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達舍夫等級將能利用整個行星、恒星和星系能量的文明分別分為I型、Ⅱ型和Ⅲ型文明。目前人類是0.728級文明,按照以往的能量增長速率,我們大概能在2347年左右成為I型文明。但是,盲目地利用能源可能是個陷阱,野蠻發展帶來的氣候危機可能是宇宙所有文明的“大過濾器”,為了讓人類文明長久發展,我們必須轉換自己的能源結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又將在何時成為I型文明呢?
撰文 | 王昱
審校 | 二七
一個文明的發展是多方面的,人口、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都可以作為衡量文明等級的準繩。但這些方面所代表的往往只是文明的冰山一角,并且難以量化對比。對物理學家這群不想關注細節的“懶人”而言,整個文明的能耗便成了最方便的參數。一方面,它反映了整個文明利用能源的能力,這與整個文明的人口、經濟與技術實力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非常具體的數字,可以量化分析。
這就是卡爾達舍夫等級(Kardashev Scale)誕生的邏輯。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Николай Кардашёв)在1964年提出了這個概念,他用能量級將文明分為3個等級:I型、Ⅱ型和Ⅲ型,這些文明分別可以利用一顆行星,一顆恒星和一個星系的能量。
I型文明是行星級文明。這種文明可以充分利用宿主恒星(對人類而言,是太陽)傳遞到其母星(地球)上的能量,也能充分利用這顆行星自身包含的能量(化石能源、核能等),對應的能耗為101?W。
Ⅱ型文明是恒星級文明。恒星主要通過發光的方式向外傳遞能量,太陽向外輻射能量的總功率為4×102?W,Ⅱ型文明對應的能耗指標就為102?W。根據E=mc2計算,相當于每11秒,這個文明就能消耗掉西湖水總質量對應的能量。為了收集這么多能源,Ⅱ型文明可能會建造一些能源巨構,比如戴森球。戴森球上可能還有計算功能,為了充分利用能量,這樣的結構甚至可能是多層的,一層戴森球的廢熱可以為下一層戴森球提供能量,形成俄羅斯套娃腦(matryoshka brain)。Ⅱ型文明應該已經掌握了一些非常遙遠的科幻級技術,比如正反物質湮滅引擎、制造小型黑洞等。
Ⅲ型文明是星系級文明。銀河系的總亮度為4×103?W,考慮到整個星系實在太過龐大,只要整個文明的能耗達到銀河系總亮度的2.5%,也就是103?W,我們就能將它稱為Ⅲ型文明。對于這種級別的文明,或許連時空本身都能隨意操控,它們或許能制造蟲洞或超大質量黑洞。這種文明的技術實力應該已經完全超出了我們的認知,我們應該無法想象他們擁有的技術。
卡爾達舍夫等級并不是離散、分立的,它其實可以通過一個對數公式表示。如果一個文明的全部能源消耗為P,那么這個文明對應的卡爾達舍夫等級K可以表示為: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2018年全球能源消費為14 281 889千噸油當量(能量單位,kTOE,kilo ton oil equivalent),大約為1.90×1013W。再由上述公式計算可得,地球上的人類文明目前屬于0.728級文明。
過去,人類能源消費大約是按照指數增長的——每年增長的能源消費制造了更多機器,能讓我們在下一年消耗更多能源。如果僅僅按照以往的增長率簡單粗暴地進行擬合,就能發現我們大約能在2347年左右成為I型文明,在幾千年后成為Ⅱ型文明,在幾十萬年后成為Ⅲ型文明。
能源的陷阱
不過,這只是一個很粗略的估計。它只是根據過去人類能源增長率來估計未來,并沒有考慮實際的限制,過于樂觀。而且,國際能源署所使用的這個單位讓我們不由得想起一些不妙的事情——化石能源的環境威脅。雖然只是用石油來等效,但是化石能源現在確確實實給整個地球的環境帶來了很多危害。正如美國生物學家艾德華·威爾森(Edward Osborne Wilson)曾說的:“人類真正面對的問題是:我們擁有舊石器時代的情感,中世紀的制度和宛若神明的技術。”我們的文明也正在面臨嚴峻的氣候危機。甚至有人認為,文明在向I型文明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大過濾器”(Great Filter),增長的能源消費會帶來劇烈的氣候變化,從而導致文明滅亡。因此,沒有文明能達到更高的等級——這可能就是“費米悖論”的解釋,也是還沒有外星人和我們建立聯系的原因。
現在,意識到氣候危機的人類正在嘗試限制自身的碳排放。比如,我國就提出,到2030年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全國實現碳中和。而歐盟諸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則計劃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未來的幾十年,人類整體的能源結構也許將面臨巨大的轉型。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各種能源的變化,重新計算人類成為I型文明的時間。最近,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預印本網站上公布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政策和建議,以及國際能源署(IEA)對未來幾十年能源消耗的預測,開發了一個更詳細的影響模型,估計人類在此框架下成為I型文明的時間。他們的結論是,如果人類將主要能源轉換為清潔能源,大概能在2371年左右成為I型文明。
轉型的考驗
模型顯示,如果全球各國都履行自己的承諾,那么在2040年代,人類將會快速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到2050年左右,化石能源的消耗會迅速降低到相對很低的水平。
(a)、(b)、(c)分別為人類對煤炭、天然氣和原油的消費,黑色為指數模型,紅色為影響模型,藍色為國際能源署歷史數據。圖片來源:原論文
在化石能源快速衰減的同時,太陽能、風能、水力、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將會基本維持指數發展模式,甚至會加速發展彌補減少化石能源帶來的漏洞。
而還有一種不容忽視卻頗受爭議的能源——核能。國際能源署表示:“從歷史上看,核電一直是全球無碳電力的最大貢獻者之一,并且具有幫助電力行業脫碳的巨大潛力。”過去50年中,核能減少了55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幾乎相當于人類2年二氧化碳排放的總和。
但在多數人心中,核電始終是可怕的存在。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和2011年的福島核事故讓所有人都心有余悸,1986年后,全球核電增速減緩,2011年全球核電發電量甚至出現了明顯的倒退。就算核電是非常安全的能源,發展速度也不得不受此影響而放緩。按照國際能源署安全數據表(Safety Data Sheet,SDS)的最理想估計,未來核電的年平均增長率大約為2.47%。
不同條件下的核能發展情況。黑線為已有數據、紅色虛線為不再建設新的核電站、藍色虛線為只建設規劃中的核電站、綠色虛線為按照國際能源署安全數據表規劃、建設核電站。圖片來源:原論文
在這種限制下,可再生能源總量將達到核電的兩倍左右。
在這樣的估計下,全人類的能源消耗反而可能會在2030年左右下降,在2050年左右到達最低值。這是能源轉型的陣痛,但卻是我們阻止全球變暖,不讓人類陷入“大過濾器”的唯一辦法。之后,或許人類的能源消費能回歸指數級別增長,在用20~30年完成能源轉型的情況下,在2371年左右,我們或許能就能安全地成為I型文明。
雖然卡爾達舍夫等級是個非常直截了當的限制,但它只是故事的一半。我們固然需要大量能源,但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樣重要。在倡導綠色節能的今天,越來越多低能耗的技術被開發了出來,用更少的能源,實現同樣、甚至更好的效果。或許,只有當我們不需要僅僅依靠支配的能源來評判文明的標準時,我們的文明才能得到真正的進步。
參考文獻:
https://www.sciencealert.com/astrophysicists-estimate-when-humanity-could-become-a-type-i-civilization
https://arxiv.org/abs/2204.07070
https://www.iea.org/data-and-statistics
本文轉自《環球科學》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