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Clay Shirky
來源:叁里河
導語:
隨著國內中小學“禁機令”的實施,近期有關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討論也多了起來。21 世紀,手機等電子產品早已深入每個人的生活,在學習過程中,同樣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使用得當便能收獲積極的正面效果。
但出于對電子產品的副作用,譬如影響兒童視力等方面的考慮,在中小學階段合理管控課堂上的電子產品使用是世界范圍內都存在的共識。一般來講,學生成年后便可以逐步放松,交由學生自己管理。
然而,紐約大學媒體學院的教授 Clay Shirky 卻在自己的大學課堂里明確禁掉了一切電子產品。他在個人博客中記錄了自己為何做出如此決定,并分享了一些電子產品會對大學生也造成的負面影響。以下為原文的中文翻譯。
——
我在紐約大學教新媒體的理論與實踐,同時我也是自由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所以我跟網絡監管員這種身份沒什么關系。但不久前,我做了一個決定:禁止我的學生在新學期的課堂上使用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一切電子設備。
這是一個遲來的決定,起初我自己也不太情愿。自 1998 年起我就開始教授互聯網方面的課程了,我對學生在課堂上使用電子設備這件事一直是持放任自由的態度。一方面因為我的課程主題就讓使用電子設備顯得理所當然,再者,使用得當的話,電子設備確實能帶來很多正面影響。
但同時也會有負面作用。
我的工作就是,要把課講得比其他一切可能吸引學生的事物更有趣,讓學生愿意聽我講,而不是去干別的什么。所以直接禁止學生使用電子設備就好像是我在作弊一樣。再說我班上都是已經成年的學生了,哪怕是年齡還比較小的學生,也不喜歡這種被管著的感覺。如何管理時間是學生的事,不是我的。
所以說,理論上允許學生在課上自由使用電子設備是合理的。但實際中,這個決定帶來的后果卻越來越糟。近幾年,在教授人選、課程主題以及選拔學生的大致標準都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學生在課堂上越來越難以集中注意力了。必須承認,這種變化與電子設備的普遍性和使用度有很大關系。
這些年我注意到,當我因為一些特定原因,要求學生暫時將手里的電子設備放到一旁時,教室內仿佛馬上進來了一股新鮮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變得活躍起來。更有趣的是,有時我要求他們這樣做之后,學生看起來也松了一口氣。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勢必會使人產生認知疲倦,如果能停下某個任務,很可能是個好的改變。
所以今年我的態度變了。我往課堂守則里加了一句“保持專注”,還把“除特殊要求外,可以使用電子設備”改成了“除特殊要求外,禁止使用電子設備”。
多任務處理對人的認知以及任務完成質量都存在影響。對學生的影響就更加大,因為我們要求學生做的那些任務往往需要他們特別清醒和專注。
而且這種影響非常深遠。即使多任務處理沒有讓某些學生的即時表現有顯著變化,但它會對學生的陳述性記憶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陳述性記憶,是一種讓人們能夠充分回憶起并運用好他們所學過的知識的記憶。
那種“考試前一天學,考完后一天就忘”的情況,就與多任務處理離不開關系。
一般情況下,人們會選擇同時做多個事項是因為他們相信這樣能完成更多。但很多時候,那些看似額外完成了的事其實根本沒有完成好,整體的效率是降低了的。多任務處理會產生一種副作用:它掩蓋了人們拖延的不適和焦慮,讓人們得到一種滿足感。所以盡管任務其實根本沒完成好,這種副作用足以讓人們繼續選擇這樣進行下去,陷入不良的循環。
除此之外,多任務處理不能鍛煉學生分辨任務和切換任務的能力。斯坦福大學做過一項相關研究,結論是:經常同時處理多個任務的人搞不清楚到底哪個任務重要,也不具備專注完成好一個任務再快速切換到下一個任務的能力。他們可能以為自己是健身達人,通過進行多種鍛煉增強了全身各個位置的能力,而事實上,他們更像是酒鬼,因為過度飲酒而減損了自己真正的能力。
以上僅僅是在分析“多任務處理”本身的問題。現實中,因為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或手機等電子設備而使我們不斷在專注與分心之間掙扎的現象每天都在上演,愈演愈烈。之所以會這樣,跟電子產品的設計者也離不開關系,為了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設計者的初心就是要讓用戶離不開他的產品,那些產品每一個都在努力對用戶說:“看我能做多么棒的事情!看我多有趣!”
