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來源:autocarweekly(ID:autocarweekly)
文/金融街老李
原標題:小米造車的100天
小米宣布造車剛過100天,依舊只刮風不下雨。
過去的100天,雷軍和小米汽車的確做了不少動作:雷軍在各大OEM和零部件企業露面的頻率位居大佬頭名,從長城到長安,從上通五到上乘,讓大家見證了創業大佬的勤奮。同時,行業也一度傳出小米挖角吉利研究院院長胡崢楠和收購寶沃、DeepMotion的消息。
老李所在的團隊一直在關注小米汽車的動向,原因很簡單:不管是哪家企業進入小米汽車體系,馬上會成為二級市場的炒作熱點,越早落地消息,就越能發現市場機會。
“你見過很多創業CEO快刀斬亂麻,但你也許和我一樣,永遠無法理解一位兩次創業成功,在軟硬件領域都懂的CEO為什么這么慢”,這是寫這篇文章之前,小米汽車內部的朋友跟老李說的原話,兩個小時的聊天,老李總結下來就是,雷軍可以打的牌太多了,卻很慎重,在不明朗的時候,慢就是快。
以這個聊天為引子,老李和大家一起聊聊三個月來,小米汽車都干了啥,雷軍將來會怎么干。
越是一片看好,越要保持理性
坦率地說,研究小米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難度超過研究百度,也超過特斯拉。資本研究企業的方法很簡單:訪談專家而后建立研究體系,再訪談專家,如此循環。
目前研究小米的難度有兩個,一是真正打通小米汽車高層規劃的人不多,信息很難交叉驗證,二是小米汽車至今沒有清晰的路徑,沒人知道雷軍的戰略框架。
朋友告訴老李,雷軍常說,越是外界一片看好,越要保持理性。
老李經常看創業公司,最大的感受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造車新勢力也是類似的風格,蔚來、小鵬和理想都是以快制勝,包括造車100天的集度汽車,其團隊、供應鏈和新車定位已經有了雛形。
老李通過同行和上下游對小米汽車做了一些了解,很多人的反應是,雷軍懂的太多了,懂軟件又懂硬件,還要一個好價格。據說和寶沃對接失敗,一方面是沒看上標的,另一方面是價格沒談攏,通俗一點講就是性價比不行。
另一位參與過小米汽車接待的朋友告訴老李,小米汽車之所以比集度慢,主要問題是沒有想好怎么干。在這一點上,老李有一些體會,集度之所以推進那么快,是因為百度和吉利在今年早些時候就確定了首款車型的定位。新車是一款基于PMA1平臺打造的SUV,定位與特斯拉Model Y和大眾ID.4類似,百度和吉利分別推進軟件和硬件工作。所以,集度汽車的發展路線圖也就非常清晰,2022年亮相,2023年交付完全符合產品開發周期。
“我們提出的合作方案類似百度吉利合作,提供制造體系和供應鏈,但是雷總經歷過小米供應鏈危機,很大程度上會自己掌握供應鏈,我并不看好和他們(小米汽車)合作”,老李的大學同學在某OEM負責對外合資合作事宜,也親自參與了小米汽車對接,對公司與小米的合作保持了謹慎的態度。“我們和華為合作都相當保守,對于一家軟硬件兼備的公司,前期付出太多無異于培養將來的競爭對手,更何況我們是被選擇方”。
雷軍這三個月來到處走訪OEM不是合作而是考察,為什么是考察?小米內部對新車還沒有準確的定位,有說要做乘用車,也有傳言房車。老李在兩周前訪談過一位專家,是這么講的:“當年滴滴過來談造車合作的時候是帶著明確的產品方案來的,雷總過來更像是大佬的考察,也許雷總心中已經有方案了,但至少我們還沒有看到,也就無從匹配資源了。”
總結下來,老李猜測小米汽車造車可能有幾個原則:
第一, 公司要兼顧軟硬件,以軟件生態為制高點,但必須有硬件的大規模量產能力,保證供應鏈安全。
第二, 合作和收購都要有一個好籌碼,合作方和標的質地要好,還要有合適的價格。
第三, 慢就是快,小米汽車要分板塊分梯次開展業務并融入小米體系。
最難的是人才、制造和供應鏈
