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本文編選自“MedTrend醫趨勢”
從新冠疫苗開始,mRNA技術逐漸成為醫藥領域萬眾矚目的焦點。比爾蓋茨、馬斯克都是這一技術的“頭號粉絲”。
這一領域的兩大明星企業BioNTech(BNTX.US)和Moderna(MRNA.US)不久前公布了2021上半年財報。
BioNTech營收86.35億美元(+10501%),凈利潤46億美元(+ 2863%)。
Moderna營收62.91億美元(+8288%),凈利潤40.01億美元(+1760%)。
以mRNA技術為起點,這兩家公司重點將布局基因療法領域。
BioNtech市值最高達1085億,2021以來股價最高上漲450%。
產品管線:
目前BioNTech腫瘤管線產品包括:mRNA腫瘤疫苗、CAR-T細胞療法、TCR-T細胞療法、mRNA抗體藥物、單抗雙抗、小分子及細胞因子工程療法。
其他管線產品:
主要為mRNA疫苗、罕見病藥物。
與輝瑞合作開發的mRNA流感疫苗BNT161將在今年三季度進入Ⅰ期臨床試驗階段。
mRNA瘧疾疫苗,預期將在2022年底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基因療法戰略:加碼CAR-T、TCR-T,專攻實體瘤
BioNTech目前有3款CAR-T產品,兩款自研產品(BNT211和BNT212),分別用于實體腫瘤和胰腺癌治療,目前在臨床前階段;
BNT211一種針對多個實體瘤Claudin 6(CLDN6)的自體CAR-T細胞療法,在2021年下半年開展針對卵巢癌、睪丸癌、子宮癌和肺癌在內的實體瘤1/2期臨床試驗。
一款收購產品BNT221(NEO-PTC-01),目前被開發用于治療黑色素瘤。
2020年1月,BioNTech以6700萬美元收購了Neon Therapeutics公司,獲得該公司基于NEO-STIM平臺開發的個體化新抗原特異性T細胞療法BNT221(NEO-PTC-01)。
2021,BioNTech也繼續在CAR-T領域加碼,
2021年7月,收購吉利德旗下Kite在馬里蘭州Gaithersburg的實體瘤新抗原T細胞受體(TCR)研發平臺和臨床生產工廠。該設施將支持BioNTech擴大新型細胞治療管線的開發,包括基于其CAR-T細胞擴增mRNA疫苗(CARVac)和NEO-STIM平臺的癌癥候選產品,以及新獲得的個體化新抗原TCR項目。
腫瘤領域產品:
mRNA癌癥疫苗
包括個性化的腫瘤新抗原疫苗(mRNA-4157),靶向通用抗原KRAS的腫瘤疫苗(mRNA-5671)。
mRNA瘤內免疫干預藥物
包括3條產品管線,
1)OX40L(mRNA-2416),目前正在美國進行I/II期的臨床試驗。
2)OX40L/IL-23/IL-36γ(mRNA-2752),該產品同時表達三種蛋白,從T細胞共刺激分子和促炎因子兩個方面著手用于改善腫瘤微環境,目前已在晚期實體瘤患者體內進行I期臨床試驗。
3)IL-12(MEDI1191),為阿斯利康聯合開發產品,阿斯利康主導該品開展了單一和聯合治療的I期臨床試驗。
基因療法戰略:基于mRNA遞送系統的基因編輯
Moderna首席執行官Stéphane Bancel在Q2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Moderna對小分子和大分子藥物并不感興趣,更感興趣的是信息分子(information molecules)。因此,未來或通過技術引進、合作開發或并購加碼核酸技術、基因編輯、新的遞送技術等。
在基因編輯領域,“遞送系統”一直是困擾行業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2021年1月,Nature連發兩篇文章,顯示創新的mRNA遞送技術將為基因編輯帶來很大助力。
mRNA可以把Cas9蛋白變為mRNA包裹在LNP里面做基因編輯。LNP安全性較高,可反復給藥。
因此,Moderna要布局基因編輯管線或將有較大優勢。
“基因療法”最新:mRNA,基因編輯進入臨床階段
中國四大上市CAR-T藥企包括:傳奇生物(LEGN.US)、亙喜生物(GRCL.US)、永泰生物、藥明巨諾(一款產品即將獲批)。
復星凱特引進的阿基倫賽注射液Yescarta,成為第一款獲批的中國CAR-T產品。
CAR-T在血液腫瘤領域突出表現大家都很了解,因此近兩年,CAR-T療法的實體瘤適應癥成為重點突破方向,目前靶點主要包括GPC3、Claudin 18.2、MSLN等。
目前已經實現了一定的突破,包括:
