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D SOS 11.50pm from MGY。我們撞到了冰山,正在快速下沉,位置為 N41.46 W50.14。”
1912年4月14日,24歲的業余無線電愛好者阿迪(Arthur Ernest Moore)收到了一些微弱信號。在那條消息中,MGY代表著一艘輪船的專屬無線電呼號,而這艘輪船名叫 “泰坦尼克號”。
沒過多久,又有幾條信息從無線電設備里傳來:
“我們正在用小船把乘客送走。”
“船上的婦女和兒童,撐不了多久了。”
然而阿迪對此無能為力。他此時正在距離發信地點4千公里外的小鎮里,通過無線電,見證巨輪的沉沒。
他或許還沒意識到,他正在“目睹”的事件,將成為20世紀最著名的災難之一。
無線電技術不只為這場曠世悲劇增加了一位觀眾。在這之前,通過無線電,泰坦尼克號上的人就已經提前認識了這位“冰山殺手”。但即使如此,提醒、預警、呼救都沒有能改變悲慘的結局……
馬可尼無線電系統:
不完美的交流
泰坦尼克號上搭載的是馬可尼公司的無線電系統。
1895年,意大利工程師馬可尼開始研究用電磁波來進行通信。一年后,他在英國成功進行了14.4公里的通訊試驗,并取得專利。隨后,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成立,并在1901年進行了第一次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通訊,獲得空前成功。
風頭正盛的馬可尼開始將無線電發報機安裝到輪船上,為這些漂泊在大洋中的孤舟們,架起相互聯絡的橋梁。
不過,馬可尼的無線電系統有著明顯的缺點。首先,這套裝置十分復雜,需要專門人員進行操作,而且不能連續發射信號。再有,馬可尼所使用的無線電信號波長比較長,這種信號容易受到干擾。當時,就有些喜愛惡作劇的無線電業余愛好者,通過侵入海軍的無線電波段,來傳遞虛假信息。
雖有缺陷,但馬可尼在無線電業務上的巨大話語權,讓他的公司壟斷了當時的市場。
作為當時世界最大的郵輪,泰坦尼克號肯定要配上無線電這種“高科技”裝置。不過,這套無線電系統的用途是處理船上客人們的通訊信息。比如,有一位富商,專門發了不少電報給他的美國伙伴,商量著等船靠岸后一起去打撲克。
“閉嘴吧,我在忙”
在泰坦尼克號無線電室里忙碌的,是船上僅有的兩位無線電操作員菲利普斯(Jack Phillips)和布里德(Harold Bride)。這兩位年輕人每天工作都是滿負荷的,不間斷地為船上的客人們提供著無線電通訊服務。這二位無線電操作員是馬可尼公司的人,他們不是水手,不歸船長管轄。所以,他們會把客戶們的需求作為第一優先級,然后才是向船長報告來自其他船只的消息。
屋漏偏逢連夜雨,由于設備并不穩定,發報機還壞了一陣,以至于無線電室里積壓了很多待收發的信息。冰山的預警消息與乘客個人消息交織在一起,操作員們手忙腳亂地處理著這些信息。
就這樣,時間來到了4月14日這一天。
上午9時,無線電室收到了來自附近卡羅尼亞號的報告——“有冰山”。當時的接線員是菲利普斯,他把這條消息告訴了史密斯(Edward Smith)船長。
下午1時42分,又有一艘波羅的海號報告,稱發現了“冰山和大量的浮冰”。
知道了這條消息后,穩妥起見,船長史密斯決定變化一下航道,向著更靠南的方向前進,試圖繞過這片海域。不過船長并沒有要求船只減速,他也有著苦衷:泰坦尼克號隸屬于英國白星航運公司,他們公司向來以準時準點著稱。作為這艘巨輪處女航,船長必須要按時出現在目的地紐約港。
在海員們的眼里,冰山也不算是很大的威脅。先進的造船術已經讓當時的艦船相當堅固。就在1907 年,德國一艘輪船撞上了冰山,但他們船頭卻能將冰山撞碎,仍然順利完成了航行。于是,船長仍然讓船員們把的航速保持在 22 節(約25 英里/小時),僅比限定的最高速度低了 2 節。
接下來的時間里,船長沒有再收到關于冰山的無線電消息了。
然而,這并不是因為沒有相關消息,而是操作員太忙了,以至于把這些消息忘記了。當然,也可能是操作員沒意識到這些消息的重要性,他們認為船長已經知曉了附近冰山的消息了。
這些沒有離開無線電室的消息包括:
13時45分,美洲號報告說,他們“經過了兩座大冰山”;
19時30分,加州人號報告了“三座大冰山”;
21時40分,美莎巴號報告說“看到了很多浮冰和大型冰山”。
此時的無線電操作員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向紐芬蘭中繼站發送著乘客們的信息,積壓下來的待處理業務實在太多了。
22時30分,距離泰坦尼克號僅30公里的加州人號,決定在這片水域停下來過夜,等天亮再出發。隨后,加州人號電報員伊凡斯再次向泰坦尼克發來警告:“我們被冰山擋住了……”
此時,菲利普斯打斷了這個信號,并回復到:“閉嘴吧,我在忙(Shut up!I‘m working)”
不斷被忽視的冰山預警,最終成為了泰坦尼克號悲劇的預言。
到底要用哪種求救信號?
