在內,許多國家的員工們恐怕正在經歷一場特別的“遷徙”——重返“物理職場”。
在經歷 COVID-19 疫情導致的數十個月的居家辦公之后,一部分美國公司重新宣布回歸辦公室的計劃。
但一切已經無法恢復到疫情之前了。人們的職場生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比如說,全球范圍內,員工必須適應遠程工作,與同事和客戶保持有效的溝通、生產力和融洽的關系。這也給涉及職場場景的APP開發人員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會,如果要在后疫情時代讓業務更進一步,他們必須敏感地察覺到市場需求的變化。
遠程辦公后,這個職場“樹洞”的新發現
“美版脈脈”Blind發現,用戶習慣已大不相同。
Blind專門服務職場人士,為同家公司職員間或是同產業人士提供匿名交流平臺。
疫情之前,它的用戶使用高峰往往集中在通勤時間,包括早上 8 點到 10 點,然后是下班后晚上 10 點。疫情以后,各個時間段登陸 Blind 的用戶都出現了。相比之下,現在這個使用時間曲線變得更加平緩了,新的高峰是下午 2 點。與此同時,用戶的使用頻次也保持在大約 13-15 天內登錄 30 次。
更高頻次的穩定訪問,也讓這家公司開始重新挖掘新的成長機會,進一步地發揮其“暢所欲言的安全空間,引領真正開放的溝通”的作用。
Blind 認為,自己這個平臺可以更好地了解員工對政策及其雇主的看法,因此,這家公司正在招兵買馬,圍繞這一點構建工具,以幫助企業的人力資源團隊提供更好的洞察力。畢竟,隨著遠程工作的普及,特別是在科技公司,內部渠道在職場信息提供中權重下降,加上物理辦公場景的存在感削弱,公司文化的塑造難度升高。
這個時候,該平臺為員工表達對政策和雇主的想法提供了更好的、真實的實時線索,擁有了更高價值。
真實是Blind成立以來立足市場的根基。
2015 年,Blind團隊首先在韓國推出了這款應用程序。創始團隊開發Blind 的“導火索”,來自創始人Sunguk Moon 和 Yung Joon Jung的親身經歷:兩人原先所在公司有一個內部論壇供員工交流,但是有一次,由于出現了一個讓高管們頗感不爽的敏感話題,大家在這個話題下說真話,論壇就這樣被關閉了。
于是,他們便想到創造這樣一款產品。隨著越來越多韓國員工在這個app爆料公司丑聞(尤其是大型公司)并呼吁改善工作環境,Blind的韓國用戶群迅速增長超過百萬。
一年之后,趁熱打鐵,團隊決定將Blind擴展到美國。盡管許多美國科技公司聲稱,已經在組織內搭建強大的公開溝通和坦率的反饋系統,但CEO Sunguk Moon 仍然注意到了“裂縫”所在。
Moon 通過研究和采訪意識到,當涉及到簽證問題的歧視和騷擾時,非美國公民在公司中幾乎沒有發言權。與此同時,公司的一些主要人群(例如白人男性工程師)難以與他人公開交流,因為他們害怕被視為種族主義者或性別歧視者。
也就是說,韓國職場面臨的社交高壓問題,美國職場同樣也有類似的對應。Blind 的打法是,先重點吸引微軟和亞馬遜的韓國員工,再擴散到其他人群。很快,Blind 成為硅谷工程師們的“樹洞”,在優步、Facebook和谷歌等科技巨頭中流行至今。
Blind表示,通過自家自有專利的基礎設施,用戶用于驗證的工作電子郵件與用戶帳戶行為是“失聯”的。Blind 本身無法將用戶在 Blind 上的活動追溯到電子郵件地址。
而且,得益于Blind對其社區氛圍和社區文化的維護,作為一款“樹洞”社交軟件,它沒有在小道消息、假新聞滋生的沼澤中沉沒。相對于引爆媒體的公司負面新聞,Blind中被討論最廣泛的問題,大部分還是各大科技公司的發展動態、職場建議、跳槽技巧等等。
“與這些公司官方渠道相比,職員們在我們的平臺上更加誠實……Blind可能是人們自愿前來、了解各類公司政策看法的唯一平臺”,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Kyum Kim 表示。
如此看來,結合Blind的優勢開發面向企業HR的工具,雖然有一些理想化,但也并非只能紙上談兵。最大的挑戰在于,保護其用戶身份的同時,實現為公司HR部門“提供真實的、整體的職場洞察力”的承諾。
為此,該公司在今年特別聘請 Young Yuk 擔任首席產品官,其在消費者和企業方面的經驗或將適合 Blind這項將職場社交網絡與 B2B 產品相結合的新業務需求。資金方面,Blind 還在不久前宣布獲得3700萬美元的C輪融資,領投方是韓國風投Mainstreet Investment。
當Blind將目光聚焦現役職場人士的新需求時,另一家“圈外”公司——TikTok,則觀望到有這么一群職場預備役,正準備接受職場的洗禮。
TikTok試水GenZ職場社交
大量數據清晰地表明,新冠疫情擴大了專業人士、低薪階層、年輕人之間現有的差距。GenZ由于正處在從大學到社會的階段,成為了首當其沖的最主要人群之一。
