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設為書簽 Ctrl+D將本頁面保存為書簽,全面了解最新資訊,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載桌面快捷方式。點擊下載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頁 | 新浪導航

拼多多事件:除了抱怨996,你真的在乎嗎?

2021-01-06 14:16:08    創事記 微博 作者: 看理想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李厚辰

  來源:看理想(ID:ikanlixiang)

  互聯網企業對內用高工資、期權、996拷問著員工;對外,用紅包、便利性拷問全社會。

  最后他們想證明一個問題,別搞什么陽春白雪的權利和尊嚴,就像拼多多的回應,‘這不是資本的問題,這是社會的問題’。

  996已經鬧了4年有余。

  該術語首先出自“58同城”于2016年9月流出的其內部加班通告。當然在那之前,互聯網企業的加班已經是成文或不成文的一種文化。

  其后,隨著996的概念被不同的企業提及和批判,它像一種傳染病一樣從互聯網企業彌漫到其他領域,成為我們久久抵制而愈發嚴重的問題。

  剛擺脫所謂最難的2020不到幾日,便傳出年僅23歲的拼多多員工在下班路上腹痛倒地,不治身亡的新聞,其后的風波不必再復述。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自媒體人可以做什么?可以把拼多多痛斥一番,或者把這個情況下依然認為996有其存在基礎的人痛斥一番。反正找個值得恨的人或公司或群體來痛罵一陣,就像過去4年我們做的那樣。

  這說明絕大多數人已然徹底悲觀,認為除了言辭的懲罰和審判以換取一些公正的感覺,我們可能都什么都不剩了。

  不過,我還想再努努力。

  01.

  道理和事實窮盡的無望感

  關于996,我們已經產生了一些基本的信念,正是基于這些信念我們認為其不可改變,甚至會愈演愈烈。

  首先,確實有不少人支持,或變相支持這樣的工作制度,這是由以下的幾個理由構成的。

  高強度的工作確實會帶來健康風險,但猝死的案例只是極其罕見的個例,絕大多數人會遭遇亞健康等狀況。剔除那些罕見的個例,絕大多數人面臨的是一個高強度競爭社會無法避免的代價,這并不特別。

  互聯網的工作確實高薪,因此即便996,如果計算時薪,依然極有可能高于一般工作,因此只要接受,你就可以將加班時長考慮在內,你可以認為高月薪已經預支了一部分的加班工資。所以整體上,互聯網的工作符合多勞多得的原則。

  不管如何反對996,如何設想公平的原則,在一個一切向錢的社會,高薪似乎是一個在一定時間內高于“健康”、“公平”的硬條件,這也符合功利主義的原則。

  也就是說,如果大多數人面臨一個年薪百萬,但極端勞累的工作,恐怕很多人都能接受。

  因此如果我們的發問在于,為何有人發明年薪百萬,且極端勞累的工作,為何不是年薪百萬,且勞累度適中的工作,這就進入第二個問題。

  在第二個問題中,我們認為有一個應然世界,即工資報酬是企業間競爭的結果,而工作強度,尤其工作強度的上限是一個法律問題,應該由《勞動法》給予約束,而現在企業可以無度壓榨員工恰恰是法律缺位的表現。

  當然,在深圳探索“特殊工時管理制度”的新聞確實為這個問題蒙上一層曖昧的色彩,進一步削減著我們對法律體系支持用工者權益的信任。

  再加上工會的缺位,讓個體通過法律手段對抗996制度,總被理解為一種個體對抗體制,從而顯得既悲壯又無可能。

  另一方面,996也不是互聯網大廠的“特權”。

  不管是建筑、廣告等乙方行業,項目周期中,似乎有一種行業性質自帶的長時間工作基因。而其他制造業,醫生教師等,雖然在他們的領域沒有術語“996”,但無償加班,甚至非高薪的無償加班都非常普遍。

  所以當我們面對一個如此普遍的問題,我們心里也總會認為,問題似乎來源于一些比勞動法和互聯網行業更高的問題,例如競爭的根本性,例如經濟的下行,例如房價的高企。

  千頭萬緒,似乎只有求諸于“內卷”一詞方可解決。所以,“過勞”就成了只能抱怨攻擊,而無望解決的問題了。

  02.