再說社交媒體,這個問題更加突出了。不管社交媒體如何宣揚自己的價值,它們的信息就是具有即時性和情緒性。跟艱深的學校課業相比,Facebook 上推文的形式和內容有著令人無法抵抗的吸引力。“你的前任贊了你的照片”與“克里米亞戰爭是第一個受到電報影響嚴重的戰爭”相比,區別很明顯了吧?
更糟的是,電子設備的系統設計者都很樂于協助軟件公司。提示音、彈窗、圖標…系統界面里總是存在著大量的主動去吸引人注意力的東西,要特別注意,是“主動吸引”。人類無法對主動出現在自己眼前的新奇玩意兒視而不見,而當這些東西剛好就在我們目光關注的區域內或稍上方時,效果尤為明顯。比如你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結果屏幕上方不斷跳出的彈窗。
Facebook 里有趣的推文以一個視覺提醒的方式,主動又鮮明地展示在我們眼前,這真的很難不去點開它。要知道,我們的視覺系統和情感系統比我們的理智反應更快,影響力也更大。其中任意一個系統受到刺激,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做出反應了,更不要說社交媒體總能同時刺激我們的兩個系統。硬是要求學生在收到信息提醒時依然專注在課堂內容上,就像是在要求一個棋手專心下棋的同時用尺子無規律且持續地敲打他的手指關節。
Jonathan Haidt 有一則關于大象和馴象人的寓言故事,很適用于去幫助理解以上情況。故事里,思維就像是大象(情感),馴象人(理智)騎在大象上。馴象人雖然可以看到前方的路并且準確規劃,但其實大象才是權力更大的一方。有時候,馴象人和大象能夠合作(課堂上最理想的情況了),但一旦兩者沖突,大象往往會成為勝者。
想到這則寓言后,我又繼續思考:大學生是可以選擇自己是否要集中注意力的人,那么假設他們想要集中注意力,只是不得不與來自各個方面的影響相抗衡的話,這其中最難抗衡的影響就來自他們自身,他們面對外界刺激和誘惑時所產生的自然反應。這太困難了,大象那么強大,馴象人只是一個剛成年的新手。
如果把教學看作一種共同戰斗,一切都不一樣了。不是我要求學生們專注,是我和他們在共同努力,看怎么樣能讓我們的專注力不被外界干擾。我的教室里面擠滿了大象和馴象人,而我,是那個在努力教導馴象人的人。
當我做這些努力時,誰在“大象”耳邊私語呢?Facebook、Wechat、Twitter、Instagram、Weibo、Snapchat、Tumblr、Pinterest,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社交媒體。它們還因得到 Mac、iOS、Windows、Android 的設計者的支持和幫助而愈發張牙舞爪。課堂上,我面對這樣一支優秀的有組織的軍隊(隊伍里還包括很多我教過的學生,可以說比毒蛇的牙還鋒利)。這些設計者和程序員有足夠的動力和能力去抓住學生的眼球,完全不顧及學生們和我以及他們自己和我曾約定過的:上課時就專注上課。
其實原本不是這樣的。只要讀一點有關編程工作這種苦力活的文章,你就會了解那些軟件背后的故事,程序員可以非常專注地沉浸在代碼里,簡直廢寢忘食。電腦并非內在就具有分散人注意力的特性,甚至它還可以幫助人們集中注意力。只是如今的電腦和里面的程序被逐漸設計成了這樣,因為吸引注意力是所有用戶導向型互聯網服務都追求的東西。
我決定“要求”學生而不只是“建議”學生不要在課上使用電子設備的首要原因就是,現在的軟件和硬件都經過了專業化設計,讓它們勢必要將人們的注意力吸走。雖然目前也開始有了相反的發展趨勢,比如一些桌面管家軟件可以隱藏掉部分元素,一些軟件可以幫用戶屏蔽網頁,手機附帶“免打擾”模式等等。但這些只是亡羊補牢罷了。電子產業的“眼球爭奪戰”不會徹底消失。說真的,我自己有時都抵抗不了 Facebook 和 Apple。
