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郭珊 雨晴 編輯/麗雅
來源:陸玖財經(ID:liujiucaijing69)
董明珠五折認購股票被股民怒罵吃相難看,而這也許揭開了格力被美的超過,并且距離越拉越大的真相。
真相并不是回購股票、高管減持套現這種表面現象,回購股票通常被用于市值管理,格力熟悉,美的也不陌生。
迄今為止,美的共進行了八期股票期權激勵計劃,格力也已經展開第三期股份回購。董明珠涉嫌低價認購,方洪波此前也被質疑高位套現。
美的和格力發展速度的差距,主要源于兩家公司的管理模式及理念、產品布局等方面的不同。引用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的觀點,美的集團是董事會決策、核心管理層集體管理,而格力電器管理風格更接近于個人董事長、總裁一個管理。
產品布局方面,格力擅長做專業化、營銷一體化,而美的更加多元化。
暫時超過了格力,美的就穩了嗎?也不盡然。
美的和格力都沒有跳出傳統的賣家電模式,這種銷售模式面對的大多是低頻消費者。面對互聯網思維的以賣耗材為主的新品牌,美的的處境,恐怕并不比格力好到哪里去。
美的和格力的套路
一直以來,全球很多上市公司都會在二級市場回購股票,通過折扣定價,在公司內部實行不同層次的股票回購方式來激勵員工,美的和格力也不例外。
美的集團在市場上一向以愛惜自己的股價而聞名,在股票回購計劃上向來毫不吝嗇。今年2月23日,美的宣布了A股史上最大的一筆回購計劃,回購數量約5000萬股,按回購價計算,涉及金額約140億元;5月,美的又啟動了今年第二輪股票回購,根據公告,美的集團擬以不高于100元/股的價格回購價值25億-50億元的股票;公告還稱,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計劃6個月內,以不低于8億元自有資金增持公司股份。
美的一位前高管告訴陸玖財經,激勵政策是企業管理重要的一部分,激勵方面美的一直做的較好,得益于民營的體制和老板的理念,股權激勵美的很早以前就實施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的前高管告訴陸玖財經,美的作為資本市場回購的常客,會經常通過回購股票進行市值管理,還會以此來激勵員工,包括針對高管層級的合伙人計劃、針對中層管理者的限制性股票計劃、以及針對核心骨干的期權計劃,目的是不斷發展完善符合自身條件的員工鼓勵政策,而且回購計劃一般做得比較符合行規,沒有太多的異常之處。
同樣涉及回購和激勵,格力這邊卻因此惹了爭議,五折、董明珠占比過高、損害中小股東利益成了關鍵詞。
6月20日晚間,格力電器推出史上最大員工持股計劃,涉及員工總人數達1.2萬人,資金規模不超過30億元。這是格力電器2020年以來推出的第三次員工持股回購計劃,而且根據此次計劃,原本55.36/股的價格,現在打個半折賣給員工。
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說:“同樣是回購和股權激勵,投資者、媒體及公眾對格力的關注度明顯要高不少,原因很多,總結起來大致有兩點:一則格力是個公眾關注度非常高的企業,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有一個網紅企業家,這個企業的一舉一動都被外界關注。二是格力這個全員持股計劃,本身值得探討,比如,董事占比是不是偏高?行權價是不是偏低?激勵目標是不是定得太低?另外,員工退休前不得買賣?這些規定是否合理?也是引發格力股民情緒的因素。”
對于格力和美的回購政策上的差別,劉步塵認為:“有一個較為明顯的區別,格力股票鎖定期是終生,即員工退休之前不可交易,即使退休后交易也需要工會批準。這在幾乎所有推行全員持股即股權激勵的企業中,是極少見的。家電行業,海爾、美的、TCL、海信視像、老板電器、華帝等均已推行股權激勵計劃,但像格力這樣把員工捆死一生的,還沒有。”
高管那么缺錢嗎?