過去,造車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現在,造車是一件很透明的事情。
2015年以后,新勢力讓大家對造車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造車的首要是“錢、錢、錢”,其次是“人才、制造和供應鏈”,前者是基礎,后者是能力打造。老李給大家介紹下“蔚小理”的能力打造,“蔚小理”的人才策略是高薪從傳統OEM挖人打造團隊,比如沈峰、劉明輝;然后搞制造,通過代工或自建工廠提高量產能力;最后是打造供應鏈,蔚來的策略是用貴的,理想的策略是用性價比高的。
過去的100天里,雷軍也在嘗試用“蔚小理”的方式,打造小米汽車的“人才、制造和供應鏈”,雖然錢不是問題,但行業的發展階段已經變了,小米汽車這一路走下來并不順利。
古人云,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小米汽車雖是雷總親自掛帥,但缺少一個能統籌整車研發的將才。6月初,行業一度傳出吉利研究總院院長胡崢楠加盟小米汽車的消息,雖然事情沒有落地,但老李也了解一些內情,和大家一起分享。
雷軍曾到吉利考察過領克相關車型,當時陪同雷軍的吉利領導正是胡崢楠,胡總無論是從個人履歷還是團隊能力上都和小米非常匹配,小米需要胡總統管研發,胡總也需要一個新的平臺開啟新發展。2012年,胡崢楠加盟吉利,從車型項目組長一路晉升到研究總院院長,在吉利電動車研究院中,有許多胡總的龍創舊部。
汽車行業講究軍團化作戰,研發高層在跳槽過程中,往往會帶著團隊一同離開。據老李了解,當時包括一名副院長和三名車型項目組長都有可能跟隨胡總加盟小米,一些研究員判斷,胡總加盟小米后,吉利研發至少有300-500人可能離開,這對原本動蕩的吉利研發體系是致命打擊。由于高層出面,事情最終峰回路轉,小米汽車在組建團隊過程中,還有很長的路。
相比團隊建設,小米汽車的制造體系則順利很多,先是各地政府拋出橄欖枝,積極尋求小米汽車“落戶”,而后各家車企也廣泛接洽。地方政府中,反應最快的是武漢,早在3月底小米宣布造車之前,武漢政府就已經和小米開始了接洽,從情理上說,武漢是小米汽車制造體系理想的落戶地。
根據老李了解,小米的制造體系已經落戶武漢,尚未官宣。除了制造體系,武漢還希望小米汽車研發體系本地化,這與合肥給蔚來提出的條件如出一轍,但小米的研發極有可能北京、上海和武漢三地布局。老李個人觀點是,站在行業角度,上海臨港也許是小米汽車制造體系更好的選擇,據說雷軍在考察完上乘后,也去了臨港,能否有合作落地,我們拭目以待。
在調研過程中,有位朋友提到,雷軍真正擔心的可能是供應鏈,這也是二級市場最關心的。很多研究員認為,行業里很有可能在“特斯拉概念股”之后,出現“小米汽車概念股”,二級市場甚至一度流傳出拍腦袋版的“小米汽車供應鏈”。
過去的三個月,雷軍考察了寧德時代、博世等一大批供應鏈企業,老李認為小米汽車將來的供應鏈分兩大類:
第一類:傳統的中小型零部件供應商,目前沒有他們與小米接洽的信息,將來無論是哪家企業進入小米汽車供應鏈,其股價都將被快速拉升。
第二類:巨頭供應商,典型的是寧德時代和博世,過去巨頭供應商對造車新勢力并不友好,一些企業曾要求新勢力“先付款、再取貨”,寧德時代也是大家都熟悉的包產到戶。
小米汽車和“蔚小理”不同,小米汽車極有可能是快速走量的,供應鏈尤其是電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供應非常重要,小米擔心這些地方會卡脖子。
據了解,小米接下來可能會有新動作,在電動化方面,要關注億緯鋰能和比亞迪,前者是動力電池后起之秀,后者是亟待開放的傳統豪強,而小米消費電子電池供應商欣旺達也在考慮中,但技術水平尚不成熟;在智能化方面,小米將入股自動駕駛公司。
好牌抓手中,悶聲做大事
