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陳泉
近日,上海多名車主因停車“薅羊毛”涉嫌違法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的消息引發極大關注。人們在討論合理“薅羊毛”與詐騙法律邊界的同時,也將目光聚焦到了那些違法協助人們騙取商家優惠福利的“接碼APP”:一種專為用戶提供虛擬手機號碼及驗證碼服務的“黑灰產”軟件。
是誰在開發“接碼APP”?這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法律風險與社會危害?
車主用接碼APP操作停車 一年下來“節省”2萬多
2019年,楊波(化名)在楊浦區五角場一家知名商場寫字樓上班。由于工作需要,他幾乎每天都要開車上班。但商場每小時10元(每天封頂80元)的停車費,讓他倍感壓力:“一個月的停車費就要1600余元。”期間,楊波偶然聽到一個消息,稱只需下載一款名為“某接碼” APP,就能獲取別人手機號,接收驗證碼,注冊成為寫字樓“新用戶”后,即可抵扣一小時停車費。
這款APP每接收一條驗證碼需花費1至2毛錢不等,每天接收8條短信,注冊8個“新用戶”,就能抵扣一天的停車費,封頂也不會超過2元錢,可謂是“便宜到家”了。此后一年多,楊波利用這款接碼APP操作停車,一共只花了幾十塊錢,“節省”了2萬余元停車費。
2021年1月,商場察覺到這一現象后,當即向派出所報案。據統計,受接碼APP“薅羊毛”影響,僅2020年度,該商場停車費損失就高達37萬余元。
楊波和其他多名使用相同接碼APP“薅羊毛”的車主,相繼被警方傳喚,部分涉案金額較大的車主被警方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對楊波等多名車主而言,他們本以為只是“薅羊毛”貪便宜,沒想到卻為貪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除向商場以“退一賠一”的方式退賠停車費外,這些車主還因“薅羊毛”涉嫌違法被楊浦警方采取刑事強制措施。一名車主直言,相比退賠而言,刑事強制措施給他們未來工作、生活帶來的影響無疑更大。
黑灰產業鏈被警方搗毀 主犯短時間就賺300多萬
上海多名車主因停車“薅羊毛”涉嫌違法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的消息,好象一塊石頭被投入水中,在互聯網上引起了極大關注。
為“薅羊毛”提供幫助的接碼APP一時間成了眾矢之的:它們為何能隨意獲取他人手機號、驗證碼?普通市民的電話號碼會被盜用嗎?這起案件曝光后,接碼APP背后的信息安全隱患備受關注。
楊浦警方在對“薅羊毛”車主進行傳喚的同時成立了專案組,調查其背后隱藏的網絡犯罪黑灰產業鏈。
2021年1月,楊浦公安抓獲了一名犯罪嫌疑人石偉(化名)。經查,石偉從2018年就開始開發接碼軟件。當時,他開發這個軟件的目的是為了注冊大量虛擬用戶,進而在他開發的其他軟件上測試功能。
“石偉是一名重點大學的在讀研究生,學的是軟件工程專業。”楊浦公安分局五角場環島派出所探長戚新宇說,在石偉測試接碼軟件時,他發現市場上需要“虛擬手機號”的人不在少數,“不少人需要用虛擬號注冊各類軟件成為新用戶,這樣就能獲得首單優惠以及新用戶積分等福利。”
2020年2月,石偉在開源網站上下載了源代碼,完善了接碼軟件的功能后,正式上架到軟件商城開始以此牟利。用戶下載石偉開發的接碼APP后,每次充值39、69以及99元不等的金額,接著填寫想要注冊的網站名或軟件名,經過石偉簡單審核后,用戶就能獲得對應網站或軟件的驗證碼,每接收一條驗證需扣掉0.1至0.2元。
據石偉交代,這些發送驗證碼的手機號,他也需要從上游境外的“貓商”處購買,其中大部分是虛擬號,只能用于接收短信,并且過幾天就會失效,少部分則是實體號,手機號主和購買接碼的用戶能夠同時收到驗證碼。據石偉說,他想要從“貓商”那里獲得手機號,就得通過“貓商”的APP付費,他從接碼APP獲得的收入,60%都付給了“貓商”。
“我起初只是在網上使用一些接碼平臺,然后自己學會了API技術教程,便開始批量使用。后來我發現很多人還是在PC端瀏覽器上手動操作單個接碼,我就做了一個操作起來更加方便的接碼APP,沒想到給自己掙了很多錢。我就不斷花心思開發這個軟件,完善界面、進行推廣。發展到目前,我的APP每天至少會發送上萬條驗證碼。”據石偉供述,“我知道他們用接碼APP來虛擬注冊,但對于他們具體做什么,我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這個APP幫我賺錢太快了,我被迷住了心竅,根本沒意識到這是犯罪。”
“他每月平均能盈利十幾萬元,截至被抓時,他賬戶里有300多萬元。”五角場環島派出所探長戚新宇說,石偉在接碼APP里屏蔽了賭博、黃色網站等信息,但對于用戶“薅”首單優惠、新用戶積分這些“羊毛”,他則全部讓審核通過,“他以為不涉賭、涉黃就不違法。”
為了賺更多的錢,石偉還將部分盈利用于商業推廣,前后在各大互聯網平臺投入了100萬元打廣告,據石偉估算,使用過他開發的接碼APP的用戶數已經突破了10萬人。
類似接碼APP“黑灰產”網上搜索“接碼”可找