相較于將股份打折賣給員工,上市企業的大股東和高管的減持套現或折價買入,帶來的爭議可能更大。
2020年9月2日,美的董事長方洪波通過大宗交易平臺減持美的集團2000萬股,套現近14億元。雖然方洪波減持是“個人資產配置需要,且是首次減持”,但網上依然存在其他解讀。
美的股價在2020年8月3日升至74.74元,創歷史新高,但2020年上半年美的業績出現自2017年之后的首次下滑。再加上去年上半年中信家電指數漲了超過10%,但半年報公布后人們發現家電板塊整體業績疲軟,部分投資者懷疑二級市場給了家電板塊過高的估值。基于自身基本面和行業整體狀況,方洪波的減持受到一定程度的質疑。
劉步塵認為,依照美的方面當時給出的解釋,減持是方洪波個人需要。從法律層面說方洪波有減持的權利,只要美的公告就可以;但是,對于投資者來說,他們認為方洪波逢高減持,是不道德的。
市場質疑反映在股價上,美的集團股價從9月1日收盤至9月9日收盤下跌超過9.5%,成為美的股價上升主浪中比較明顯的一次回撤。
同年11月20日,何享健減持美的集團約2741萬股,涉及金額約23.85億元。加上2020年9月3日和11月20日美的控股有限公司的兩次減持,美的控股及一致行動人何享健通過大宗交易累計減持股票的數量,相當于美的集團總股本的1%。
公告顯示,此次減持所獲資金將全部用于建設非營利性的和祐國際醫院,醫院未來經營所得將全部用于醫院可持續發展和社會民生福祉。不過,這一公告同樣未能阻止美的股價回調,從11月20日公告發布后到12月11日,下降趨勢才結束,股價走勢重回上升主浪軌道。
2020年,格力電器同樣有較大規模的股東減持。6月18日,格力宣布其第三大股東、核心經銷商盟友京海擔保將減持格力電器共計不超過4288萬股,占公司格力電器總股本的0.71%。同年,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將4363萬股格力電器質押給銀行,質押比例98.08%。
近日格力宣布的員工持股計劃中,董明珠擬認購上限為3000萬股,高達7億人民幣。考慮到此次持股計劃業績增長考核指標不算高,不少人表示,這是赤裸裸地抽股民們的血。
行業觀察家王曉亮表示:“董明珠是個好企業家,但她對員工算不上多好,員工持股,一是因為缺錢,二才是股權激勵。原來伊利的潘剛,相當于一個人就被送了10億多,后來鬧得滿城風雨,因為上市公司的錢是股東和股民的,他們不能貪污,但是可以變相送,損害的是股民的利益。”
但是也有人給出了不同的觀點,投資分析師呂某表示,股權激勵、合伙人等機制的創新,是推動企業治理結構合理化,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需求,激勵員工的積極性和主人翁意識。呂某補充,董明珠提前退休是好事,如果董明珠退了,整個經營還能平穩過渡,那說明格力治理結構完善。
行業分析師平睿表示:“說明格力的賬上有錢,它的最高回購價格高于格力現在的股價,是一定的利好。本次回購的目的主要是用于股權激勵,通過格力的股權激勵計劃來看,格力此次有一定業績增長限制性條件。董姐想提前退休了,董姐太累了,需要更多的人成為格力的主人,這樣她才能放心退休。格力想走華為的道路。”
顯然,更多投資人認同王曉亮的觀點。格力這次持股計劃公布后,兩個交易日股價累計跌了近7.2%,跌幅超過中信家電指數跌幅(2.3%)兩倍多。
白電雙雄是不是難兄難弟?
