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永陽
來源/不二研究
“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p>
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商王朝建立。
約3600年后,2021年8月27日,以“商湯”為名的商湯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港股主板掛牌上市。
這家“野心勃勃”的人工智能公司,到了二級資本市場的十字路口,開始接受市場的公開審查。
在業內,商湯科技與云從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并稱“AI四小龍”。目前,“AI四小龍”均在資本市場亮相:云從科技與曠視科技已經從科創板順利過會;而依圖科技則終止科創板IPO,有消息稱其擬轉戰港股。
作為“AI四小龍”中最后一家遞交招股書的公司,商湯科技正在加速沖刺IPO.
在“不二研究”看來,在AI賽道前景廣闊的另一面,商湯科技目前仍處于大幅虧損狀態,最近三年半累計虧損242.72億元,且研發投入仍在持續燒錢。
從實驗室到資本市場,商湯科技距離自我造血還有多遠?IPO僅是一個新的開始。
出身實驗室,“象牙塔”里的獨角獸
2014年3月,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的湯曉鷗團隊發布GaussianFace 人臉識別算法,在 LFW 數據庫上準確率達 98.52 %,在全球首次突破人眼識別能力,此算法讓湯曉鷗團隊名噪一時。
憑借此算法,湯曉鷗團隊拿到IDG資本投出的數千萬投資,湯曉鷗團隊借此走出實驗室。2014年10月,商湯集團于香港正式成立,運營主體為次月成立的北京市商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商湯科技以人臉識別技術起家,不斷擴充研發團隊和業務范圍。
據商湯科技招股書顯示,商湯已賦能百業,是行業領先的人工智能軟件公司,專注于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技術,自主研發并建立了深度學習平臺和超算中心,業務范圍覆蓋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車四大板塊。
同時,據沙利文報告顯示,人工智能軟件預計是未來十年增長最快的商業領域之一,預計2020-2025年,人工智能軟件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1.9%,2025年將達到1218億美元的總市場規模。
因此,AI賽道備受資本追捧,商湯科技更是其中翹楚,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20中國獨角獸榜單TOP100》,商湯科技排于榜首。
據招股書顯示,商湯科技于IPO前經歷了12輪融資,主要投資人包括軟銀、春華資本、銀湖資本、IDG、上海國際集團、賽領資本和鼎暉資本等。
然而,“不二研究”發現,商湯科技自創辦以來還未真正實現盈利,這是一只“流血”的獨角獸。
據商湯科技招股書顯示,其2018-2021年上半年營收分別為18.53億元,30.27億元,34.46億元,16.52億元;2019-2020年分別同比增長63.30%,13.86%,2021年上半年同比增長91.80%。
毛利率亦不斷增長,2018-2021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分別為56.50%,56.80%,70.60%,73.00%。
然而,業績和毛利率的增長難掩商湯科技虧損困局。據招股書顯示,商湯科技2018-2021年上半年分別虧損34.33億元、49.68億元、121.58億元、37.13億元,三年半累計虧損242.72億元。
若剔除優先股等非經營表現項目,2018-2021上半年,商湯科技調整后虧損分別為2.21億元、10.37億元、8.78億元、7.26億元,三年半累計經調整后虧損28.62億元。
另外,商湯科技的經營性現金流及資產情況亦不容樂觀,據招股書顯示,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分別為-7.50億元,-28.70億元,-12.29億元及-8.31億元。
同樣,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凈負債229.61億元。
目前,商湯科技仍處于大幅虧損狀態,尚未找到有效“造血”的商業化落地方案,盈利的曙光仍未出現。
在“不二研究”看來,盡管商湯科技是AI獨角獸中的翹楚,但它與其它AI企業一樣,均面臨盈利難的困境。若無法盡早解決“造血”問題,僅靠AI前景,“用腳投票”的資本市場是否會持續買單呢?
研發瘋狂燒錢,科學家們的狂歡?
在“不二研究”看來, 巨額研發投入是商湯科技虧損的主要癥結。
據商湯科技招股書顯示:2018-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研發投入分別為8.49億元,19.16億元,24.54億元,17.72億元;研發費用占營收比例分別為45.80%,63.30%,71.11%,107.14%。
商湯科技三年半研發費用共計69.90億元,其研發費用率逐年提升,2021年上半年研發開支更是超過營收。
在這樣的研發投入力度下,商湯科技組建了一支強大的研發團隊。據招股書顯示,商湯科技擁有40名教授, 5000多名員工,其中約三分之二為科學家及工程師,包括250余名博士及博士候選人,并獲得70多項全球競賽冠軍,發表了600多篇頂級學術論文,擁有8000多項人工智能專利及專利申請。
或許,在這群科學家們眼中,目前投入的研發力量還不夠。
據招股書顯示,商湯科技IPO募集的資金將有約60%將用于提升研發能力,其中10%用于擴大AIDC的算力,10%用于加強人工智能芯片的設計能力及開發自有的人工智能芯片解決方案,15%用于提升與人工智能模型有關的能力,25%用于進一步開發產品,并增強其他人工智能研發能力,以維持行業領先地位。
那么,在瘋狂的研發投入下,商業化產出進度如何呢?