據車主楊波透露,類似的接碼APP有不少,有的接碼APP沒用多久就被封了,他就去網上搜索“接碼”等關鍵詞,下載另一個類似的接碼APP繼續使用。
在手機端,記者找到了一款名為“P***”的軟件,在該軟件的下載界面上,標注著“接碼小助手,助您輕松接碼”的字樣,自稱“能輕松注冊大多數w eb/app應用程序,幫助您在其他不熟悉的網站和應用上注冊一個新的賬號,從而保護您的隱私。”
記者打開該軟件后,發現底部菜單欄包含“消息、號碼、驗證碼、我”四個界面。其中,“消息”一欄顯示的是已經接收到的信息,類似于短信功能;“號碼”一欄顯示可以獲得一個新的電話號碼,可以用于打電話;“驗證碼”一欄中,可以選擇需要驗證的APP或網站名稱,以及所屬國家或地區,最后點擊獲取一個新號碼用于接收驗證碼;而在“我”那一欄,則包含了充值等功能。
記者看到,在這款接碼APP的“驗證碼”一欄內,可以選擇的APP或網站有上百個,電話號碼涉及的國家或地區也有數十個選擇,包括中國+86、美國+1、澳大利亞+61等。
不同的APP、網站,接收一條驗證碼的費用也大不相同,從0.1美元至數美元不等。除了這款APP外,記者還找到了數個類似的接碼APP,有的是下載時要收幾元至數十元不等的費用,有的則是在軟件內充值使用,其功能均為獲取手機號,并接收驗證碼。
那么,這些接碼平臺、軟件是否合法呢?據楊浦區法院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為堅決遏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高發態勢,2020年司法機關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整治非法開辦、買賣電話卡、銀行卡以及為違法犯罪提供技術支持等行為。接碼平臺為用戶提供驗證碼隱藏真實身份,絕非社會正常活動所需,屬于網絡“黑灰產”,正是打擊對象。
近日,經楊浦區人民法院判決,石偉因犯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罰金人民幣一萬元,違法所得予以追繳,犯罪工具予以沒收。這也是上海楊浦法院首次對非法“薅羊毛”軟件的開發運營者作出刑事處罰。
■法官解讀
網絡“黑灰產”切莫貪圖小利
為什么開發接碼APP的石偉會構成刑事犯罪?此案的判決又有哪些警示意義?新聞晨報記者采訪了楊浦區法院刑事審判庭主審法官孫斯汀,就此進行了解讀。
新聞晨報:石偉為何會構成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
孫斯汀:根據《刑法》規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為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何為“情節嚴重”?根據最高法、最高檢出臺的關于該罪名的司法解釋,為三個以上對象提供幫助、支付結算金額二十萬元以上、提供資金五萬元以上、違法所得一萬元以上等情形,即屬于“情節嚴重”,應追究刑事責任。
考慮到電信網絡犯罪查證的困難性,同時也規定確因客觀條件限制無法查證被幫助對象是否達到犯罪的程度,但相關數額達到規定標準五倍以上,仍可追究刑事責任。
本案中,石偉在明知用戶通過其開發運營的接碼軟件平臺獲取虛擬手機號碼、驗證碼批量注冊多個APP賬號,可能實施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的情況下,仍為在該平臺充值付費的用戶提供虛擬手機號碼及驗證碼服務,并經查證,短短四個月時間,充值款達300萬余元,已符刑法及司法解釋關于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的犯罪構成要件和入罪標準,應追究刑事責任。
新聞晨報:如何判斷石偉主觀上“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
孫斯汀:本身這類軟件就是網絡的“黑灰產”,石偉知道手機號需要實名注冊,部分用戶使用這類軟件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虛擬手機號碼從而隱藏真實身份。石偉在運營該軟件過程中也確實發現有用戶大量使用虛擬號碼注冊網絡APP賬號申請首單優惠、積分等,其為了賺錢,在明知存在不法隱患的情況下,放任這些用戶繼續使用該款軟件。通過大眾一般認知、被告人的行為以及被告人對其主觀故意的供述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認定石偉系明知。
新聞晨報:這起案件的判決有哪些警示意義?
孫斯汀:本身這類軟件就是網絡“黑灰產”,現在在網絡上或者各大應用軟件商店也下架了此類軟件,說明這類軟件本身也是不合法的,所以軟件開發者切莫為了獲取利益試探法律的底線,該案的判決也為軟件產業經營者敲響了警鐘。對于普通公眾而言,應當合理合法獲取商家的優惠福利,購買、使用非法接碼軟件“薅羊毛”的行為涉嫌違法,甚至可能構成詐騙罪,切莫貪圖小利,觸碰法律的紅線。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