相比當年的“蔚小理”,雷軍手中真是一把好牌,但雷總的牌出的慎重,老李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 小米汽車目標和“蔚小理”不一樣。“蔚小理”在發展初期,沒有資源,沒有影響力,企業發展和銷量目標都是漸進式,而小米汽車無論在企業發展還是銷量目標,都要打指數型發展的規模戰。
第二, 小米汽車生態和“蔚小理”不一樣。小米生態做得好,CVC(企業風險投資)做得也好。小米造車首要考慮是把汽車打造成小米生態和產投體系中關鍵的一環,小米在開放中更加封閉,行業里從來沒有人這么干過。
老李經常說,創業要看節奏的把握,小米汽車還沒有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時候,在現在這個階段,創業者要做的是“穩、準、狠”。
雷軍在發布會上宣布,小米汽車要10年投入100億美金,首期啟動資金100億人民幣。100億聽起來不少,但對于從零開始的汽車初創公司而言,也是杯水車薪,“蔚小理”三家每家的累計投資都超過200億人民幣,吉利的浩瀚架構投資超過180億人民幣,對小米汽車來說,100億僅僅是剛剛開始。
有消息稱,小米汽車近期收購了深動科技(DeepMotion),價格大概是10-20億元人民幣。DeepMotion以一家以高精地圖為核心,通過定位、感知、分析、運算等實現自動駕駛的研發型企業,規模大概在30人左右,在自動駕駛領域有不少建樹:大名鼎鼎的洋山港Slam便來自這個團隊,上汽的部分輔助駕駛技術也來自這個公司,與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投資的縱目科技也有合作,不管消息是否屬實,小米最看重DeepMotion的是價格。
近期跟很多研究小米汽車的朋友在一起討論,要挖掘二級市場動向,與其研究雷軍做了啥,不如轉變一下思路,判斷雷軍下一步想做啥。
至少從目前官方信息看,對于雷軍想做啥,大家很難有準確判斷。雷軍曾經在直播間表示,根據網友的投票意愿,小米首款汽車不是轎車就是SUV,售價區間有望在10-30萬元,小米首款汽車下線至少需要3年時間。
雷總的話乍一看什么都沒說,但仔細品也有不少關鍵信息:3年的開發時間意味著是從0到1,不是像百度一樣借用車企平臺;10-30萬元意味著是經濟型定位的走量車型,這和研究員的預測不謀而合,畢竟“原創+上量”才能出妖股。
“現在唯一能確定的是,小米汽車一定是小米生態鏈中最重要的一環,未來小米汽車的定位將超過小米手機。你從財務視角會比較容易理解,小米手機做了十年,年營收不過2500億,其中還包括生態鏈產品的營收;小米汽車一臺20萬,一年銷量100萬臺,營收輕松超過2000億,汽車生態鏈能做的事情太多了”,老李的一個朋友這么解釋小米汽車的戰略定位,基于這個戰略定位,老李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關注小米的動向:
第一、 車輛生態整合,“在智能生態中,車和手機是一件事”,雷軍的話已經講得很明白,所以接下來從芯片到顯示屏,從操作系統到軟件應用,小米手機和現有汽車產業鏈都值得關注。
第二、 物聯網能力,小米汽車面世后,很大概率是唯一能打通人們24小時生活圈的公司,雖然做不到萬物互聯,但小米家族實現互聯只是時間問題。
第三、 新的盈利邏輯,小米汽車和小米手機一樣,其盈利邏輯不是傳統的制造、銷售、售后和零配件,而是其汽車核心的軟件和硬件生態服務,小米汽車上市后,會搞出五花八門的新硬件和新應用。
老李經常用“開放的封閉生態”來形容小米,任何硬件都能融入其物聯網體系,這是開放,人們一旦進入到這個體系,長期使用,很可能陷入到“美好的甜蜜”中,這是封閉,如同過去大家常說的“蘋果全家桶&華為全家桶”。可以想象,如果一個品牌可以把居家、出行到工作的全場景全面覆蓋,那將是一個什么場景……
小米造車,確實與眾不同。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