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婷婷
來源:資本偵探(ID:deep_insights)
除了微信,還有哪個產品能讓你一天訪問24次?在Soul遞交的赴美上市招股書中就公布了這樣一組超出預期的數據:2021年三月,用戶每天平均訪問Soul的次數為24.2次。
這一數據確實足夠“唬人”。近幾年時間里,主打匿名語音聊天的Soul成了社交賽道碩果僅存的新星之一,其高占比的Z世代用戶、較強的用戶活躍度與粘性,吸引了大量追逐年輕人而來的資本。根據招股書,騰訊、五源、晨興、DST、GGV、元生及魔量資本等都是其股東,其中騰訊持股比例最高,達到25.7%。
此外,時年36歲的創始人張璐仍掌握有65%的股權,在Soul成功IPO后,以10億美金的估值計算,一位身家約40億人民幣的女企業家即將誕生。
而這一切都起源于張璐本人的傾訴欲。張璐在過往的采訪中提到,她有一些想說的話是微信上不可以發的,只能發到QQ空間,設置僅自己可見,那一刻她覺得好像沒有一個這樣的產品。
張璐并非互聯網出身,但絕對不缺生意頭腦。其本科與研究生在中山大學學習英語文學學位,畢業后在咨詢公司尼爾森擔任數據分析師及客戶專員,隨后加入一家歐洲管理咨詢公司Innext,辭職創業之前,張璐已成為該公司中國區首席執行官。
產生創業想法后,張璐自己用PPT畫出了Soul的原型,找了個兼職做UI,找外包公司做demo(小樣)。一開始組建團隊時,甚至擔心會影響別人前途,所以不敢招一些有經驗的人,找到的第一個設計師才18歲。最后,大概七個人的初始團隊,做了接近10個月,Soul的第一版才在2016年11月終于上架。
恰恰是這樣一個誕生于“草臺班子”手中的產品,在社交大逃殺中活了下來。根據招股書,Soul在今年3月成為了一個擁有3320萬MAU、用戶平均日消費時長約40分鐘、單月產生100億條一對一消息的平臺。不過,現在的Soul依然不掙錢,2020年,Soul歸屬于普通股東的凈虧損超過六億人民幣,今年僅Q1,這一虧損數字已達到四億。
頗為有趣的一點是,張璐曾回憶說2016年底Soul完成天使輪融資時,“甚至那時候都不知道什么是風口”。但在踏上IPO之路的今天,為了擺脫“陌生人社交”、“荷爾蒙生意”等標簽,Soul為自己穿上了“社交元宇宙”的衣服,這正是目前最火熱的風口之一。
概念加身,風口之下,支撐起至少10億美金估值的“靈魂”到底是什么?
得到Z世代的心?
Soul在不斷強調自己的“Z世代”屬性。
根據Soul招股書,在2021年3月,其DAU為910萬,其中73.9%為90后用戶。此外,Soul稱從2021年3月平臺MAU、平均每日最高啟動次數、最高日均使用時長以及Z世代用戶占比來看,Soul是國內領先的算法驅動在線社交樂園。
這一定位的前置定語及衡量緯度如此復雜,一定情況上也說明著純以社交平臺的角度來看,Soul的體量并不突出。國內陌生人社交的老大哥陌陌最新財報顯示,2020年12月陌陌主App的MAU為1.14億,用戶規模上遠遠領先于Soul。與新秀對比,哪怕是與Soul陷入惡性競爭糾紛、市場存在感較小的Uki,也宣稱日活達到百萬級。
不過,作為成長期公司,Soul的用戶池增長迅速。2020年其DAU、MAU分別為590萬、2080萬,同比增速為78.8%、80.9%;2021年3月,其DAU、MAU分別為910萬、3320萬,同比增速為94.4%、109.0%。3月增速相比去年呈上升趨勢。
在當下的資本邏輯里,平臺價值更體現在用戶的構成上,不單是用戶的規模。一個例子是B站的用戶量級雖然不及愛奇藝,但二級市場給予了B站更高的期待,原因之一就是資本認為B站的年輕用戶群體具備更大價值。
Soul顯然也是想抓住這一財富密碼。除了用數據強調用戶群體的年輕化之外, Soul招股書中還花了許多篇幅來論證其為何能引起年輕群體的興趣。
一個關鍵點是“虛擬身份”。Soul與絕大多數陌生人社交平臺相區別的一點,是其為用戶建立起了一個脫離現實世界的虛擬身份,用戶們不使用真實頭像,而是必須使用“捏臉”功能捏出一個自己理想化的虛擬形象,即便是在后續上線的視頻匹配、Soul拍相機等功能中,Soul也通過“臉基尼”的方式讓用戶的真實形象能夠得到隱藏。
在張璐設計Soul之初顯然不曾預想到“元宇宙”的概念,但Soul確實恰到好處地踩中了這一風口。戴上虛擬“面具”之后,用戶可以在Soul平臺上更加無壓力地進行表達與社交,尤其是在“萬物皆可卷”的當下,Soul一定程度上確實成為了年輕人們逃避現實壓力的“虛擬樂園”。
陌生人社交與虛擬身份的加持下,Soul平臺呈現出較高的用戶活躍性,并在社交的基礎上體現出一定的社區屬性。其招股書中給出了諸多運營數據作為例證,比如:
2021年3月用戶每日平均使用時長為40分鐘;
35%的MAU會參與發帖,這部分用戶每人每月平均發帖數為5.9,平臺每月累計產生6780萬帖子;
89.1%的MAU會與其他用戶互動;
57.1%的DAU會發送私聊消息,平均每天發送62條私信消息,每月產生100萬條私信消息;
