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原標題:OPPO陷入“生態危機”
文/王思原
來源:百略網(ID:wwwbailve)
一加回到OPPO的懷抱后,成功讓OPPO系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趕超蘋果成為“世界亞軍”。
7月25日,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Research發布的報告顯示,OPPO家族在今年5月份全球智能手機銷量超過蘋果,成為世界第二,達到成立以來最好的成績。
報告顯示,2021年5月,OPPO家族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為16%,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中排名第二;其次是蘋果,市場份額為15%,小米以14%的市場份額位居第四。
事實上,即便是在全球智能手機幾乎成為定局的現在,各家企業也還是想要讓自己的數據更加漂亮些,以此來擴大品牌知名度,使自家其他產品能夠獲得更大曝光。
當前各大手機品牌廠商都紛紛向智能生態廠商轉型,手機也不再是企業單一產品,無線耳機、智能手表、平板電腦等等這些智能硬件產品無疑將成為企業的第二增長點,OPPO也不例外。
從無線智能耳機到智能手表甚至是到現在傳出造車消息,OPPO的眼光早已不再局限于手機之上,智能生態儼然成為OPPO當下追求的重點,但是卯足力氣的OPPO真的能夠順風順水的走下去嗎?
世界第二,已不再重要
當CounterpointResearch發布5月份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報告后,很多媒體以“OPPO全球銷量超蘋果,躋身全球第二”、“OPPO超越蘋果,位居全球第二”為題大肆進行報道,但事實上該說法是極不嚴謹的。
因為我們可以看到CounterpointResearch報告中的數據是OPPO集團,也就是包括OPPO、一加和realme三個品牌的全球市場份額,而三個品牌均歸屬于歐加集團,而非OPPO。即便是一加已經歸于OPPO旗下,但那也是6月的事情,所以5月份的數據應該用“歐加集團”描述更為準確。
有意思的是,在五月份數據公布不久,包括CounterpointResearch在內的多家數據機構公布了今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且四家權威機構均將OPPO的市場份額排在全球第四位,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四家權威機構也都沒有公布歐加集團旗下一加品牌和realme品牌的市場份額。
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OPPO在全球的市場份額為10%左右,而位居第二的小米占到了17%左右,也就是說兩者相差7%的全球市場份額,按照CounterpointResearch此前公布的數據來來看,一加和realme的全球市場份額大概是在6%左右,所以即便是整個歐加集團三個品牌的全球銷量加起來,在目前也達不到世界第二的位置。
事實上,國內乃至全球近些年智能手機行業發展趨勢已經非常明顯,除華為受到“非正常”待遇而被迫衰落外,蘋果、三星、小米以及OV幾個頭部玩家的市場地位基本穩定,如無極端原因很難出現太大變化,且短時間內出貨和市場份額波動對市場大格局也無太大影響。
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頭部企業已經穩固,腰部企業除了從頭部跌倒腰部的華為外,比較有競爭力的也就是此前華為旗下的榮耀,而尾部企業的生存空間已經在逐漸壓縮,全新的品牌基本不會有太大機會。
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格局以及大背景下,包括OPPO在內的眾多廠商,已經摸到天花板,智能手機市場短時間內很難再次突破,唯一需要注意的可能就是華為和榮耀這兩個“落寞貴族”日后是否有機會再次崛起。
所以OPPO如何在穩住自己市場份額的基礎上,繼續做大做強成了難題。而目前已知并且有效的辦法無非兩個,其一就是在手機上拿出硬實力,真本事,做出能夠巔峰行業的產品;其二就是打造智能生態,從單純的智能手機廠商過渡到智能硬件廠商,從手機系統過渡到智能生態系統。
但是第一個辦法是需要花費大量精力、財力且結果還是十分不確定的,截至目前,整個手機界能夠算得上顛覆性產品的可能除了摩托羅拉DynaTAC8000X(世界第一部手機)就是蘋果的iPhone 4系列了。
所以不管智能手機是世界第二還是世界第四其實本質上已經沒有太大意義,穩住當下份額,發展智能生態,開拓其他智能硬件產品才是OPPO當下最好的選擇。
突破口在智能穿戴?