最后一點感想,這也是最終讓我堅定地倒戈加入“無電子設備課堂”陣營的重要原因:屏幕在分散使用者注意力的同時,會像二手煙一樣,影響到身邊的人。我看過這樣一篇文章,題目直截了當——《使用筆記本電腦進行多任務處理對使用者和周圍學生的課堂學習有負面影響》,文章中寫道:
與那些專注聽講的人相比,在聽講的同時用電腦處理多個事情的人考試分數更低。而那些看到其他同學在使用電腦忙別的事情的學生,與那些沒看到的學生相比,也會得到更低的分數。這一結果說明,用筆記本電腦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會嚴重分散使用者和旁觀者的注意力,并影響他們對課堂內容的理解。
這種“附近同學”效應讓我更確信我目前的想法——當學生注意力的退化成為普遍問題時,不能再持放任自由的態度了。允許在課上使用電子設備就如同給了每個人干擾周圍其他同學注意力的權利。
如今學校里教學的結構,除了我講學生聽,還有一些小型研討班,它們的存在是希望讓學生們都盡可能地參與進來。雖然有時參與意味著等待發言機會,聽其他人為了不成熟的想法而爭論不休,但這正給了學生去學習面對該如何處理他人發生意見沖突,以及在這個情況下表達自己立場和觀點的機會。如果不能沉浸其中,以為偶爾分一下心不會怎樣,帶來的損失可能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比如當你迅速看一眼短信時,雙方爭論最核心的一句可能已經被錯過了,接著其他同學進入深一層思考,而你,雖然放下了手機,但腦子里在想:昨天晚上發生了什么?他剛才為什么給我發短信?
至于那些說“過去學生們也經常在課上傳紙條”的人,我只能回答:過去的紙條上沒有視頻,也不能以每秒 10 兆的速度從世界任一角落展示到你眼前。
我有幸在這個有著眾多干擾因素的城市的大學里教書。如果我十九歲,要規劃我的一天,我不會考慮去聽一個仿佛老人在嘮叨一樣,一講講一兩個鐘頭的大學課程。所以現在我努力讓自己教授的內容聽起來生動有趣,我學習了全部的有關快樂學習的著作,可多年的教學經歷告訴我:想讓學生的大腦保持專注并持續吸收新知識就是很困難的。
大學每天都在訓練學生不要急于實現滿足感。與跟朋友去唱k相比,討論現代歐洲早期的印刷文化,在短期內是沒有吸引力的。但長期來講, 扯著嗓子吼了一晚上歌,不如理解媒介革命是如何展開的有用。
問題在于學生需要獲得一定的支持,才足夠幫助他們抵抗那些具有強大吸引力的短期激勵,那些激勵誘惑他們推遲去做那些復雜的、看上去令人沮喪的任務。作為他們的老師,我決定通過制定“無電子設備”規定,給予我的學生支持和幫助。
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改變,不僅僅在規則上,更是我個人認知的一種轉變。教授們很難評價自己的課是否有趣,就像學生們很難評價他們自己的專注力是否足夠好一樣。在嘗試過不同的教學形式后,不論是消極的方法(高聲怒吼“聽課別走神!”),還是積極的方法(親切提醒“請大家看這里~”),我從中發現敦促學生集中注意力其實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是我和他們共同努力來為想要專注的人打造一個好的教學環境。
新學期開始后,也許一些學生仍然會開小差,這是他們的權利,也有他們的合理性。但總會有另一些因為“無電子設備”規定而開始專注學習的學生,為了更好地幫助他們,我也該去多購置一些白板筆了。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