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空難發生,事故調查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找到飛機上的“黑匣子”。
這個長度半米左右小盒子里保存著飛機失事前最后的信息,是判斷事故原因最直接的證據。
黑匣子包括兩套儀器:一套是飛行數據記錄器(FDR),能實時記錄飛機的飛行參數,飛機的速度、高度、航向、推力、加速度等重要數據都包含在內,記錄時間范圍是最近的25小時。另一套是駕駛艙通話記錄器(CVR),飛行開始后,儀器上的四條音軌就開始分別記錄飛行員與航空管制員的通話,正、副駕駛員之間的對話,機組員對乘客的廣播,以及駕駛艙內各種聲音(引擎聲、警報聲)。記錄的時間約2小時,錄滿后會自動倒帶從頭錄起。
在分秒必爭的事故調查中,尋找黑匣子的過程顯得過于漫長。而且黑匣子并非無堅不摧,可能被爆炸摧毀,被海水泡壞,甚至可能像馬航MH370的黑匣子那樣不知所終。
那么,為什么不把黑匣子數據實時同步到云端,方便調查人員快速提取呢?
黑匣子數據能不能實時云同步?
比起發明黑匣子的年代,如今的通信技術已經大大發展,飛機上都能連上Wi-Fi了。我們還能從網上看到東航客機最后一段時間的速度和高度數據,這些信息已經實現了實時共享。
但是,要讓黑匣子實現所有數據云同步,沒那么簡單。
黑匣子最主要的任務是保存數據,其他方面的性能很差,無法搭載實現數據同步所需的操作環境。
在過去幾十年中,存儲技術有了極大的提升。早先的黑匣子配備的是磁盤,如今大部分飛機都用上了固態飛行數據記錄器(SSFDR)。
為了抵抗強大的物理沖擊,黑匣子不能使用一般的硬盤、SD卡這些大容量存儲設備。實際上,黑匣子的數據存儲能力還不到一般筆記本電腦的百分之一,它通常只有1~4G的存儲空間來保管所有的系統文件,無法執行運算等任務。
其次,在硬件方面,黑匣子的重量、尺寸、能耗都有嚴格的限制。
黑匣子的設計要求它能夠用有限的電量運作足夠長的時間。黑匣子配備獨立的電源,以確保在飛機發生異常的時候記錄儀器能夠繼續工作;一旦黑匣子落水,這個電源還要維持水下定位信標工作至少30天。這樣一來,黑匣子內部儀器的能耗就要盡可能降低,加裝一個數據發射模塊實在太費電了。
最后,同步保存這么關鍵的數據需要一個非常穩定的網絡環境,但目前飛機上的網絡還做不到。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如果你用過飛機上的Wi-Fi,你會發現它網速慢,連接也不穩定。飛機上的Wi-Fi主要依靠兩種技術接入互聯網,分別是地面的基站網絡和天上的衛星網絡。衛星的位置、地形、天氣狀況等因素都會影響網絡的穩定。然而黑匣子需要確保數據記錄連續、完整,無論飛機上的Wi-Fi,還是無線電、雷達、衛星電話等系統,都無法做到這點。
此外,還有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實時同步每一臺飛機的海量數據并無必要。
當前的民航系統已經能夠實時監控飛機的速度、高度等數據,飛機也能通過衛星電話與地面溝通重要信息;但如果把所有飛機的詳細飛行數據、駕駛艙對話這樣的信息都實時同步,數據量就太大了,對管理也沒有幫助。
其實絕大多數的飛行事故都發生在飛機的起飛和降落階段,飛機損毀程度比較輕。在這樣的情況下,找到黑匣子提取數據就很簡單了。
哪怕飛機解體,黑匣子都還在
雖然名字叫黑匣子,但它實際上是醒目的鮮橙色,并配備了反光條,以便搜救人員發現。為了確保數據安全,航空業對黑匣子的安裝位置、供電模式、防沖擊和耐高溫的能力都做了細致的規定。
黑匣子一般安裝在飛機尾部,根據統計數據,這里是飛機失事后最不容易損壞的部位。它的外層包裹厚重的不銹鋼鋼板和隔熱層,可以經受高達3400個重力加速度的沖擊、上千攝氏度的高溫和6000米水深的壓力,保護數據存儲元件不被損壞。
為了落水后更容易被找到,黑匣子還配備了反射條和水下定位信標。水下定位信標可以不斷發送超聲波,至少持續工作三十天,方便搜救人員在水中定位。但在少數情況下,定位信標會因為空難時的沖擊而脫落。
黑匣子的誕生
黑匣子的發明,源自民用航空起步時期一系列慘痛的事故。
1949年,英國的一家航空公司推出了全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民航客機,德·哈維蘭“彗星”(De Havilland Comet)。但是接下來,從1952年到1954年,7架“彗星”號先后墜機,導致110人死亡。
為調查事故原因,英國民用航空局在澳大利亞(當時仍為英國殖民地)組建了一個專家團隊,其中就有28歲的大衛·沃倫(David Warren),一位研究飛機燃料的化學家。在調查過程中,沃倫遇到了一個重大的困難:可用的數據實在太少了。
在當時,一些軍用測試飛機上已經裝備了飛行數據記錄儀,但這并沒有被應用到民用航空領域。親歷者的講述也能提供不可替代的重要信息,但空難通常很少有人生還。要想知道機組和乘客們在事故前的最后時刻經歷了什么,還需要在機艙內安裝一臺錄音機。于是,沃倫將飛行數據記錄儀與駕駛艙錄音機結合起來,包上一個牢固的外殼,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為空難之后的調查提供寶貴的信息。
大衛·沃倫和第一代黑匣子原型機|National Museum Australia
一開始,沃倫的上級對這個想法不感興趣,沃倫只好用周末在自家車庫里研發原型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黑匣子的價值得到了認可,開始被逐漸投入應用。現代的黑匣子雖然有一些技術升級,但大體上保留了沃倫的設計。
有了黑匣子的幫助,航空業才能更好地從每一次事故中吸取教訓,變得越來越安全。但恰好是在一些特別重大的空難中,黑匣子一直無法找到,例如馬航MH370空難。希望技術的發展能帶來黑匣子的進一步改進,讓每一起事故都能找到答案,讓悲劇不再重演。
參考文獻
[1]https://www.nma.gov.au/defining-moments/resources/black-box-invented
[2] https://www.britannica.com/technology/flight-recorder
[3]https://science.howstuffworks.com/transport/flight/modern/black-box.htm
[4]https://science.howstuffworks.com/transport/flight/modern/black-box-data-stored-in-cloud.htm
[5] Wiseman Y。 Can flight data recorder memory be stored on the cloud?[J]。 Journal of Avia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016, 6(1): 3。
[6] 《運輸類飛機適航標準》(CCAR25),中國民用航空局。
作者:瑪雅藍
編輯:翻翻
審核:盧西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