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A股頻道
來源:節點財經(ID:jiedian2018)
作為“死過一次”的公司,TCL科技(000100.SZ,下稱“TCL”)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自于董事長李東生十年前的那個決定:及時轉向LCD(液晶面板)。
十年后的今天,TCL科技已經成為世界液晶面板領域的龍頭之一。公司創立于1982年,目前專注于半導體顯示及材料產業鏈,旗下子公司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下稱“TCL華星”)為其營收主力。李東生擔任公司董事長已超過二十年,是TCL的靈魂人物,也是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據1月12日公司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2020年公司歸母凈利潤盈利在42億元-44.6億元,預增60%-70%。在此利好刺激下,1月18日公司股價一度達到10.25元/股,市值超過1400億元的歷史新高。
但是,贊譽背后暗藏的危機并未消散,反而越來越近。有看空的投資者甚至放言,“三星OLED成功并成本下降就是京東方、TCL退市進程的開始”。如此“危言聳聽”的評論理由何在?
前車之鑒,似曾相識
在2009年正式轉向液晶面板(LCD)生產之前,李東生押注的是CRT(陰極射線顯像管)。90后們小時候看到的純平大彩電,就是采用了這種顯示技術。
上世紀的90年代,CRT顯示技術是國內廠商如長虹、TCL、海信等追捧的對象, CRT顯示器產能逐年升高。
2000年,中國成為全球彩色電視機生產第一大國,國內廠商更加重視CRT,不斷投入巨資。彼時,已經位列國內彩電巨頭之列的TCL走得更遠,開啟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跨國并購。
2002年,TCL收購德國百年老店施耐德。2004年,實現整體上市的TCL繼續開足馬力,直指法國湯姆遜全球彩電業務。
湯姆遜是傳統顯像管電視的鼻祖,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彩色電視機,當時位列世界500強,體量比TCL大得多。當時李東生力排眾議,堅持推進這起“蛇吞象”式的大并購,進而使TCL躋身全球彩電行業前三。此后,TCL又拿下了另一家法國公司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
就在當年,李東生登上《財富》雜志封面,被授予年度“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商業領袖”稱號,還被美國《時代》周刊等媒體將他評為“2004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5名商界領袖”。
但是,就在李東生榮耀加身的同時,一場液晶顯示技術(LCD)發起的革命,正在悄然顛覆了CRT原有的龐大市場。
2000年左右,日本、韓國廠商就已經在研發LCD技術。2004年,擁有“超薄”、“高清”等賣點的LCD電視一經推出,便迅速占領市場。傳統CRT廠商遭到嚴重沖擊,重金投入該項技術的TCL也未能幸免。
李東生早就看到了技術迭代的大趨勢,但沒想到變化來得如此之快。2005年,即李東生的第四個本命年,TCL并購來的兩家企業出現巨虧,公司遭遇了20年來的首次虧損,損失高達20多億元。
突然陷入困境的李東生,半年時間暴瘦了20多斤。
2006年,TCL繼續巨虧。2007年,TCL被戴上ST,昔日的明星企業成為眾矢之的。《福布斯》中文版將那一年“中國上市公司最差老板”第六名留給了李東生。
對于當初虧損的原因,李東生認為,主要是對彩電行業從CRT向LCD的更新換代速度判斷不足,同時在LCD與PDP(等離子)兩個方向上押注失誤。
但是,李東生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李東生,就在于他沒有被擊垮,而是實現了涅槃重生。那篇廣為流傳的文章《鷹的重生》中,李東生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要么等死,要么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完成蛻變。