根據知名市場數據研究公司IDC發布的調研數據顯示,在智能硬件產品中,可穿戴設備在近些年呈現逐年上漲趨勢,成為除手機、電腦、平板外消費者最容易接受的智能硬件產品。
從2013年開始到2020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呈逐年上漲的趨勢,起步增長速度較快,近2年更是呈爆發增長態勢。2019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約為3.37億部,同比增長81.2%;2020年即便受到疫情影響,可穿戴設備出貨量仍大幅增長32%,達到了4.447億。
IDC預測,隨著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逐漸興起,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仍將不斷增長,其未來五年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或許能達到12.4%,市場熱度不減。
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可穿戴設備共出貨1.046億部,比去年同期的7780萬部增長了34.4%,這也是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首次突破1億臺。
無論是可穿戴市場的前景還是所需要的技術含量,對于OPPO在內的手機廠商來說將破圈發力點放在這一部分都是最合適的。
但是從2019年1月OPPO宣布成立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到2021年傳出OPPO已將該事業部升級為IoT事業群,OPPO能夠拿得出手的智能可穿戴產品卻少之又少。
目前OPPO最新的智能可穿戴產品是剛剛發布的OPPO Watch 2,這款被媒體吹噓為“安卓智能手表界天花板”的智能手表似乎也承載了OPPO對于智能生態的渴望,要知道如今距離上一代OPPO Watch已經過去16個月。
然而,細看之下,OPPO Watch 2似乎并不能成功打動消費者。
首先續航方面,可以說這是OPPO Watch 2此次升級的重點。據悉,OPPO Watch 2采用的是高通4100+Apollo 4s“雙芯”,在“雙擎混動模式”下,該款手表可以根據使用者的使用場景進行智能切換,從而有效降低功耗。
據介紹,OPPO Watch 2在全智能模式下能夠使用4天,在輕智能模式,續航時間更是高達16天,這個數據相比于目前市面主流智能手表來說顯然要好上許多。
從這一點上來看,OPPO Watch 2還是有明顯提升的。
不過在其他方面,OPPO Watch 2的提升在行業內并不具備競爭力。首先是外觀方面,與一代相比幾乎沒有任何改進。采用一塊1.91英寸的雙曲面AMOLED屏幕交互基本都在屏幕上完成,包括點按、返回、滑動等,并且最常用的返回鍵基本被放置在了屏幕左上或者右上的曲面區域,也就是說每一次用手指點擊返回鍵都會硌在曲面屏的弧處,這難免會大大降低用戶體驗。
其次就是在實際使用體驗上,雖然OPPO Watch 2已經適配很多軟件,但是要知道手表是手機的延申,而不是一個更小的手機。當下智能手表需要做的更多是成為手機的輔助工具,達到與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等智能設備相互之間的聯動,OPPO Watch 2顯然還需要更多升級迭代才行。
現在各家都在發展生態布局,自家產品的兼容性無疑是最好的。雖然可以下載APP綁定,但實際體驗還是有差異化。并且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從手表上期待的是通過簡單的交互就可以完成一些不想或者不方便拿手機時的操作,而非其他。
雖然是OPPO卯了16個月才放出的招,但OPPO Watch 2其實并不具備太多亮眼功能,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智能穿戴市場上,這樣的表現可以讓它站穩,卻不足以助其破圈,更不會濺起太大屬于OPPO生態的浪花。
智能生態,道阻且長
蘋果手機之所以能夠屹立不倒,便不得不夸贊其堅如磐石的軟件生態,毫不夸張的說,目前蘋果手機、手表、平板、電腦、音箱、電視等已經實現了互通,而接下來的蘋果汽車也勢必會成為其生態閉環中的重要節點。
小米、華為也一樣,一部手機或者一臺音響便可以實現全屋家居家電互聯,這全依托于其多年打造出的智能生態鏈。
不能否認,近幾年智能手機行業的幾個領頭羊都在IoT產品上突飛猛進,雖然行業在解決方案、協議標準等方面,并沒有真正的達到統一,但一些具有先發優勢的企業無疑已經培養出用戶使用習慣,這對OPPO來說充滿機會的同時也充滿阻力。
至于造車,新能源汽車的火熱拉低了造車門檻,對OPPO來說造車也成了尋找突破的另一曲線。
今年1月,網上曝光一組OPPO汽車方面的專利,有消息表明OPPO將進入汽車領域。而近期OPPO還有“防撞提醒”、“車輛控制”、“車輛定位”、“測距方式”等專利曝光,并且來自DoNews等多家媒體報道顯示,OPPO汽車研發中心落戶重慶,目前已經開啟圍繞整車系統相關研發測試人員的招聘。
最直接的是通過OPPO官網查詢,我們也能夠看到,目前OPPO在重慶市已經開始整車系統集成工程師、整體系統集成專家、整車系統集成測試工程師等崗位的招聘,OPPO造車顯然已是板上釘釘。
事實上從大方向上來看,這波造車大勢,任何一個智能手機廠商都不會選擇落下,最多是先后順序問題,要么提前,要么掉隊。
最先入局的三星,其本身與雷諾就有合資公司,并且在韓國除現代汽車外,最多的就是三星汽車,天然優勢對于三星來說不存在進入門檻,正式大舉進軍或許只取決于集團發展戰略。
華為自2012實驗室成立后就有車聯網的研發團隊一直在汽車領域進行深度研發,而近日更是直接推出華為智選賽力斯,并且拿出兩天3000輛的出色成績。
小米集團今年3月則表示計4劃在未來10年內,在智能電動車行業投入100億美金的份額,由雷軍親自帶隊,以全資子公司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到汽車行業中。
在友商頻頻入局后,OPPO如此時入局雖算不上掉隊,但一定不算提前。
總之,對于OPPO來說,無論是做智能穿戴還是造車,都是打造智能生態鏈的核心環節,不過OPPO能否拿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或者說OPPO獨有的東西,目前來看都是未知,但在越發激烈的且越發復雜的市場競爭格局下,OPPO的前進之路或將日益艱難。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