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寧
近日,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被曝停招“國防七子”(即被確定為國防工業院校的七個學校)及北郵學生。根據北郵人論壇以及知乎平臺等多位用戶的發言,這個消息已被證實。
在此條款下,如果MSRA有老師想要招被禁名單上的高校學生,需要給出特殊理由,且學生即便被錄用,也不能用學校單位來共同發表論文。
MSRA一直與多所國內院校保持著深度合作。自創辦以來,MSRA先后與中國14所一流高校開展了博士生聯合培養項目,其中就包括“國防七子”——哈工大、北航皆為重要聯培基地。項目中被錄取的學生在大四和博士期間均可到 MSRA 實習,并能得到資深研究員的全程指導。一年一度的微軟學者獎學金榜單上,這些學校的學生也是常客。
根據網傳信息,MSRA此舉目前只針對實習生,校招和就業不受限制。不過,作為微軟在美國本土以外規模最大的一個研究機構,MSRA在人工智能領域一直影響頗大,就算僅失去了實習機會,對于高校學生來說損失也不小。
隨著更多信息的披露,人們發現,被禁的是被列入“實體清單”上的所有中國高校。而北郵和“國防七子”,本身就在“實體清單”之列。
制裁之手,伸向普通學生
所謂的“實體清單”,全稱為“美國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由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制定。簡而言之,就是一張黑名單,是美國為維護其國家安全利益而設立的出口管制條例。在沒有得到美國政府批準的情況下,“實體清單”上的企業和機構將禁止使用含有美國技術的產品,以及從美國購買零部件。
“實體清單”低調了數年,在中興2018年先后收到二張天價罰單之后,開始漸為中國大眾熟知。而這兩張天價罰款,即是BIS對中興被列入實體清單后“違規”行為的處罰。
在此之后,美國開始通過“實體清單”對中國瘋狂制裁。據統計, 2018年被納入“實體清單”的中國實體有63家,2019年有151家(2019年5月,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2020年有240家,2021年(截至12月18日)有157家。
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中國企業,都是通信、半導體、人工智能等相關的技術產業公司。同樣,被列入“實體清單”上的中國大學,也是航空航天技術、材料、儀器、計算機、工程、人工智能等高精尖領域的優秀理工院校。
2001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西北工業大學成為首批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中國高校;2012年9月,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也被列入“實體清單”;至2020年12月18日,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的中國高校已達18所。
而近期被爆出的MSRA做法,無非再一次將美國對中國的制裁擺在了明面上。只不過這一次,美國比人們想象中還要突破底線,直接將制裁之手伸向了普通學生,試圖從根源上限制中國科技型人才的培養,從而實現對中國科技的壓制。
事實上,不被注意的角落里,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的所謂制裁早已延伸到了學生身上。
2020年6月,哈工大和哈工程就被美國相關公司“制裁”,使得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無法使用MATLAB這個世界最主流統計編程語言工具。
而做的更絕的當屬亞馬遜。2021年就有北航的學生在網上發帖,表示他只是因為在亞馬遜海淘填寫了學校的收貨地址,賬號就被亞馬遜官方封了。
而且,他在填寫地址的時候并沒有寫學校名稱,只寫了所在地址:學院路37號。
和亞馬遜官方聯系之后,他確認這并非意外:
亞馬遜官方回復,他們識別出該學生的賬戶信息存在“與當前無法與其開展業務的組織之間的相似之處”,為了“遵守制裁和出口管制的法規”,才實施封號。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一個在美國歷史上也屬罕見的、以一個國家名字來命名的執法調查行動。不過那時,美國對準的還是在美國大學工作的學者。美方稱制定“中國行動計劃”的原因在于,“非傳統情報搜集人員已經侵入了知識產權領域,包括實驗室、大學和國防工業基地的研究人員正在被利用,進行了與美國利益相悖的技術轉移”。
新“中國行動計劃”,卷土重來?
2018年11月,美國司法部啟動了這項所謂“應對外國安全和技術威脅”的行動。之后的三年里,行動一步步“升級”,學術界多次受到波及——數百名美國科學家遭到政府調查,數十人因刑事指控被捕。越來越多的在美中國留學生、華人學者和科學家僅僅因其種族、國籍或與中國的關聯而受到調查的不公平待遇。
2021年1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MIT)華裔教授陳剛在家中被捕。指控稱,他在2017年向美國能源部提出的經費申請中隱瞞了在中國擔任的職務。隨后的幾周里,陳剛被捕一事在中美學術界引發了一場罕見的聲援潮。陳剛200多名同事共同給MIT校長寫了一封公開信,稱檢察官的起訴“詆毀了一些被視為最正常的學術和研究活動……對陳剛的大部分指控是對全體MIT教授的指控。”
2022年1月21日,陳剛被捕超過一年之后,美國聯邦檢察官提出撤銷美政府對陳剛教授所謂“通中”指控的動議,部分依據是調查人員在陳剛被捕后獲得的證人證詞。隨后,此申請獲得聯邦地區法院批準。
根據此前《MIT科技評論》的不完全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中國行動計劃”共起訴了148人,只有40人或自己認罪或被判有罪,64%的案件在審理中,95人仍面臨指控。而在這148人中,88%的被告是華裔或者華人。
有媒體分析了“中國行動計劃”公布的79條記錄,發現其中有11條記錄(共8起案件)與大學教授相關,但沒有一例涉及知識產權和商業機密偷竊,指控的罪名都是欺詐、不實陳述、瞞報稅款等。也就是,“中國行動計劃”指控的內容早就脫離了其劃定的范疇。
2月初,上百位美國政學界人士發表聯名信,要求國會盡快對近年來司法部對華人科學家的調查行為舉行聽證會,并呼吁結束這一計劃。2月23日,美國司法部宣布終止為期三年備受爭議的“中國行動計劃”。
但就在結束這個計劃的同時,美國相關部門又旋即宣布,未來將采取一項更廣泛的戰略取而代之,旨在打擊間諜活動、網絡攻擊,應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構成的威脅。
此時再回看MSRA等美國企業的舉動,它們就像是這更廣泛戰略的新嘗試。特別是,根據網友透露的信息,MSRA的這個條款實際上去年就已開始實施——“中國行動計劃”也是在啟動半年前,公布了一份調查報告,導致多名學者遭開除或主動提出辭職,甚至因此遭到起訴和判刑。
一切都是有備而來,這些冠冕堂皇的制裁對普通人的影響會繼續擴大。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