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實現658公里量子密鑰分發和光纖振動傳

科學家實現658公里量子密鑰分發和光纖振動傳
2022年05月05日 09:30 新浪科技綜合
融合量子密鑰分發和光纖振動傳感的實驗裝置示意圖 中國科大供圖融合量子密鑰分發和光纖振動傳感的實驗裝置示意圖 中國科大供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張強等與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王向斌、劉洋等合作,研制出一套融合量子密鑰分發和光纖振動傳感的實驗系統,在完成光纖雙場量子密鑰分發的同時,實現658公里遠距離光纖傳感,定位精度達到1公里,大幅突破傳統光纖振動傳感距離難以超過100公里的限制。相關成果5月2日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

  光纖振動傳感通過利用光纖中光信號時間、相位、振幅等信息監測鏈路中的振動信息,具有靈敏度高、響應快、結構簡單、分布均勻等優點,在建筑結構健康監測、油氣管道泄漏監測、地震監測等工程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目前,主流光纖振動傳感方案采用的是分布式聲波傳感技術,可以精確測量光纖每個位置產生的振動信息,但傳感距離很難超過100公里。

  量子密鑰分發基于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結合“一次一密”加密方式可以實現無條件安全的保密通信。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協議不僅可以實現非常高的現實安全性,更提供了超越一般量子密鑰分發協議工作距離的可能性,被認為是實現超遠距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的最優方案。

  然而,雙場量子密鑰分發技術要求苛刻,需要兩個遠程獨立激光器的單光子干涉,光源頻率微小的偏差、光纖鏈路的任何波動,都會積累相位噪聲而降低單光子干涉的質量。因此,在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中,需要檢測光纖振動等引起的相位快速變化,并進行補償。

  一般來說,這些相位變化的信息在實驗結束后會被“丟棄”。但事實上,這些“冗余”信息來源于光纖振動引起的相位變化。通過分析這些信息,可以獲得光纖鏈路震動信號。根據通信雙方測量結果的時間相關性,可對震動信號進行定位,實現超遠距離光纖振動傳感。

  潘建偉、張強等基于王向斌提出的“發或不發”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協議,利用時頻傳輸等關鍵技術精確控制兩臺獨立激光器的頻率。他們與中國科大陳旸、趙東鋒合作,利用附加相位參考光估算光纖的相對相位快速漂移,恢復了加載在光纖信道上的人工可控振源產生的外部擾動。結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團隊研制的高計數率、低噪聲單光子探測器,最終實現658公里的極遠距離光纖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并在該系統中成功進行了光纖傳感測試。

  國際著名量子密碼專家、多倫多大學教授Hoi-Kwong Lo評價該工作:“在如此長的距離探測振動令人印象深刻。”量子精密測量專家、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Giuseppe Marra認為:“未來基于這項新技術的量子密碼網絡可以提供許多地震的相關信息。”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28.180502

  作者:王敏 來源:中國科學報

量子密鑰分發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