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吳曉波頻道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在上周的“請問2021”財富增長系列直播中,有同學問道:
“2021年,吳老師最看好的是股票、基金還是黃金?”
吳老師的答案是比較看好基金。
那么,很多人可能要繼續問了:2021年如何配置基金?理財專家周斌老師在直播中提到,基金投資要做一籃子的購買,而不是買一只。
因為基金組合不僅可以降低單一基金下跌帶來的風險,同時還可以把握其它優質基金帶來的增長機會。
什么是基金組合?普通人如何做基金組合?小巴今天就從基金的四種風格,來跟大家聊聊基金組合的簡單方法。
為什么要做基金組合
先來說說新手投資基金常見的兩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在選基金時,容易盯著單只基金的業績看。如果只投資單個基金,收益會完全跟著基金經理對市場的判斷而變化。
所以,投資者應該樹立起組合的理念,制定一個和自己需求匹配的投資組合,分散投資。
第二誤區,從排行榜中選出多個頭部“明星基金”。
同一時期業績靠前的很可能是同一類型的基金。所以就算你買了好幾只基金,也不一定分散了風險,很可能是把風險放進了同一個籃子里。結局就是,行情好的時候,一起大漲;行情差的時候,一起大跌。
走出以上兩個誤區之后,我們還要理解不同的基金風格以及配置的方法。
4種基金風格
到底什么是基金風格?小巴以偏股票型基金為例,來說說四種不同的基金風格。
一般來講,基金風格=投資方法*投資類型
投資方法分為被動型和主動型。
被動型基金不主動尋求突破市場或者行業的基準,而是試圖復制指數的表現,因此通常又被稱為指數基金,基金經理在其中沒有起到過多作用。
那要怎么判斷被動型基金和主動型基金呢?有個簡單的方式,被動型基金的名字里一般會帶有“指數”或者“ETF”字樣,如博時滬深300指數基金、華夏中證新能源汽車ETF等。
滬深300指數表現
圖源: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官網
而主動型基金則相反,它充分發揮了基金經理的主觀能動作用,力求獲得超額回報。
投資類型也分為兩種,分別是價值型和成長型。
價值型和成長型沒有一個官方準確的定義,但通常而言:
價值型基金的成分股票,背后所代表的企業,其生命周期一般已經達到成熟的階段,經營模式也比較穩定。比如滬深300指數基金投資的排名前30家的大公司,像大型銀行、大型房企、大型重工企業等。
成長型基金的成分股票,背后所代表的企業,其生命周期一般處于快速發展和成長階段。比如中證500指數基金投資的排名在300—800名的中小型公司,新能源汽車公司、智能AI公司等。
按照這個分類進行組合,基金風格就被分成以下4種:
①被動型×價值型,比如中證50、滬深300
②?被動型×成長型,比如白酒指數、新能源汽車指數
③主動型×價值型,由基金經理操盤,以相對穩定的大公司為主要配置
④主動型×成長型,由基金經理操盤,以成長性更高的小公司為主要配置
把這四類不同風格的基金放進自己的組合中,以此應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可以追求一個相對不錯的綜合回報。
A股基金組合
搞懂不同的基金風格后,假如你有10萬閑置本金,具體要怎么做基金組合呢?
首先按照自身的風險投資偏好確定投資的股債比例。對于投資新手來說,4:6的股債比例較為適合,按此計算即有4萬元可以投入到股票型基金中,再分配到這四種風格之中。
簡單分為三個步驟,具體如下:
第一步,從排名前20家的基金公司中,每家選出3—4只主流股票基金和指數基金,作為備選基金庫。
第二步,按照底層持倉類別,結合自己的判斷,選出上述提到的4種產品進行投資。這4種分別是被動×價值型基金、被動×成長型基金、主動×價值型基金、主動×成長型基金。
第三步,確定四類基金的比例。最簡單的分法是平均分,也即每種基金各買1萬。
這樣,一個簡單的基金組合配置完成。
另外,還有6萬元的債券類資產的配置,也可按照不同風格進行分類配置。
完成初步的組合搭建是不夠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投資者掌握的資產信息狀況更全面,還需要根據目標不斷完善組合調倉,比如周期輪動調倉。
在吳曉波頻道全新升級的《小白理財集訓營2.0》中,總編丹荑將教大家投資的方法和技巧。其間,不僅會詳細講解多種風格基金的配置方法,還會講解如何通過再平衡調控倉位。
班主任還會跟大家分享上面提到過的前20強精選基金公司名單,并分析它們的優勢和擅長領域。對于普通人來說,從這20家基金公司中挑選基金基本可以滿足需求。
此外,“集訓營2.0”的課程中還涵蓋了大家非常關心的投資實操問題,比如家庭保險如何規劃、房產買賣如何避免踩坑、股票投資普通人如何上手等等。已經有超過4萬的用戶參與過學習,歡迎你的加入。
丹荑總編主講,9.9元開啟投資之旅
點擊按鈕▼立即報名
報名學習
◎學習流程:
報名成功 → 添加班主任微信 → 耐心等待開營 → 加入社群 → 開始7天的學習之旅 → 順利畢業
◎ 開課時間:
1月29日—2月4日
小白理財集訓營全新升級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