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外賣越來越貴”的話題引發關注。據《人物》雜志報道,龐大的外賣餐飲行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景象,一部分消費者覺得外賣越來越貴;頭部外賣平臺仍然在虧損的邊緣徘徊,還常被商家、用戶指責;外賣老板們則叫苦連天,紅利消失之后,他們陷入了漲價還是閉店的兩難境地。
外賣市場現在的發展狀況,確實會讓很多人看不懂。隨著用戶基數不斷擴大,配送效率會持續提升,外賣平臺的規模效應也會進一步放大,按說應該有更多紅利才對。但是,為何會出現消費者喊貴,商戶喊難,外賣平臺持續虧損的局面呢?錢到底被誰賺走了?
在外賣行業發展早期,資本驅動下的平臺為了搶占用戶和市場,一邊向商戶讓利,給予各種優惠吸引入駐,一邊不停燒錢給用戶發補貼,以至于形成了“商家覺得錢好賺,消費者覺得點外賣很便宜”的錯覺。但是,比起堂食,點外賣是不是應該更便宜呢?答案其實是否定的。
因為相較于堂食,外賣的業態涉及更多中間環節:商家需要打包,打包好了再交給配送的騎手,騎手再送到消費者手上。從市場交易的角度看,中間環節產生的成本,必然會反饋到最終的價格上。
從常理上講,外賣消費者享受著足不出戶就能吃飯的便利,當然得額外支付費用。以前消費者覺得便宜,那是因為平臺在燒錢補貼。但這種補貼畢竟是不可持續的,資本投資講究回報,也就必然會要求外賣平臺盈利,賺回以前投入的補貼,所以漲價是自然的結果。
這種商業模式,很難用簡單的對錯來評判,它只是市場發展的一種路徑。先燒錢圈占用戶,再漲價收回成本,類似的商業模型在很多領域都存在。當用戶基數累積、點外賣的用戶習慣養成之后,大量的流量就導入平臺。國家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在線外賣收入占全國餐飲業收入比重約為21.4%,這也給了平臺強勢的資本。所以我們看到,外賣行業競爭的下半場,那種平臺為了拉攏商戶入駐、吸引用戶使用的“討好”動作,似乎不復存在。
正因如此,在反壟斷的基礎上,今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專門發文,在餐飲業紓困扶持措施方面,提出要引導外賣平臺下調餐飲業商戶服務費標準,降低相關餐飲企業經營成本。文件下發后,不少外賣平臺也很快作出回應,推出了一系列減免優惠措施。
長遠來看,只有拿出更透明、更合理、更公平的利益和成本分擔機制,才能實現外賣行業的良性發展,破解外賣行業“商家喊難、消費者喊貴”的困局。
熊志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3月25日 08 版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