  996,非對稱制度

  換個角度吧,不如從冰激凌開始。

  便利店銷售的絕大多數冰激凌,背后都有“清真”的標識,指這款產品穆斯林也可放心食用,因為里面沒有豬油。

  這是一個典型的非對稱的例子,清真飲食習慣的人在總人口中是少數,但是他們的偏好卻影響了幾乎所有冰激凌。

  原因是他們在乎。冰激凌里放什么東西對百無禁忌的我們是無所謂的,而他們有所謂,因而少數有所謂的人,可以決定大多數人的生活形式。這就是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他的名著《反脆弱》中呈現的一個重要觀點。

《反脆弱:從不確定性中獲益》《反脆弱:從不確定性中獲益》

  996也產生于非對稱。

  如果我們要在一個小的組織內抵制996,幾乎需要所有人一致的意見,而要在一個地方推行996,只需要少數支持者就可以了。

  為什么呢?我們這里要明白的是,996工時制度不是一個單一體系,它脫胎于另一個制度,而另一個制度,才是這套非對稱性的罪魁禍首。

  那就是落實到個人的KPI績效考核。

  在互聯網公司的讀者們應該了解,只要有基于個人的KPI績效考核,即使企業絕口不提996,長時間加班都是必然。996不過是將“搭便車者”徹底趕盡殺絕的手段罷了。

  而KPI績效考核的初衷聽上去很公平,即“能者多勞,多勞多得”。對于基本薪資水平已然較高的行業,即便野心不大的人,也很難提出這種制度有什么問題——你們去爭那些錢,我老老實實拿我的薪資就行。畢竟你們付出更多,得到更多。

  單人和部門KPI就是這個非對稱制度,大多數人不反對,少數人很在意。不過就是從這里開始,整個企業不得不向這個企業中最努力的人趨同。

  這里的原因比較龐雜,但還是很容易為我們所理解,就是一種“多勞多得,一般勞動一般獲得”的均衡狀態,如何變成“多勞多得,一般勞動可恥”的狀態?

  因為企業的KPI并非評價員工為“進取型”、“穩健型”、“踏實型”,而是從A+到D-的明確價值評判。在這樣的情況下,評價為D-的人當然會被當作公司表現不佳或部門表現不佳的替罪羊。

  也就是“一般勞動”成為阻礙他人“多勞多得”的禍端,而“多勞多得者”,成為福澤“一般勞動者”的英雄。

  這樣的文化在企業中可以有無數種“企業文化”的面孔,讓“多勞多得”不成為一個個體的自由選擇,而成為一種具有強烈道德判斷的,被少數“最多勞者”塑造的文化。而“最多勞者”不僅“多得”,還包括更多的榮譽、權力、晉升、尊嚴。

  因此,越是執行高績效工資,且績效考核落實到個人的公司,越來越長的勞動時間,所有人效法“最多勞者”就成為一種必然。

  那么在這個情況下,為何還要頒布996呢?那是因為“搭便車效應”。

  即這個效法“過勞者”的文化和高考一樣,總是一個少數人上行的獨木橋,畢竟企業的高級職稱是有限的,那種少數的“自愿多勞者”也不是時時刻刻都雞血滿滿。

  尤其在一個分工極其細碎的組織,人們總是忍不住想,我稍微松懈一點,整個組織也不會因為我垮掉,當然這也是事實,這樣的人就可以“搭便車”了。

  而搭便車會帶來一種極強的不公平感,即有人可以坐享其他人的勞動成果,因而具有傳染性,一旦有人明顯開始搭便車,就會引得其他人效仿。

  這是另一種不對稱,而996制度,就是為了遏制“搭便車”者的方法。

  所以我們發現,企業內部的文化和風氣,是由少數人塑造的,少數“多勞者”會逼得所有人提高工作時間,而少數“搭便車”的人,也會有機會讓所有人懶懶散散。

  前者逼得大家過勞工作,而后者逼得企業祭出“996工作制”,來保住前者的成果。

  03.

  你沒那么在意996

  所以,之前的一個論斷是錯誤的,即維持“996只需要少數人,而停止996需要所有人的共識。”

  其實停止996,同樣只需要極少數真正在意的人。我們總覺得我們是在意996的,因為我們私人時間被侵占,身體也在慢慢消耗,留給家庭和孩子的時間減少,苦不堪言,怎么會不在意?

  不過想想在和上司討論升職加薪時付出的心思,爭論,甚至以離職要挾,那才是真正的在意。

  而你可以想想你所在公司對前景最在乎,最“多勞多得”的人,他們為自己的生涯,和公司又有什么樣的談判和拉扯,這個才是真正的在意。

  恰恰是這樣的在意,即便是很少數人,也能夠塑造企業制度和文化。

  企業當然明白該如何平息員工對996的在意,有時候只需要一些小恩小惠,例如加班報銷晚餐和打車費用。

  很多人會因此說服自己接受,畢竟晚高峰擠地鐵回家也很難受,畢竟現在物價上漲,自己吃一頓晚餐也要不少錢。四舍五入這就像變相發了加班費,996也就不那么難以接受了。

  在意的東西,你會非常勉力地爭取,如果爭取不到,你就會報復或激烈地反對。

  就像很多時候公司如果不給加薪,你就會憤然離職。而996,不過像你點了一盤難吃的飯菜,你很不高興,罵罵咧咧,但你依然會選擇吃完它。

  說到底,996是個均勻分配的負擔,在公正算計上,這起碼在一個企業內部是公平的。

  如果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企業采取996,公平的負擔就更少了。你開始相信這是競爭中的不得以,企業為了生存,或是適應行業的要求,那聽上去更像某種壞運氣,而壞運氣降臨,我們都不會特別在意。

