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改革電網鐵路壟斷,暢通國內大循環 | 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特約撰稿人 | 劉曉忠(財經專欄作者)
要素資源的改革和反壟斷執法,也是我國國企改革的重要內容。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舉行。會議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軟等三重壓力。針對要素市場化配置,會議要求抓好綜合改革試點,明確要穩步推進電網、鐵路等自然壟斷行業改革。
如果說穩中求進是明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防控風險是穩中求進的重心,那么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則既是明年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實現穩增長的路徑。
當前我國經濟出現了“類滯脹”風險,國內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在需求收縮和要素資源價格上漲的雙重夾擊中面臨生存問題。而這最典型地反映在要素市場與消費市場傳導渠道不暢,如PPI與CPI的剪刀差持續維持在高位,全社會零售商品總額增速處于近年來歷史低位等。
顯然,國民經濟循環面臨的一些卡點、堵點,主要來自于長期以來要素資源市場化改革知易行難、改而不動。
2020年4月發布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為能源等要素資源市場指明了改革航向。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進一步提出改革開放是激活發展的動力,尤其是電網、鐵路等自然壟斷行業改革的穩步推動,必然有助于緩解當前經濟面臨的多重壓力。
以電改為例,早在本世紀初,我國就確定了廠網分離、主輔分離、輸配分離、配售分離等四分離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這些年來,亮點是發電側改革基本完成,噪點是售電側市場化改革啟而不動、進一退二。
如由于售電側改革未能實現預期目標,一直牽制著發電側的市場成效,并導致數十年來煤電頂牛問題,甚至牽制煤炭市場長協煤與市場煤長期并存,出現同一資源兩種價格,帶來了關系腐敗和倒爺套利,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非市場化成本。
與此同時,電網還曾一度探索的企業內部市場化改革,配套國家發改委的階梯電價改革,但在實踐中卻給市場帶來了“改革即漲價”觀感,讓人們對其改革產生懷疑。
從目前看,盡管我國居民用電價格稍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但工商業用電價格卻相對較高。壟斷帶來的高價,改革滯后帶來的低效及激勵約束不相容,正在抬高經濟社會的運行成本,容易導致經濟“類滯脹”的長期化。
再以鐵路為例。近年來鐵路體制改革,之前的鐵道部一分為二,監管職能整合成鐵路總局,歸屬交通運輸部,經營業務成立中國鐵路總公司,基本實現了政企分開。
但是,國內鐵路市場依然處于寡頭獨占的地位,鐵路領域的輸配分離、配運分離等尚未有效啟動。這也導致在公路、航空和鐵路等三大交運領域,鐵路的市場化程度和生產效率相對較弱。比如,鐵路快運與順豐等市場化物流企業,在市場競爭效率方面的差距,可以說是非常明顯。
作為交通運輸的主動脈、生產要素和消費品市場流通的主力軍,鐵路領域的壟斷,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國民經濟運行,尤其是國內經濟大循環,成為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堵點。
在此情況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穩步推進電網、鐵路等自然壟斷行業改革,無疑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
事實上,要素資源的改革和反壟斷執法,也是我國國企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國企改革就是要將其從超然地位中請下來,真正成為市場競爭主體,去真正創造經濟增加值,而非以資源整合為立命之本。唯有如此,國企改革才能從管企業向管資本的轉型,國企才能真正將資產變成可以創造價值的資本,真正做大做強。
改革不缺共識,缺的是實打實的行動。為此,就需要聚斂起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果敢,切實有效地推進要素資源市場化改革,并嚴格進行自然壟斷、行政壟斷領域的反壟斷執法,搭建基于透明性擔保和防護型保障體系為主的開放準入型市場秩序,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以公正監管護衛公平競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穩中求進地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