1912年4月14日23點40分,泰坦尼克號瞭望員發現了船體正前方有冰山。值班人員立刻嘗試右轉繞行,但為時已晚。泰坦尼克號右舷撞到了冰山,船體出現縫隙,海水大量涌入。
這艘巨輪并沒有立刻沉沒,而是開始緩慢地下沉,船上的人還有時間自救。無線電操作員們也開始向外發出信號,但最開始,他們并沒有選擇使用國際通用的求救信號。
船長沖進無線電室,讓正在值班的菲利普斯立刻向周圍發出無線電求救信號——“CQD”。這是馬可尼公司使用的求救信號,CQ代表著“sécu”,這是“sécurité(安全)”的縮寫;D則表示“緊急情況(Détresse)”。
半個小時后,布萊德建議菲利普斯更換求救信號:SOS與CQD輪流出現在向外發送的無線電信息里。
那個年代,雖然海上船只早就開始用無線電來尋求幫助,但各個公司間的信號并沒有統一。CQD是馬可尼公司總部所在地英國的常用編號。此外,還有一套編號是來自德國,在這套編號中,求救信號用的是“SOS”。“SOS”并不是什么單詞的縮寫,而只是因為,在摩斯電碼中,SOS是“三短、三長、再三短”的電碼組成,比較方便快速敲打出來。
1908 年,就有國際組織建議使用 SOS 作為官方的國際遇險信號,但馬可尼公司并沒有來得及全面更換新信號。這其中的一個考慮也許是,SOS的這套編碼使用者們,其實是馬可尼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而美國更是因為反對國際無線電監管,直接拒絕了簽署 SOS 協議。
求救信號的不統一,讓聽到該信號的其他無線電操作員沒有及時反應過來。但對于距離最近的加州人號上的操作員而言,不論泰坦尼克號發出的是CQD還是SOS,他都沒法接收到了。被罵“閉嘴”后,加州人號上的伊凡斯關閉了通訊設備,回屋睡覺去了。
“我們正在趕來”
泰坦尼克號的呼救,終于還是被其他船只聽到了。
法蘭克福號是最早聽到求救信號的船只之一。當接線員聽到信號時,似乎并沒有反應過來,也沒有給出自己船只的位置。過了20分鐘,法蘭克號詢問發生了什么,這讓泰坦尼克上的菲利普斯又急又怒,甚至直接罵對方是“傻瓜(You fool)”。盡管如此,法蘭克福號隨后依然發出了信號:我們的船長將會來找你(Our captain will go for you)。
“我們正在趕來(We are rushing to you)”波的號也向泰坦尼克號發出了無線電信息。隨著呼救的持續,越來越多船只調轉船頭,破浪而來。喀爾巴阡號、畢亞馬號、圣殿山號……他們全速向前的同時,也一直嘗試與泰坦尼克號保持聯絡。
而此時,泰坦尼克仍在下沉。菲利普斯讓布里德先走,然后自己繼續平靜地向外發出求救信號。然而此時,求救信息傳遞得再遠也沒有用了。前來營救的船只無法像無線電一樣在深夜的海面上光速穿行,全速前進的它們只能等來泰坦尼克號沉沒的結局。
凌晨2點20分,菲利普斯與泰坦尼克號一起沉入海底。此后救援船只的呼叫,也再無回音。
尾聲
一個半小時后,喀爾巴阡號抵達現場,并救下了救生艇上的710人。號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在它的首次航行中就發生了海難,最終遇難人數超過1500人。
毫無疑問,這場悲劇的原因是復雜,包括變化莫測的氣候、充滿危險的地理環境,當然還有船長與船員們的錯誤決策等等。無線電的問題只是諸多因素中的一個環節。
盡管如此,我們不禁還是會想“如果操作員及時把冰山預警報告給船長”,“如果所有船只都統一了求救信號”,“如果加州人號的無線電操作員沒有睡下”,“如果……”
忽視、傲慢、壟斷……無線電在當時作為一項新技術,確實讓信息傳遞到了千里之外。但發明者一定沒有想到,故事最終的結局是讓災難多了一位實時收聽的聽眾。
這場悲劇讓馬可尼公司放棄了推動長波無線電通信的壟斷;在災難發生的四個月后,英美等國都通過了新的法案,要求海上的無線通信應每天24小時運行,并限制了業余愛好者使用長波頻率。
并且,世界范圍內逐漸達成共識——采用 SOS 作為遇險呼叫信號。
來源:果殼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