  看上去,996是不可避免了,在不對稱下,我們似乎必然面臨要么走入大鍋飯效率低下,要么走入996過勞工作的環境。

  但真的是么?

  在一種情況下是的,如果我們假設人工作與否,全靠收入刺激,自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無望之人必然放棄努力。

  只要人必然地“算計”,我們將在一切領域和行業遭遇要么“大鍋飯”,要么996的困境。

  04.

  算計,一場人性較量

  所以人是必然算計的嗎?這是互聯網經濟拷問全社會的一個問題。互聯網企業對內用高工資、期權、996拷問著員工;對外,用紅包、便利性拷問全社會。

  最后他們想證明一個問題,別搞什么陽春白雪的權利和尊嚴,就像拼多多的回應,“這不是資本的問題,這是社會的問題”。

  因此,這是社會的問題嗎?某種程度上是。

  在拼多多不幸殞命的這位員工,其就職的部門,正是下一場巨大的社會實驗——“社區團購”。

  很快,便利的送菜上門,巨大的折扣和紅包,花樣百出的減價方式,就會席卷全國。互聯網企業都認為他們將徹底改變所有人買菜的習慣。

  菜市場、中間商、小業主也都被摧枯拉朽地消滅,而眾巨頭們,在價格戰、補貼戰后,會留下兩三家,壟斷人們最后分散的購物習慣。

  其代價是你平時認識的那個小店主,那個菜販的失業,以及上游無數中間商的失業和生活的毀滅。我們會為了算計,而摧毀他們的生活嗎?

  我想答案會有點悲觀,因為我們一輸再輸,面對瑞幸咖啡的超低折扣,面對網購外賣的便利,面對共享單車的便利,我們從來都輸。現在連抖音在網上的廣告,也對抖音的內容絕口不提,而說“刷抖音能賺錢”。

  互聯網企業一直在向我們發問:是不是為了便宜和便利,你們什么代價都不管?

  而我們的回答確實一直是:是啊,再便宜一點!再方便一點!為了便宜方便和快感,我們什么都不在乎!

  這位殞命的女孩,工作量有多么巨大,就代表拼多多對這個業務的期待有多大;拼多多對這個業務的期待有多大,就代表拼多多對我們算計的預期有多大,對我們對更便宜和更便利的生活的欲望之不可抵擋有多大。

  在這里,我還不想說這是類似“沒有買賣,沒有傷害”的邏輯,也不會簡單地說互聯網企業的過勞猝死者是我們殺死的,這太夸張了,也不是事實。

  但意識到我們行為的外部性卻非常重要。

  假設我在一家互聯網企業工作,我不能將我的“個人努力”看作一個純粹是我與企業“多勞多得”的承諾,所以我每天拼命工作12個小時,傷害的僅僅是我的身體,和別人無關。

  因為我的個人努力,因為之前所談到的外部性,將會成為對他人努力的壓迫,雖然我的身體可能耗個兩三年沒有問題,但是我的這種行為,將會對同組一個也許身體孱弱的同事帶來巨大的壓力和傷害。

  讀到這里,不少人一定覺得我的要求太苛刻,過于理想化吧?一個人自己的努力還要為他人負責?

  不妨仔細想想,為什么很多企業不喜歡從阿里和華為跳槽來的員工,不喜歡他們帶來一種自顧自的瘋狂“奮斗”?這樣的外部性是存在的。

  在這里,我們自身的虛偽就顯現出來了。如果發生在他人身上,問題就非常顯著,同樣的問題在我們自己身上,立馬就合理起來。

  那么,如果這種外部性是真的,我們與互聯網企業的每一筆訂單,也不單單是一次商業的交付,也是對互聯網企業“算計邏輯”的一次承認。

  我們多么瘋狂地擁抱他們的算計商品,就如同一位從阿里跳槽去一家正常企業,并玩命加班的人一樣,輸出著算計。

  互聯網同樣被少數人塑造。

  打開淘寶看看,最顯著的地方寫著“紅包卡券”、“成就獎勵”、“淘金幣”、“省錢消消消”,你對這些東西有多陌生,使用這些人的就有多少,那一部分價格最敏感,最需要以各種方式獲得折扣的人,他們塑造著淘寶。

