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量子位
明敏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提到黑洞,我們第一想到的肯定是光都無法逃逸的特性。
所以黑洞真的只是個洞?
答案可沒這么簡單。
此前科學家們就發現,黑洞在用強大引力吞噬萬物的同時,還會發射出一股能量非常高的等離子噴流,也就是黑洞噴流。
以M87星系黑洞為例,這些噴流能夠從黑洞中心向外延伸至少5000光年,速度接近光速。
科學家們好不容易弄清楚為什么黑洞連光都能捕獲,結果它自己還噴東西出來?
不過這個宇宙難題,在最近傳來了好消息。
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公布了一張偏振光下的黑洞圖像,為研究黑洞噴流提供了有力證據。
這一次的照片為研究黑洞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科學家們合成了M87星系黑洞在偏振光下的圖像。
與2019年公布的第一張黑洞照片不同的是,偏振光下的黑洞有了一圈炫酷的螺旋光紋。
科學家們介紹,這些螺旋光紋是由黑洞周圍的強磁場造成的。
而這一結果為已經流行了44年的黑洞噴流原理——布蘭德福–日納杰過程(Blandford–Znajek process)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旋轉上升、逃離黑洞
不過,為什么看到了一圈黑洞周圍的光紋,就能驗證黑洞噴流原理了呢?
想要知道其中的關系,我們要先來弄清楚黑洞噴流到底是什么。
早在1918年,科學家希伯·柯蒂斯(Heber Curtis)就觀測到了M87星系黑洞的噴流,他將其描述為“一道非常奇怪的直射光”從一片模糊的光斑中心射出。
但在當時,科學家并不知道這道光是來自黑洞的。
大家都在困惑:為什么發射這道直射光的光斑來自于一個星系的兩側?
羅杰·布蘭福德(Roger Blandford)和羅馬·日納杰(Roman Znajek)猜測這或許和黑洞有關。
后來物理學家也證明,黑洞是一個星系的“錨”,這些斑塊是星系中心的一個大黑洞向相反方向射出的噴流產生的。
在數學家羅伊·克爾(Roy Kerr)計算出黑洞自旋方程、羅杰·彭羅斯(Roger Penrose)證明黑洞自旋可減速并將所產生的能量轉化為其他東西的基礎上,1977年他們正式提出了布蘭德福–日納杰過程。
首先,他們明確黑洞可以吸引大量的星際氣體在其周圍,這些氣體會在隨著黑洞旋轉時,形成一個“吸積盤”。
與此同時,氣體也被加熱到了非常高的溫度。
這會導致氣體中的電子喪失,變成一個攜帶磁場的等離子體。
布蘭福德和日納杰認為,黑洞的自旋會把吸積盤產生的磁場扭曲成一種螺旋形態。
當磁場發生運動時,就會產生一個強大的電壓。這個電壓會把能量從黑洞中沿著螺旋線向上、向外吸引,從而形成了噴流。
上世紀8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開始嘗試在計算機上模擬這個過程。
起初,研究人員只是將吸積盤稍微磁化,得到了SANE模型。
在這個模型中,等離子體繞著黑洞旋轉時就像水流向排水口一樣,是非常無力的,而且方向隨機。
這會導致粒子發生相互碰撞后,失去能量和角動能落入黑洞。
隨著落入黑洞的粒子越來越多,黑洞周圍就形成了一個磁場,并且黑洞自旋會把這個磁場扭曲成一種螺旋形態,然后產生噴流。
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哈佛大學的拉梅什·納拉揚(Ramesh Narayan)等研究人員開始試著提高模型中黑洞周圍的磁場強度。
他們發現,當磁場足夠強時,等離子體就會變得非常有序,并且能夠控制吸積盤、而不是被它控制。
磁場線能夠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力場,作為噴流的套筒,這也可以防止等離子體落入黑洞中。
這就是MAD模型。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為SANE模型更合理。
但現在的觀測結果表明,黑洞附近的磁場非常強、而且磁場線非常有序,這顯然與MAD模型更加貼近。
繼續前進
為了進一步探索M87星系黑洞周圍的強磁場,科學家們必須要先破解螺旋磁場線的“密碼”。
目前他們正試圖逆向推導出磁場的形態。
與此同時,也有研究人員在模擬黑洞周圍更大的區域,以研究恒星是如何產生中心磁場的。
此外,他們還提出了一些疑問:
比如,噴流是如何發光的?
它每秒鐘就能產生大約3萬億兆焦耳的能量,如此小的粒子是怎么做到的?
這也讓布蘭福德不禁感嘆:“大自然能夠構造出這些東西,實在是令人驚訝。”
參考鏈接:
[1]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physicists-identify-the-engine-powering-black-hole-energy-beams-20210520/
[2]https://eventhorizontelescope.org/blog/astronomers-image-magnetic-fields-edge-m87s-black-hole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