據商湯科技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軟件平臺的客戶數量合計已超過2400家,包括超過250家《財富》500強企業及上市公司,119個城市以及超過30余家汽車企業,還賦能了超過4.5億部手機及200多款手機應用程序。
其主要業務范圍涵蓋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車四大板塊。
其中,占商湯科技收入比例最大的是智慧商業和智慧城市業務。據招股書顯示,2018-2021年上半年智慧商業占商湯科技營收比例分別為46.10%,39.80%,43.10%,39.20%;2018-2021年上半年智慧城市收入占其營收比例分別為28.60%,41.90%,39.70%,47.60%。
然而,智慧商業和智慧城市2020年收入同比增長僅為23.44%和10.33%,難以支撐商湯科技快速增長的研發開支。并且,智慧城市業務具有較大不穩定性,據商湯科技招股書顯示,智慧城市業務來自于政府客戶,但政府支出會受到無法控制的變化影響,或將影響公司業務。
并且,商湯科技目前的商業化產出存在客戶過于集中的風險。據招股書顯示,2018-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的最大客戶應占收入的百分比分別為8.7%、7.7%、11.9%和22.9%,而同期末前五大客戶應占收入的百分比分別為28.4%、 26.3%、31.4%和59.3%。
隨之而來的還有應收款項過高的風險。據招股書顯示,商湯科技2018-2021年上半年貿易應收款項分別為13.32億元,26.15億元,37.48億元,39.26億元,應收款項高企的風險亦影響著商湯科技的運營能力。
在“不二研究”看來,目前,大客戶“依賴癥”、應收賬款高企等問題,仍對商湯科技造成困擾;其大幅“造血”的商業化暫未實現,或許在商業化模式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自動駕駛+元宇宙,新機遇or新故事?
2021年7月,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商湯科技發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獨立新品牌SenseAuto商湯絕影,同時推出可以奔向“元宇宙”,實現虛實結合全新交互體驗的基礎設施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
自動駕駛和“元宇宙”,商湯科技似乎在商業化的路途上找到了新的風口。
早在2016年,商湯科技就推出了由SenseAuto Pilot、SenseAuto Cabin、SenseAuto Empower、SenseAuto Robox及SenseAuto Connect組成的智能汽車應用平臺——絕影平臺(SenseAuto)。
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商湯成為本店的戰略合作伙伴,為其提供自動駕駛相關技術,截至2021年上半年,商湯已與30余家汽車公司合作。目前正致力于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開發。
盡管商湯科技智能汽車業務的收入占比較低,2018-2021年上半年智能汽車收入占商湯科技營收比例分別為7.50%,4.60%,4.60%,4.30%,但其在此領域的投入不容忽視,亦取得一定成果。
據沙利文報告顯示,商湯科技在ADAS、人工智能驅動的智能車艙、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服務能力等方面與同行相比具有領先能力。
今年7月,商湯科技正式將SenseAuto作為獨立品牌進行運營,預示著商湯科技自動駕駛領域的商業化將更進一步,但能否在競爭激烈的自動駕駛行業脫穎而出,目前尚未可知,只能靠投資者想象。
同樣在2016年,商湯推出智慧生活軟件平臺SenseMARS,致力于“元宇宙”賦能。
據商湯科技招股書介紹,“元宇宙”意味著物理世界、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在數字世界的融合。
在2021年,“元宇宙”成為了新的風口,經緯中國、真格基金、五源資本等一線基金入局,字節跳動、OPPO等大廠也紛紛布局。
若要奔向“元宇宙”,必須打造出實現虛實結合的硬件設施。
商湯科技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便推出了實現虛實結合全新交互體驗的基礎設施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
在“元宇宙”領域,商湯科技似乎先行一步,盡管目前“元宇宙”還停留在概念階段,但未來的商業化想象空間無限。
在“不二研究”看來,商湯科技在IPO前夕,推出SenseAuto獨立品牌,并推出可實現“元宇宙”的AI大裝置,盡管其商業化能力暫未體現,但這兩個故事已經足夠吸引投資者。
對于商湯科技而言,自動駕駛及“元宇宙”是商業化的新機遇,還是難以落地的新故事?只能待時間來檢驗。
商業化落地仍是關鍵
商湯科技,以商湯為名,足以彰顯其野心。
然而,目前商湯科技面臨財務巨額虧損、客戶集中度過高、商業化難以落地等突出問題,僅靠強大的科學家團隊難以支撐其勃勃野心。
若想如古時商湯滅夏般,“一統AI天下”,商業化落地則是其關鍵。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1.《急需輸血!商湯科技赴港上市,AI商業化落地待突破》,商訊雜志社
2.《商湯科技沖刺港股:是“一寸”的故事,還是一個“貝爾實驗室”?》,財視傳媒
3.《商湯科技3年虧損243億,AI企業商業化困境何解?》,艾問人物
4.《商湯科技:從實驗室里一躍而出的全球 AI 獨角獸》,IDG Capital
5.《對話商湯徐立:元宇宙、反共識與人工智能倫理》,財富中文網
6.《商湯科技“內憂外患”下沖刺港股 大力布局智能駕駛領域勝算幾何?》,中國科技新聞網
不二研究鄭重聲明:文中觀點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就此提出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謹慎理性作出投資決策。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