  原因很簡單,沒有這個,他們就不會使用淘寶,而你不在意,就像996一樣,有沒有這個功能,你都會繼續用淘寶的。

  我們的網絡購物軟件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變得越來越復雜的。這對我們也是一種訓練。

  少數人的習慣最終用于塑造我們,就是通過拼多多幫忙砍價的方法,一種條件反射的訓練。我們得以熟練一種新的算計,以便可以接受更加復雜的游戲。

  這就是社會算計與企業內部算計的同構。我們不能想象一個社會,極端的便宜、高效、不斷完成著發展的奇跡,但每個企業內部又是從容而閑適的。

  你可能認為我又在講一些大而無當的理想主義內容,對于解決問題沒有幫助,但實際情況和你想的不一樣。

  蘋果在去年更新了iOS14系統,這個系統會逐漸關閉IDFA(Apple’s identifier for advertisers),這是蘋果幫助廣告商實現精準投放的大數據系統。除此之外,還會監控和顯示什么APP在調用用戶的剪切版數據,以及如果有軟件在調用麥克風和攝像頭,屏幕上會有圖標提示。

  想一想,即便在國外,這么深度的個人隱私敏感也并非大眾的剛需。那么蘋果為何要做這種反效率的系統更新呢?

  邏輯和極端折扣一樣,這是滿足少部分隱私極端敏感者的要求。

  因為手機畢竟是消費者埋單的工具,極端敏感隱私的人只要到達一個不大的份額,蘋果就必須為他們更改隱私設置。其他用戶呢?他們不在意,手機是什么隱私狀況他們都會買的。

  因此請記住,很多東西都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要達到一個多么大的份額才會發生改變。社會被少數人的偏好塑造,你的公司也一樣。

  05.

  在意需要代價

  我們對法律的想法也要改變。我們總認為996的遏制需要《勞動法》,但其實《勞動法》對于遏制996的一切條件都幾乎已經準備好了。

  除了法律不是一個全自動機器人,我們在用互聯網企業的方式想象司法系統,只要聽到網民的呼吁,它就會自動過來,約談企業,命令他們停止996。

  可惜司法系統不是一個積極的互聯網服務業,它非常被動,只響應真正在意的人。

  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勞動法的司法一般不會主動介入管理,不管社會上已經鬧得多厲害。

  但基于企業加班制度的勞動仲裁,在員工熟悉這套流程,采集充分證據的情況下,贏得仲裁并不是不可能,甚至還比較簡單。因為至少在深圳外,現行的996制度,連同那種變相逼迫員工“自愿加班”的,都可以通過仲裁獲得加班工資。

  不過代價也是有的,和企業進行勞動仲裁需要準備不少的材料,這需要長時間潛心的準備,但這大概不會比996更辛苦。另外和企業進行勞動仲裁,基本意味著離開這個企業,而HR也會向你威脅,甚至導致你被行業封殺。

  這倒不是全無依據,去年末杭州數家企業確實在高新區成立“HR智庫聯盟”,雖然沒有細節消息,不過互相有競爭的企業建立HR聯盟,還是讓人生疑。

  競爭性互聯網企業HR為了限制員工的聯盟在美國(蘋果,Google,Intel,Adobe等)和韓國(三星和LG)都存在。不過因為少數人發起的集體訴訟,這樣的聯盟也都賠償巨額資金因而瓦解。在今年“互聯網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的背景下,這樣的訴訟未必在中國就不會發生。

  當然,如果你“智慧地”洞悉我們的國情,因而作出終極的宣判,認為這一切在我們這里都不會有用,那么至少你就不會是那個塑造環境的少數人了。

  如果所有人都這樣想,那996就會永世長存了吧。

  尾聲.

  在意的和不在意的

  MeToo運動在中國大陸于2018年初才開始,較996事件晚了近兩年,在教育學術圈、公益圈、媒體圈、文學圈、體育圈都引發了很大的反響。

  與加班爭議相比,前者面臨更不確定和缺乏追責機制的司法環境,更嚴苛的個人境遇,面臨的很多時候是更可怕的對手。

  不過這兩場“運動”明顯讓我們看出在意與不在意的區別。MeToo直到今天,對于很多領域的男性,都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震懾,悄悄塑造著新的男女溝通的文化和紀律。

  那些站出來女性們取得全體女性的共識了嗎?沒有。而這也恰恰證明,文化與制度是少數人塑造的。

  這不是英雄史觀,我們也不必把任何人英雄化,大家不過是在法律框架下,追求正當的權利。

  所以,四年來996毫無改觀,看來比起尊嚴和權利,大家還是更習慣算計。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