于是,李東生選擇迎頭趕上液晶面板的技術變革。2009年,TCL調整業務結構,與深圳市政府共同投資245億元的TCL華星8.5代液晶面板項目。到了2012年,TCL的LCD電視以1578.10萬臺銷量躋身全球彩電三強。
我們回顧TCL“死過一次”的經歷,并不是為了講述李東生這位大佬的商業勵志故事。而是要通過和過往的對比,發現TCL近年來重金押注LCD的戰略選擇有哪些利弊。
因為,相比當年的CRT,已經發展二十年的LCD目前面臨的問題,似曾相識。而雄鷹雖強,卻也只能重生一次。
韓企撤退,業績大增
擺脫危機,站穩腳跟之后,TCL此后的業績并不穩定,凈利潤增長忽上忽下。
特別是在2015年以后,TCL的主要業務手機、電視市場競爭加劇,擠壓了TCL的利潤空間。
2018年底開始, TCL拋出重大資產出售方案,將當時熱門的智能終端業務以47.6億元剝離,開始全面押注面板產業。
2020年3月初,TCL核心子公司TCL華星與三安半導體簽下戰略合作協議,宣布共同成立實驗室,研發Micro-LED顯示技術及其工程化制造的芯片、轉移、檢測、修復等關鍵技術。據悉,雙方將共同投資成立聯合實驗室,注冊資本為3億元,TCL華星出資占注冊資本的55%。
當年5月,TCL旗下TCL資本宣布以42億元收購武漢華星39.95%股權,引入戰略投資者恒健控股,加速武漢華星在高端智能手機和移動PC顯示面板領域的自主技術研發。
當年6月,TCL華星宣布擬向日本JOLED公司投資300億日元(約20億人民幣),展開深度技術合作,押注印刷式OLED新賽道。7月,TCL科技斥資109.74億元,收購中環集團100%股權,正式打入半導體硅材料領域。
緊接著2020年8月,TCL華星斥資76億元,收購蘇州三星電子液晶顯示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權及蘇州三星顯示有限公司100%的股權。同時三星對TCL華星增資成為后者第二大股東。交易完成后,TCL華星和三星將開展更加密切的戰略合作。
粗略統計,2020年以來的多筆投資與并購,TCL一共花出去約248億元(含發行股份及可轉債的價值)。
液晶面板行業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目前正處于低谷期,疊加疫情影響,資產價格變低。對于行業龍頭來說,此時正是大舉擴張的最好時機,作為資本運作高手的李東生當然不會視而不見。
2020年3月,李東生曾表示,“未來一兩年,面板行業的經營形勢依然嚴峻。行業進入困難時期,并購重組會發生得比較多。”另外,京東方董事長陳炎順也曾表示,“半導體顯示行業大者恒大,行業整合會集中在幾個巨頭身上,未來全球這個行業剩3家,基本上也差不多了。”
目前,國內液晶面板的兩大龍頭,就是TCL與京東方。
與后者相比,TCL在營收規模上并沒有優勢。截至2020年三季度,京東方的總營收達到1016.88億,而TCL同期營收為488.33億。但是,TCL的優勢也很明顯,那就是優秀的成本控制能力。比如凈利率方面,TCL華星常年高于同行業公司。
在2018年全球液晶面板價格持續下跌的情況下,TCL當年的凈利潤下降幅度明顯小于競爭對手,從而在液晶面板產能過剩之下,仍然保持了擴張的勢頭,排名也由全球液晶面板市場第五名,一舉躍升至第二名。
2019年年底,隨著日韓多家廠商接連宣布將退出LCD市場,全球液晶面板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經結束,市場空缺將由京東方、TCL等中國廠商填補。
群智咨詢數據顯示,從液晶TV面板產能格局來看,2020年開始,中國大陸廠商占比超過50%, 未來將占近70%份額,產能高度聚集;而韓國廠商占比快速收縮至20%以內,甚至將進一步收縮至5%以內;我國臺灣地區及日本廠商的份額則穩定在30%左右的水平。
目前,TCL的高世代線在超大尺寸、高規格產品上具有生產優勢,55寸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全球第一,32寸市場份額全球第二,65寸、75寸市場份額提升至全球第二。大尺寸化已經成為TV面板增長的主動力,漸成TV市場主流,有望持續拉升需求增長。
看一看我們的客廳以及戶外無處不在的屏幕,這種感受會更為強烈。