以及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日均訪問次數24.2次。
用戶粘性上,2021年3月,Soul每月活躍天數超15天的比例達為56.4%。2020年12月活躍超15天的用戶中,有78.4%的用戶在三個月后仍維持同樣的活躍度。
即便確實做到了現實身份的隱藏,Soul要冠上“社交元宇宙”的名號還是稍有些夸張了。“元宇宙”本身就是一個托生于科幻的概念,隨著VR\AR等技術的發展而逐漸走入資本視野,還有待進一步討論與驗證。Soul強調自己已經具備了虛擬身份、社區、虛擬貨幣等基礎元素,但其日均約40分鐘的使用時長,顯然還無法支撐起“元宇宙”所必須的高度沉浸性。
歸根結底,Soul做的還是年輕人的“孤獨生意”,其通過切合Z世代喜好的二次元虛擬形象,幫助年輕人擺脫現實壓力,尋求同圈層中的認同感、陪伴感。
即便拋開“元宇宙”的概念,對年輕人需求的精準捕捉,以及社交、高活躍、Z世代等屬性,也足夠Soul講出一個好聽的故事。
沒賺到Z世代的錢
故事是動聽的,但現實情況是,Soul尚未能從其引以為豪的Z世代手中賺到錢。
Soul的商業化進程開啟得較晚。其在2019年才開始提供虛擬禮物、定制頭像等增值服務,2020年才開始提供廣告服務,但廣告營收占比較小。招股書中寫道,Soul目前的變現形式主要為增值服務及會員訂閱。
其中,增值服務需要用Soul元宇宙概念中的所謂虛擬貨幣——Soul幣購買。根據招股書,2021年3月,44.1%購買過Soul幣的用戶會在七天內復購,51.6%訂閱用戶會在下個月續訂。2019至2020年,月付費用戶占MAU比例從2.3%提升至4.5%,每付費用戶平均貢獻收入從21.9元增加至43.5元。
Soul推進商業化進程之后,營收規模在去年實現了六倍的增長,但Soul收入規模大漲的同時虧得也越來越多。根據招股書:
2020年,Soul實現營收4.98億元,同比增長604.3%,實現毛利4.03億元,毛利率高達80.8%,但歸屬于普通股東的凈虧損達到6.01億元,歸屬于普通股東的凈虧損率為120.7%。
2021年Q1,Soul實現營收2.38億元,同比增長259.8%,實現毛利2.04億元,毛利率高達85.7%,但歸屬于普通股東的凈虧損達到4.10億元,歸屬于普通股東的凈虧損率為171.9%。
Soul的線上社交生意幾乎除了人力、第三方代理費(支付渠道費等)外,不需要額外成本,因此其呈現出極高的毛利率。拉低Soul盈利能力的主因是其高企的廣告費用。
根據招股書,Soul費用組成中占比最大的部分為銷售及市場費用,該項支出主要由廣告費用組成。2020年,Soul支出的廣告費用為6.02億元,同比增長206.2%,廣告費率達到120.9%;2021年Q1,Soul支出的廣告費用為4.50億元,同比增長777.6%,廣告費率達到192.9%。
上述數據中透露著兩個信息:一是Soul的廣告投入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且根據招股書信息,接下來Soul依舊將重金投入于用戶增長,提升用戶規模是其當務之急;二是Soul的廣告費用增速遠高于其DAU、MAU增速,意味著Soul買量的單位成本越來越高了。
陌生人社交如何變現一直是個難題,僅依靠增值服務和會員訂閱似乎難以拉平營銷費用。為此,陌陌找到的解法是秀場直播,至今已經實現連續24個季度盈利。
Soul也在各個方向上尋求突破。Soul進行了電商上的嘗試,推出了Giftmoji功能,支持平臺上用戶互相購買、贈送實體禮物,但建立在陌生人社交之上,實體禮物的規模化問題似乎難以突破。
初期的虧損或許不值得過于憂慮,長期來看,Soul所抓住的Z世代群體有著較大的變現潛力,但如何找到一個最佳的商業化模式,打破陌生人社交的變現桎梏,是Soul需要持續思考的問題。目前,無論是虛擬禮物、會員訂閱、還是電商,Soul的表現都并不令人滿意。
可以預見的是,Soul接下來還需要經歷一段以增長為導向的時期。因此,Soul的銷售和市場費用難以收縮,甚至可能繼續拉大虧損幅度。
Soul急需上市或許也是出于資金上的考量。Soul現階段的資產結構表現不佳,截至2021一季度末,Soul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價值為4.75億元,幾乎與一季度Soul歸屬于普通股東的虧損額相當。且從2020年底至2021一季度末,Soul的資產負債率從45.6%上升至98.6%。
Soul顯然是缺錢了,此次赴美上市Soul計劃融資約2億美元,約合12.8億人民幣,以一季度的虧損額度來看,這錢也只夠Soul燒三個季度。即使有騰訊等大股東坐鎮,Soul目前的資產情況究竟能否支撐起其建設社交元宇宙的愿景,前景充滿了不明朗。
被Z時代選擇是一種幸運,但究竟能不能從Z世代手中賺到錢,這才是需要被考驗的“靈魂”。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