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評論員丨張緒旺
編輯丨張雅婧
“老小孩老小孩”,基于中國傳統家庭倫理,假如出現相同規模的“網癮老年”,全社會所面臨的壓力,可能比“網癮少年”更為棘手。
重陽登高念銀發,互聯網敬老愛老,從App適老化改造開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6億,我國即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關愛老年人正當其時。
面對只有二十多歲的中國互聯網,大多數老年人錯過了學習和適應的最佳年齡。如今又是切切實實的互聯網社會,不懂網絡,無法聊天、無法出行,甚至無法購物。因此,無論從社會責任還是個人情感,互聯網適老化必須廣泛而深入的開展下去。
不過,事物總有一體兩面。在老年人上網這件事上,不乏走在了最前面的一批人。此前有調研報告指出,超過10萬老年人日均上網時長超過10個小時。
盡管這一數據的準確性有待商榷,相較老年人總數量和較低的上網普及率也有點小巫見大巫。但是,個別老年人有了網癮,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不少網友吐槽,父母掌握了聊天、打游戲和短視頻技巧后,沒日沒夜沉迷其中,并和嚴格限制自己的子女斗智斗勇。
一刻不停刷抖音、刷劇,甚至熬夜現身王者峽谷,對于目前的老年人群體來說,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苦笑不得背后,是值得警惕的草蛇灰線。在全社會的努力下,老年人上網群體將日漸壯大,概率上,“網癮老年”規模也會擴大。
與未成年人類似,作為需要更多保護的特殊群體,老年人在上網辨識度、自控力等層面存在短板。歲月不可逆,生理機能的退化,也嚴重抵消了老年人學識、經驗所能帶來的生存智慧。“老小孩老小孩”,基于中國傳統家庭倫理,假如出現相同規模的“網癮老年”,全社會所面臨的壓力,可能比“網癮少年”更為棘手。
這種擔憂并非夸大其詞,互聯網適老化改造,最終目的是讓老年人跟隨時代,享受同等便利的信息生活。但低門檻甚至無門檻的老年人上網,一方面帶來欺詐等不安全風險;另一方面考驗老年人群體的防沉迷能力。
實際上,老年人擁有比青少年、中年“更容易沉迷”的上網條件。首先是時間優勢,退休生活讓老年人沒有學業和工作羈絆,所有的閑暇時光都可以在互聯網消磨;其次是精神需求,身體不便和“留守父母”等情況的出現,讓不少老年人需要在互聯網尋求更多的情感認同;還有林林總總的“誘導因素”,比如分享領紅包、閱讀拿金幣等互聯網產品,對價格敏感的老年人更具吸引力。
老年人上網“易沉迷”的因子不一而足,這就回到了保護未成年人上網的相似命題。我們不能希冀于老江湖冷暖自知,盡管他們確實是成年人。相反,由于老年人網民特殊的生活環境,在信息時代不能落下他們、給予他們上網便捷的同時,健康防沉迷亦是核心要義。
某種程度上,保障老年人便捷且健康的上網權益,也是給了時下年輕人從容老去的底氣。畢竟,從70后80后開始,年輕人變成了網絡原住民,二十年后便是網癮與歲月最后的抗爭。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