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所謂關鍵礦物就是在制造電動汽車電池時所需的鋰、鎳和鈷等礦物。
美國和歐洲正在尋求就電動汽車中使用的所謂關鍵礦物的供應達成初步協議。
當地時間10日,在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訪美期間,美歐雙方同意將就電動汽車使用的關鍵礦物問題啟動談判。
若該協議能夠達成,歐盟企業將可以有渠道獲得《通脹削減法案》中的部分補貼,美歐貿易爭端也能有效規避。
在同美國總統拜登會見后,馮德萊恩在華盛頓表示:“我們已經同意現在就以明確的目標為向導開始工作——目標是就在歐盟采購或加工的關鍵原材料方面達成協議。”
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經濟學教授邢予青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在新能源領域發力,力圖恢復自己的制造業,而大規模生產汽車電池方面是其努力方向,但“該政策現在特別有爭議性”。邢予青對第一財經記者解釋道,如想拿到新能源汽車補貼,其產品的一定比例必須在美國制造組裝,日本和歐盟對此很反對。
關鍵礦物質
《通脹削減法案》包括3690億美元新能源技術補貼,于2023年生效。該法案因包含大量補貼,在全球備受批評。歐盟更是從一開始就對此表示反對,并指責該法案有歧視歐盟公司之嫌。
以電動車企業為例,當前美國對購買新電動汽車的消費者提供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而該法案對這一稅收優惠的獲取資格進行了修改。
修訂后的抵免資格取決于三個條件:汽車的最終組裝是在北美進行的;汽車電池關鍵礦物要有一定比例來自美國自由貿易協定伙伴,或在北美回收;電池組件有一定的比例是在北美制造的。不滿足要求的企業只能獲得一半的稅收抵免。如果電池中含有的任何關鍵礦物是由“受關注的外國實體”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則會取消稅收抵免資格。
美歐此次要進行的“關鍵礦物”談判正是在此背景下展開的。從《通脹削減法案》推出以來,歐盟一直在尋求讓美國讓步,馮德萊恩曾表示,該法案的某些方面會不公平地幫助美國公司,歐洲公司需要得到豁免。
上周五,拜登態度有所緩和,暗示美歐雙方可以在此方面達成共贏。
“我們正在推動創造清潔能源產業和就業機會方面推動新投資,并確保供應鏈適用于我們兩大洲(美國和歐盟)。”拜登表示,“這個想法能支持我們的《通脹削減法案》,也是你們(歐盟)《綠色交易工業計劃》的核心。”
簡單而言,美國所說的“關鍵礦物質”就是在制造電動汽車電池時所需的鋰、鎳和鈷等礦物。
“未來幾年全球對這些礦物的需求將是巨大的。我們高度依賴中國。”在拜登同馮德萊恩會見的同日,美國財長耶倫在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作證時表示,“《通脹削減法案》的目標之一,就是廣泛加強這些關鍵礦物及加工原料的供應鏈。”
她稱,美國和日本正在討論類似美國與歐盟所討論的協議,這些協議將“允許我們的親密盟友也提供礦物及其加工品,這些礦物將有資格用于在北美組裝的電動汽車”。
什么樣的新機制
根據《通脹削減法案》,如一方同美國沒有自貿協議,則無法享受該法案所提供的補貼,也無法有效進入北美價值鏈。
目前歐盟與日本不滿的地方是:作為盟友,歐盟和日本同美國之間目前沒有自貿協定(FTA),且在中期之內能談出FTA的可能性也較為渺茫。
此次,美歐雙方在聲明中表示,將立刻開始就關鍵礦物進行談判,目的是使在歐盟提取或加工的相關關鍵礦物能夠計入《通脹削減法案》第30D條中,符合清潔車輛稅收抵免的相關要求。
在馮德萊恩訪美之前,一位歐盟官員放風表示,希望與華盛頓就關鍵礦產達成的寬松協議能夠使歐盟獲得“類似自由貿易的地位”,允許來自歐洲的產品有資格獲得補貼。該官員表示,更全面的協議需要對雙方都具有法律約束力,但可以動用美國的行政權力來執行。
美國官員則在9日放風表示,任何更全面的協議都可能包括在勞工和環境方面的“極高標準”。
據統計,自去年通過《通脹削減法案》以來,已有超過900億美元綠色投資涌入美國,近期法德經濟高官在訪問美國期間,都表達了歐洲對美國該項立法可能引發雙方補貼戰的擔憂。
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在訪美期間表示,法國、德國和美國官員一致認為,有必要“在給予私營公司的補貼和稅收抵免水平上完全透明”,以及有必要就戰略投資“在部長級進行持續溝通”。
此次,美歐在聲明中則表示,同意建立一個新機制,以避免就綠色補貼產生爭議,該機制被稱為“清潔能源激勵對話”。
“雙方將采取措施,避免因各自的激勵措施而可能對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流動造成任何干擾。”美歐雙方表示,不過該聲明沒有透露更多細節。
按照日程,歐盟委員會將于下周發布一項《凈零工業法案》,作為對《通脹削減法案》的回應,據悉歐盟方面會放松一些在國家補貼方面的規定,并正在重新評估是否會部署歐盟級別的補貼。但據行業高管稱,最近看到的初稿不盡如人意。
出席了相關準備會議的一家歐洲電池企業高管說:“(草案)看起來很糟糕。缺乏具體措施。”
另一位高管則表示:“美國許多州都聯系過我們,他們都強調了《通脹削減法案》。當我們把這些數字放在一起時,他們提供的條件,比歐洲提供的條件有趣得多。”
邢予青對第一財經記者解釋道,目前在這些補貼型產業政策方面,日歐都有動靜,但總體來說規模都小得多。
產業政策是否可以成功?他解釋道,第一,要有規模效應,生產越多,成本越低。第二,要有廣闊的市場,否則難以回收前期投資。第三,技術前景必須明確,不確定性小,風險低。
從理論上講,經濟學家證明過,在一個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政府進行補貼有利于本國企業爭奪國際市場份額,最終整個社會的福利也是增加的,爭奪的份額所獲得的“租”或者說利潤可以彌補投入的補貼。他補充道,而不補貼的國家在博弈中則會成為輸家。
責任編輯:王茂樺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