而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在使用TikTok。
數據顯示,使用 TikTok 的用戶群體中,本身就有 60% 都是 95 后。這幾年,他們正好作為新晉的本科、研究生畢業生,也正是初入職場的階段。并且,他們每天在 TikTok 上花費的時間平均長達到一到一個半小時。
TikTok 上一位名叫Julian Parra的用戶就發現,自己創作的職場短視頻內容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2020年,這位 22 歲年輕人找到了自己的正式職業—— IBM 企業績效管理團隊的產品經理。在正式就職之前,由于有大量空閑時間,Parra 開始使用 TikTok 與同齡人分享他對找工作的了解。作為一名學生,Parra曾在巴布森職業發展中心工作了三年,所以這個主題對他來說輕車熟路。于是,他試著用短視頻的方法呈現他關于職場的看法。
雖然TikTok上仍以數以百萬計的娛樂類視頻用戶為主,但也有一定比例的用戶開始轉向在該平臺尋求職業建議,Julian Parra這一類內容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尤其新冠沖擊就業市場,有危機感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已經開始行動,不放過任何和職場相關的線索和信息,社交平臺正是他們獲取這類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僅在 2021 年 2 月中旬,#careeradvice 標簽就吸引了 8000 萬次視頻觀看。
注意到這個趨勢, TikTok 馬不停蹄火速開發了 TikTok Resumes 。用戶可以在TikTok終端平臺內搜索 #TikTok Resumes 標簽找到簡歷功能,也可以進入 https://TikTok Resumes.com/,在這里,求職者可以使用工具制作并提交自己的視頻簡歷,也可以搜索招聘信息、找到優秀的TikTok視頻簡歷案例,查看TikTok創作者發布的職場主題視頻等等。
Jade Walters是TikTok Resumes 的用戶之一。她曾在線下面試中倍感壓力,聽說了視頻簡歷這個功能后,她便嘗試上傳了一段時長一分鐘的視頻簡歷,主要畫面是她大學經歷的照片和詳細描述她取得的成績的畫外音。
很快,她收到了大量的積極反饋,TikTok 用戶稱贊她的努力,間接提升了她在雇主中的形象。Walters認為,制作視頻簡歷比調整文本簡歷、再通過求職門戶進行馬拉松式申請要有趣得多,“與一張紙相比,雇主真的可以更仔細地了解申請人。它展現了我的熱情、創造力和動力”。
TikTok 全球營銷負責人 Nick Tran 也表示,其實,在TikTok Resumes 推出之前,已經有一批用戶因為從 TikTok 走紅而收獲新的工作,那么,為什么不嘗試將這個過程正式化?
Tran 還認為,通過TikTok Resumes ,一群年輕數字原住民將被鼓勵以視頻的形式展示他們的技能和創造力(其中許多人是第一次進入勞動力市場),而這些能力此前可能難以通過書面文字充分展示。“這是一個了解求職者的熱情和他們所感興趣的東西的機會,簡歷中再多的感嘆號,也無法像視頻那樣栩栩如生”。
該公司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鼓勵用戶 "創造性地、真實地展示他們的技能和經驗,并在向TikTok發布視頻簡歷時在標題中使用#TikTok Resumes"。
不過,目前TikTok的這個試水項目暫時結束了,其官網顯示,用戶可以等待下一輪的開啟。就第一輪的試水來看,至少瀏覽量是不錯的,功能上線短短 24 小時內就達到7500 萬的瀏覽。
有外媒援引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話說,TikTok會加大這種招聘服務的投入,已有不少雇主自然而然地被 TikTok 及其全球 7 億用戶所吸引。至少,有意招募 Z 世代員工的公司不會不重視這個平臺。
誠然,許多人都認同TikTok Resumes能在招聘過程中引入更多創造力,但招聘領域的從業者卻對其效率仍持懷疑態度。職業教練JT O’Donnell就表示,這個概念“很酷很新穎”,但自己不會選擇這種方式,因為這樣效率真的太低了。
總而言之,目前Blind和TikTok一個從“樹洞”切入,一個從視頻簡歷切入,最終還都想幫助企業的HR們解決問題,在職場社交上算是殊途同歸,后疫情時代,職場場景還有哪些機會具有更大的創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