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流量平臺和KOC:完美日記們難填的吸金無底洞。
文/李曉蕾
來源/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幾乎每一天,市場上都在冒出新的品牌。
淘寶、抖音、快手、小紅書,都在強調平臺對新品牌的孵化及助力。商業環境似乎為新品牌鋪好了路,正在崛起的新一代消費群體,行業中更成熟的供應鏈、物流和營銷生態,健全的平臺營銷、售賣路徑。
但在這種繁榮之下,對新品牌來說,在“被用戶知曉、觸達用戶”這一環,背后日漸高昂的營銷費用也成為一大痛點。“明天的流量一定比今天貴”,“營銷費用占比有60%,并不算多”,“想要高速增長,營銷成本至少要占50%。”
就連被無數新品牌視為模仿學習對象的完美日記,2020年營銷和銷售費用占比超過7成。這其中雖并非全部為線上營銷的支出,但暴露出來的問題是,即便是做為大頭部新品牌的完美日記,在營銷上足夠巧妙使用了KOC生態與私域流量池,也難以避開高昂的流量成本。
“營銷占比60%不算多”
一位消費品行業投資人近期分享了一個案例:一家專門做面包類產品的新品牌,去年年營收達數億元,但盤算下來,利潤不到一千萬。這其中,毛利消耗在了倉儲、物流,更多的消耗則為投放費用。
“一年下來全給營銷機構打工了”,上述投資人評論稱。
完美日記的最新財報也讓新品牌的這一大痛點徹底暴露出來。財報顯示,2020年全年,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營業收入為52.3億元,但基于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的凈虧損卻高達26.9億元。收入上漲超過7成也未能覆蓋住高額虧損,與營銷投入的劇增脫不開關系。
2020年第四季度,逸仙電商的銷售及營銷費用達13.8億元,占總營收70.4%。這讓外界開始質疑完美日記“本質上只是一家營銷公司”。事實上,從2018年至今,逸仙電商的營銷費用占比就在逐漸增加。數據顯示,逸仙電商2018年營銷占比為48.7%,2019年為41.3%,2020年第三季度提升至62.2%,2020年全年則高達70.3%。
看起來,這是完美日記一家公司的“流量之困”。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的新品牌,都難逃付給營銷費用對收入的侵蝕。
“60%不算多,尤其美妝品類更講求品牌效應。對新品牌來講,與過去有品牌口碑積累的大牌競爭,都需要資本來抓用戶。”趙剛做了十多年電商相關工作,現在是專門的品牌代運營商,僅深度運營層面的新品牌就有十多家。他向Tech星球談到這幾年的經驗是,還處在最早期,在推廣市場階段的品牌,要花的錢可能遠高于此。
在消費品行業中,趙剛看到了大量不乏在初期,將全部電商收益甚至倒貼錢做站外投放的新品牌。大量因為營銷投放粗放,產品力、供應鏈也不夠健全的新品牌,甚至未能露出這一熱門賽道的水面。
“直白地說,投小紅書、微博,大部分的錢屬于KOL,平臺沒掙到什么錢。但抖音和淘寶,品牌為平臺付出的錢是非常多的。”一位做國貨美妝新品牌受挫的創始人Rhett說,對比他所做的其它品類的新品牌項目,美妝這一門類的競爭者最多,想讓別人看到更難,成本也更高。
多位受訪對象均告訴Tech星球,無論哪個平臺,流量成本都是逐年增高的,甚至“明天的成本一定高于今天”。流量池子大小是固定的,進場的新品牌越來越多,就自然推高了整個費用。“相較2020年初,2021年光是流量成本就增加了一到兩倍,一些特殊時間點能達到兩三倍。”
一家年銷售額不到3億的品牌負責人告訴Tech星球,2019年,他們在營銷平臺的支出比例僅僅只是30-40%,現在想維持高增長,即便投入產出比已經做到行業中比較頂級,流量費用也要維持在50%以上,“今年,每個月投線上廣告劃走的錢就有小幾千萬”。
“如果現在把廣告全部停掉,爆款產品正常賣上一年半年肯定沒問題,但這之后,不投廣告銷量就只可能不斷往下掉。”上述負責人判斷稱,很多品牌此刻把線上廣告一停,下個月銷量就很可能掉入谷底。
這也是以完美日記為代表的新品牌,難以縮減營收支出比例的原因之一。
紐西之謎CEO劉曉坤對完美日記的現狀評價稱,化妝品純電商的模式已經邁入當年的共享單車大戰,最終要么是資本強大的干掉資本弱小的,要么互相消耗導致國貨化妝品全體遭受重創,最終被線下根基扎實、線上理性投入的國際品牌全面收割。
砍掉營銷,做不了品牌
趙剛經歷了電商行業,從起初的B2B,到以淘寶、京東為首的貨架電商,到圖文、短視頻等內容電商,再到直播電商的進化。他的感受是,“現在要做一個新品牌,把營銷環節砍掉的話,幾乎是不太可能做得起來的,除非是代工廠商品,并不需要品牌。”
新品牌的營收,的確最終都流向了以抖音、小紅書、 微博、B站為首的流量平臺,以及背后6大大小小的明星、KOL、KOC。某種程度上,新品牌“為營銷平臺乃至KOL打工”的確是當下的一種現狀。
“直白地說,投小紅書、微博,大部分的錢屬于KOL,平臺沒掙到什么錢。但抖音和淘寶,品牌為平臺付出的錢是非常多的。”Rhett還提到,現在品牌需要付出的遠不止基礎的流量成本。
“在兩年前,抖音上,短視頻內容素材質量即便不是很高,也很容易跑出流量。但現在抖音上已經進入更白熱化的競爭,除了流量成本逐日增長外,用戶對品牌內容投放的要求也在逐漸增高,導致內容創作成本以及明星素材的采買成本也在相繼增加。三個成本累積,讓新品牌不堪重負。”Rhett說。