由于TCL在大尺寸面板的技術路線上選擇了中高端的HVA 技術(High-QualityVertical Alignment,高質量垂直配向技術),與三星顯示正在關閉的產線技術路徑一致,隨著三星顯示退出 LCD 市場,TCL將承接更多來自三星電子的高端及旗艦電視顯示面板訂單。
擁有這樣的優勢,迭加液晶面板周期觸底回升,TCL的業績大幅增長,其實早在預料之中。
但是,這并不能保證TCL可以高枕無憂。
巨頭之爭,輸贏未定
“最多5到10年,LCD液晶面板顯示技術就將被市場淘汰。”某業內資深專家向節點財經表示,而這一判斷并非危言聳聽。
目前的LCD液晶技術,正在面臨著當年CRT顯示技術相似的狀況。雖然LCD市場需求仍然很大,下游需求也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但從技術趨勢判斷,OLED帶來的沖擊已難以阻擋。
2018年時,OLED面板在全球智能手機顯示屏市場的收入占比就已經超過60%。另有數據顯示,2014年-2019年,全球手機OLED面板的出貨面積由122.78萬平方米增至465.08萬平方米,復合增長率30.52%。OLED將成為未來面板顯示技術的主流,幾乎已成為行業共識。
OLED,全稱是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即有機發光二極管。與LCD液晶顯示器不同,OLED本身具備自發光的特點,因其發光層比較輕,基層可使用富于柔韌性的材料,不必須使用剛性材料。同時,OLED屏比LCD更輕薄、亮度高、能耗低、清晰度高,而因為未使用液晶而廣角大、不會透射藍光,影響視力。
當然,OLED并非完美。由于技術還不夠成熟,還面臨著量產、性能等多方面的問題。比如OLED屏幕使用壽命相對較短,易燒屏等。
目前,中小尺寸的單色、多色和彩色OLED器件已經達到批量生產水平,大尺寸全彩色器件尚處在研究開發階段。市場占有率方面,韓國企業三星、LG占據了全球市場的9成。其中三星的方向在中小尺寸OLED,LG的方向在大尺寸OLED。
所以,韓企放棄LCD市場,雖然有在該領域不斷虧損的原因,另一個因素也不得不重視,即收縮戰線主攻更有前景的OLED。
這也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為什么有的投資者會認為,一旦三星控制住了OLED的生產成本,對國內面板廠商將形成重大沖擊的原因所在。
上述投資者的言論難免偏激,但前述業內專家也曾向節點財經表示,“TCL在液晶面板顯示領域大力投入,在OLED領域卻競爭力偏弱。隨著市場對液晶面板的逐步淘汰,對它來說,未來的投資風險其實十分巨大。”
當然,關于未來的發展方向,有過前車之鑒的TCL也在吸取教訓。
比如,TCL是最早進行Mini LED技術研發,且首家實現Mini LED TV量產的企業。
Mini LED(次毫米發光二極管),是LCD的全面升級版,采用了Mini LED背光的LCD,可以大幅提升現有的液晶畫面效果。但是,這種技術事實上還是一種屏幕顯示技術,相比真正的OLED顯示屏,顯示效果仍有差距。
李東升在2020年8月還透露,位于廣州的 8.5 代線印刷 OLED 產線將在2021年動工,預期18個月后產線點亮,有望成為全球首條量產 8.5 代印刷 OLED產線。
此外,TCL在QLED(量子點技術)上的研究起步較早,目前這個領域的對手只有三星一家,但QLED量產還非常遙遠。與三安成立聯合實驗室聚焦MicroLED技術開發,戰略入股JOLED加速推動印刷OLED實現工業化量產,并計劃于2021年新建印刷OLED產線。
面板產業具有投入大、周期長、利潤薄、更新快等特點,一旦落后,追趕困難。相比收縮戰線,主攻OLED的三星、LG等韓企,TCL在LCD液晶屏上投下重注,可謂“豪賭”。
目前,TCL也已經具備了在面板領域與韓企一博高下的資格。2018年以后,三星和LGD均暫停了OLED手機面板的新增投資計劃,以保持現在產能為主。而TCL已經在奮起直追,TCL華星計劃在目前光谷t3、t4兩大項目基礎上,繼續投建t5項目,這將是華星在武漢布局的第二條柔性OLED生產線。
李東生曾感嘆:“做企業競爭就像打仗一樣,很難講你做這個決定就一定是對的,但是戰斗已經打響,沖鋒號吹了,部隊已經上去,那個時候你要考慮怎么把山頭拿下,不能想我的退路在哪里。如果你這樣想就很難找出辦法。”
有這樣一種精神,“死過一次”的TCL運氣應該不會太差吧。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