無論在二級市場,還是在實體行業,格力都受到來自同行的挑戰,尤其是和美的之間的老大之爭從未停止,這場家電馬拉松也還沒到盡頭。
一位美的前高管告訴陸玖財經:“一個企業的經營結果,和這個企業的核心管理層、決策層息息相關。目前,格力和美的兩個企業呈現出相關的走勢,也和兩個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及管理層素質、觀念、管理風格等有關。”
對于企業來說,人才往往是核心競爭力之一,美的和格力的管理團隊建設以及用人培養不盡相同。
一位美的員工匿名告訴陸玖財經,美的注重發揮年輕人的力量,擅長為企業注入年輕的思想與活力,強調培養新模式、發展新思維;格力更關注培養和繼承,雖然格力也在采取新科技進行業務的創新,但繼承傳統是格力一直以來的核心,也是長期以來留給外界的印象。董明珠“一言堂”式管理風格,都讓格力蒙上了個人主義色彩,而美的在管理上更加均衡。
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稱:“簡單講,美的集團是董事會決策、核心管理層集體管理;格力電器董事會在重大決策上往往缺席,管理風格更接近于個人董事長、總裁一個管理。”
陸玖財經通過一位美的前高管了解到,美的治理觀念是在實戰中培養或淘汰,用業績來提升或逼迫提升,用何老板的話說就是:只賽馬不相馬。給機會,要業績。不看出身,只講本事;不講理由,只看結果。之前美的是分權式管理的,董事會管的事很少,大部分經營管理權都下放給二三級經營單位。
他還表示,美的對格力,一直有管理優勢(包括理念和制度),人才優勢(事業部制和分權管理培養和保留了大量人才)和多元化優勢(多產業、多產品多層次)。
深究兩家企業產生分化的核心,正如劉步塵所說,兩家企業的情況也有很大差別,總體看,美的全面發展,企業管理機制也比較健全,格力仍然嚴重依賴空調單一產業,且一直未能建立良好的企業治理結構。
與陸玖財經交流的美團前高管認為,格力原有的優勢是專業化(做精品)和產營銷一體化(各地營銷公司總部控股),現在家電消費發展到高原期了,憑單一產品很難擴張,格力就止步不前了。越專業化的人越難多元化,所以美的格力市場地位的變化,主要原因是格力止步不前,美的保持進步。
對于家電行業的競爭環境,劉步塵也指出,家電行業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增量空間越來越小,像過去那樣動輒年增20%、30%,已經沒有可能。
家電市場已經日趨飽和,誰能長期保持管理上的優勢,不停跳出舒適圈,做出調整,而不是固步自封,誰就可能在愈發激烈的競爭中獲勝。
陸玖評論
家電沒落也許是思路滯后
格力一直都是品質的代表,董明珠也一再表示要讓世界知道中國品牌,讓世界愛上中國制造,所以格力一直主打過硬的技術,為用戶著想。在研發和管理上,格力堅持自主育人、自主創新、自主生產。
被美的在股價和實體市場超過,格力并非做錯了什么,而是“沒有做”什么。隨著經濟大發展,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格力單一的產品線很難滿足各種需求,從而喪失了培養品牌忠誠度的機會。
美的在產品多元化方面做得更好,但在回購、套現等方面,與格力如出一轍。更重要的是,這兩家家電巨頭依然以傳統做家電生意的思維繼續著自己的業務,而這就給了高速發展期的互聯網企業機會。
家電本質上是低頻消費品,更換頻率通常都以年為單位。互聯網科技企業為了布局IoT,無可避免的開始涉足家電行業。他們為了提高交易頻率,給傳統家電領域帶來“耗材”思想,機器可以賺的少甚至不賺錢,主要靠高頻消費的耗材獲利,比如空氣凈化器、凈水器、空調的濾芯,洗碗機的清潔劑等。
高交易頻率的耗材通過分攤成本,讓客戶潛意識中認為產品便宜,同時還在高頻交易中強化了品牌在客戶心中的形象。
大多數人只看到美的超過格力,殊不知更強的對手已經入場。如果不改變做產品和銷售的思維,之后傳統家電品牌,可能都逃不開沒落的命運。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