一家教育創業品牌運營負責人龍杰向Tech星球分析稱,整個線上商業的生態(特別適用于在線教育),整體邏輯都是,流量—留存—轉化—復購—轉介紹,環環相扣。由于流量平臺極為固定,流量源頭由幾個巨頭把持,競價排名體系下,企業巨量現金都被流量平臺吸走。
龍杰所在的,是一家地方小體量創業公司。去年,他們花了幾百萬買投放,“只買到了教訓,后來發現不行,開始斷臂求生,不再大額買公域流量,轉向做私域”。
在頭部教育類公司流量之戰僵持不下,流量渠道越發昂貴的情況下。他們開始在本地用純人工的方式來做私域流量,由此獲取差異化獲取用戶。“都說人力成本越來越貴,但我們嘗試下來發現比渠道費用便宜多了。”
這是帶有一定地域性的企業,做營銷退而求其次的“笨辦法”。本質上,對于覆蓋人群需要更廣的消費品牌來說,流量的獲取是線上獲客的基礎環節,但現在消費品過剩,對趨同的產品來說,誰能獲得用戶的注意力,誰就有先發優勢。
一個很明顯的對比是,在小紅書上,完美日記有超過31萬條筆記,而同樣是新國貨彩妝護膚品牌,三年銷售額40億的花西子,僅有3.1萬篇,僅是完美日記的十分之一。要知道,完美日記在招股書中強調,“累計合作了15,000個KOL”、“經常和李佳琦合作”,他們想從達人資源這一維度證明,他們與用戶之間的距離之近。
畢竟,完美日記抓住了小紅書的種草筆記紅利期,用更少的成本,借助小紅書KOC的生態,成長為了DTC模式(Direct To Consumer 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標桿品牌,被無數品牌爭先模仿。直接向消費者銷售,去掉了傳統美妝分銷商的層層成本,保證了完美日記的主打的“高性價比”,降低成本的同時,效率也更快。
但對流量獲取的高依賴,也導致營銷成本居高不下。過去,完美日記被叫好的“營銷能力”,今天卻成了他們的商業模式被詬病的原因。
流量之困何解?
機敏的新品牌創業者們,有一部分已經意識到,當下的商業環境中,品牌營銷的成本需要更有效的控制,以免陷入流量困境。
2018年創辦的口腔護理品牌“參半”,經歷了小紅書、抖音等新流量平臺的崛起。
最早期時,參半更多以單點形式投明星、KOL。到2020年時,這種方法早不再完全應驗。參半聯合創始人張軼告訴Tech星球,他明顯感覺到,過去單點投放的模式,更適合小而美的品牌,想要做更大的規模化,就需要到更大的流量池,有一套可持續性的、穩定的投放打法。
2020年年中,參半開始組建專門信息流投放團隊。那之后,全公司將近80號員工,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做讓廣告投放更“精準化”的工作,從內容策劃、拍攝剪輯、廣告投放的精準化運營和小店運營,打磨出來一套整體化的流量轉化能力。
這帶來的直接變化是,參半的銷量在去年Q4季度爆發。張軼說,去年11月單月銷量與9月相比,增長了10倍。9月30日上線的新品漱口水,在兩個月內達到了淘寶站內第一名,銷售額超過1億。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全年,參半全線品牌銷售額也是1億。
他們和大多數品牌一樣,越發留意到“精準化”投放的必要性。早期投信息流廣告時,參半流量投放監測報告以周為單位,后來開始細化到天。現在,則變成了更細的顆粒度,基本每小時都在進行跟蹤和Check,以此來讓流量投放效率更大化。
實際上,無論哪個電商時代,采買流量是對于品牌來說必不可少的環節,過去線上的途徑有門戶網站、微博,今天則是小紅書、抖音、知乎等,而流量最終亦是為了促成轉化。在GMV之外,新品牌更需要在意的,還有自己的品牌價值觀和品牌理念,以及如何占領用戶心智。
天貓意面類目銷量No.1的空刻意面創始人王義超告訴Tech星球,他們內部也專門探討過,如何不被流量所綁架。他們的答案是,無論是流量采買,還是內容投放,最重要的是在消費者心中有心智“預售”。“想到意面就想到我們,而不是單純賣貨,有品牌心智才不會陷入流量陷阱的死循環。”
萬能的電商運營公式,也是GMV的由來,既是流量流量*轉化率*客單率。劉剛認為,從這也證明了,流量是電商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對品牌來說,把所有投放和營銷停掉,一個月只賺幾十萬、幾百萬的純利潤,這樣茍活沒有意義。
群響創始人劉思毅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做流量歸根結底的抽象哲學觀是三條路——流量平臺去做數據化投放,做自營內容引流以及投放 KOL 引流、B2B 渠道。互聯網流量給所有品牌的難題是,采用競價機制,這要求對手在做廣告時,需要競爭出價來獲取流量,最終,無法掌控流量的品牌盈利會越發艱難。
2018年,小紅書、抖音乃至快手等渠道,都還有相應的紅利,有品牌靠圖文種草,KOC投放打下江山,有品牌憑借內容的生產力將品牌心智植入到用戶心智,有品牌做明星、達人投放,也有人瞄準微商渠道,發力做私域流量。
“過去大家不是擠在一條獨木船上,搶唯一的路徑。有人擅長A,有人擅長B,品牌可以偏科,把其中一門功課做通就能活下來。但現在,只有必須每門考試都做到平均水平以上,才能有機會”,一位品牌創始人說。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