1)彌補CAR-T短板的TCR-T療法
CAR-T的短板自于識別細胞表面抗原,而TCR-T療法旨在改造患者的T細胞,這使TCR-T治療的靶點范圍更廣,更有潛力突破實體瘤。
2)CAR-T+RNA疫苗
2020年Science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蛋白CLDN6,加上RNA疫苗使CAR-T在攻克實體瘤有所突破。
憑借RNA疫苗頭部企業優勢,BioNTech目前正在研究臨床通過(一種在多種實體瘤中表達的新型腫瘤特異性抗原)與其RNA疫苗相結合,以促進體內CAR-T細胞的擴增、持久性和功效,從而治療實體瘤。
05 mRNA藥物(尚未有獲批產品):
全球主要競爭者包括:Moderna、BioNTech、CureVac(CVAC.US)。
中國企業主要有艾博生物、斯微生物、藍鵲生物、深信生物等。
8月19日,艾博生物(Abogen)稱,已完成超過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5.5億元)的C輪融資,創下中國生物技術企業單筆融資金額記錄。
06 基因編輯(尚未有獲批產品):
CRISPR/Cas9技術全球頭部企業包括:
Intellia Therapeutics(NTLA.US)市值117.36億;
CRISPR Therapeutics(CRSP.US)市值101.87億;
Beam Therapeutics(BEAM.US)市值71.66億;
Editas Medicine(EDIT.US)市值43.95億;
Sangamo Therapeutics(SGMO.US)市值14.72億;
Precision Biosciences(DTIL.US)市值6.05億等。
2021年,基因編輯取得了重大突破。
1月,博雅輯因宣布中其針對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療法產品ET-01的獲得中國臨床試驗申請,成為中國首個獲國家藥監局批準開展臨床試驗的基因編輯療法產品。
3月,美國科學家運用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首次在人體內進行基因編輯,幫助一位遺傳性失明患者恢復了視力。
6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發表了諾獎得主Jennifer Doudna創立的Intellia公司,其全球首個體內CRISPR基因編輯療法臨床試驗,成功治療了6位患有轉甲狀腺素蛋白淀粉樣變性(ATTR)的嚴重罕見遺傳疾病患者。
未來基因編輯與mRNA技術的聯合是該領域的重要突破方向。
中國“基因療法”生態:政府直接主導
中國已成為細胞和基因療法(CGT)第二大戰場,目前有超過1000項CGT臨床試驗正在進行,有80多個CGT國際臨床研究中心在中國注冊。
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與行業領軍企業成立聯盟,攜手推進區域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政府計劃在未來三年建設超過15個區域干細胞中心,每個中心的干細胞樣本庫容將達到500萬至2000萬,從而為本土科學研究、臨床試驗和未來的商業化提供樣本儲存和生產服務支持。
支持性的政策環境加速了整個CGT生態圈的形成,資本的加入進一步促成學術界、生物技術公司和政府之間的多邊合作,共同制定行業標準,并推動更多資本流入。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中國共發生41起細胞和基因療法融資事件,金額超24億美元(約155億人民幣)。
2021Q2全球新型療法早期融資公司所在國家 cr 藥明康德
在中國細胞和基因療法企業投資機構里,不乏紅杉中國、禮來亞洲基金、德誠資本等著名投資方,金額也多數超過億元。
就像扎堆的PD-1/L1,基因療法會成為全球范圍的泡沫嗎?
對于Moderna和BioNTech市值的超高增長,華爾街認為膨脹過頭了,甚至用“從不合理到荒謬”來形容。
疫苗的成功不代表治療藥物的成功,更不用說基因療法目前面臨各種技術、合規(倫理)、安全、準入、定價等問題需要攻克。
但是我們仍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責任編輯:王婷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