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并非迫在眉睫

世界末日并非迫在眉睫
2022年04月20日 11:46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隨著本年度的地球日即將來臨,EWG等環保組織又開始激動起來,借此機會大力宣傳殺蟲劑的恐怖之處。但讓我們理智一點,通過兩個例子看看我們在環保方面已經取得了哪些進展。這么做是想提醒一下各位,世界末日其實并非不可避免。只要我們能部署更多資源去解決實際的環境問題,地球生命就能過得越來越好。

  經濟學中有一個叫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著名理論:經濟增長初期往往伴隨著污染加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等我們獲取了足夠多的資源之后,便會開始投資能夠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如202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庫茲涅茨曲線顯示,經濟增長會通過三種渠道影響環境: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經濟規模的增長會導致環境污染成比例增加,而工業結構的變化又會引致污染的減少。隨著經濟進一步增長,技術也會隨之進步,高污染的落后技術會被更加先進、更加清潔的技術取代,從而改善環境質量。”

  這一點很關鍵,因為EWG和同盟們希望你相信的恰恰與之相反,即我們對地球資源的“掠奪”注定是破壞性的。但全球各地都有證據證明這種想法是多么愚蠢。我們將在下文中舉例說明。

室外空氣污染導致的死亡率vs人均GDP室外空氣污染導致的死亡率vs人均GDP

  前所未有的清潔空氣

  美國國家環保局指出,自1970年以來,六大主要污染物的總排放量驟跌了將近80%,“使我們呼吸的空氣質量發生了極大改善”。在1990至2020年間,美國國內一氧化碳的平均濃度改善了73%,鉛(自2010年以來)改善了86%,一氧化氮為61%,臭氧25%,24小時內粗顆粒濃度改善了26%,細顆粒(自2000年來)改善了41%,二氧化硫91%。

  美國國家環保局試圖將這些數值的下降歸功于自己采取的監管行動。“致力于減少煙囪和尾氣管所產生空氣污染的環保減排項目產生了巨大的空氣質量和健康效益。”但這樣的分析還不夠完善。真正有意義的環保舉措成本可不低,通常只有發達國家才擁有減少污染所需的資源。一個國家的GDP與室外污染導致的死亡人數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

  在線數據網站Our World in Data從這些數字中總結出了兩項重要的觀察結果,均顯示了經濟增長是解決污染問題的重要武器。在最貧窮和最富有的國家,死亡率一般都是最低的。而死亡率較高的國家(比如印度)往往屬于新興經濟體,尚未開始關注污染防治。當然也有例外,有些國家污染率很高,但與呼吸系統疾病相關的死亡率卻很低。Our World Data對此是這樣解釋的:

  “卡塔爾、沙特阿拉伯、阿曼、科威特和阿聯酋等國家雖然污染比較嚴重,但早逝(即死亡年齡小于當地平均壽命)的概率卻相對較低。不過這些國家的人均GDP比鄰國高得多。這些國家的整體健康狀況、生活水平和醫療標準都大大降低了國民死于呼吸系統疾病的概率。”

  食品生產更加可持續化

  至于對畜牧業的批評,研究人員最近注意到,發達國家食品生產產生的碳足跡明顯比其它國家低得多。無論是否將農業用地的面積、或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考慮在內,類似的趨勢都同樣存在。就算只關注農業碳排放,也能看出經濟增長起到了顯著的減排作用。Our World in Data指出:“我們發現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巨大差距。高收入國家往往以能源密集型行業或服務行業為主,食品行業在總排放量中僅占10%。”

  要想佐證這種趨勢,我們還可以比較一下本地化與全球化食品生產造成的環境影響之間的區別。后者會促進技術創新與規模經濟,能夠抵消農民產生的排放。而相比之下,有的政策會對生物技術作物等工具加以限制,這樣不僅毫無必要,還會降低作物產量,導致更多土地被迫投入糧食生產,進一步增加了碳排放。

  結論

  還有很多例子能證明經濟增長能夠促進可持續發展,但結論到這里已經很明顯了:經濟越是發達,地球就越能變得山清水秀。隨著地球日的鄰近,諸如“重建自然,保護地球,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這樣的警告只會變得越發尖銳。但不要忘了,在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件事上,我們已經取得了多么巨大的成功。(葉子)

世界末日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