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8月25日消息,上交所就光大證券烏龍事件發布會正在進行,針對媒體質疑交易所對明顯異常的報單行為為何沒有設置預警機制?上交所表示,由于所有的券商自營以及經紀業務訂單都通過交易單元、報盤機“混合”進入交易所主機,因此在交易所主機的前端控制層面目前尚難以對逐筆訂單就自營或經紀業務予以區分。下一步,上交所將認真研究、論證前端預警機制的可行性。
以下為答問實錄:
新京報吳敏、鳳凰網證券李中元、每日經濟新聞王一鳴問:交易所對明顯異常的報單行為為何沒有設置預警機制?
上交所新聞發言人:目前,上交所為證券交易提供的券商端交易設施主要包括參與者交易業務單元(簡稱“交易單元”,類似于早期場內的交易席位)和報盤系統的交易前端報盤機(簡稱“報盤機”)。券商自營與投資者的訂單都納入交易單元通過報盤機到達交易所主機進行撮合成交。全市場近千個報盤機支持近萬個交易單元,服務近億個投資者賬戶。
事實上,正由于所有的券商自營以及經紀業務訂單都通過交易單元、報盤機“混合”進入交易所主機,因此,在交易所主機的前端控制層面目前尚難以對逐筆訂單就自營或經紀業務予以區分。具體到光大證券8.16事件中,光大策略交易部使用的程序化交易系統自動生成數千個連續的交易委托訂單,每單的委托金額都在正常的申報范圍內。雖然光大策略交易部程序化交易系統此次事件中2分鐘成交70多億,涉及數千個訂單,但與光大證券10萬個客戶,每人同時申報1筆各買入7萬元股票的假設情形并無二致。
此外,與海外成熟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結構不同,中國證券市場一開始就是一個以中小投資者為主的市場。這也是上交所從1990年成立之初就未采取如紐交所等國外成熟交易所當時普遍采用的有紙化以及手勢交易的做法,轉而選擇無紙化、全電腦交易模式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紐交所掛牌的上市公司一年只有不到20%的成交數量由交易所交易主機撮合完成,絕大多數的訂單則由券商交易系統完成。而紐交所等海外交易所實際需要面對的至多只是數千的券商等機構投資者賬戶,中小投資者則在券商交易系統完成訂單的申報與成交。
反觀國內市場,交易所交易主機實際需要面對的是目前近億個投資者帳戶。資深投資者都可以回憶起在滬深交易所發展初期一個令所有投資者深惡痛絕的名詞——“堵單”。這也是當時交易所面臨的最大的技術風險。
這些年雖然上交所在交易系統建設的投入已遠遠超過國外成熟市場交易所的投入,但保障交易系統穩定、安全、高效仍是上交所最重要的技術目標。光大8.16事件的發生,讓交易所深刻感受到市場各方對交易所提出的更新要求。
下一步,上交所將認真研究、論證前端預警機制的可行性,結合國內市場以中小投資者為主的市場特點,把握交易系統的穩定性、安全性與運行效率的平衡,利用不斷進步的技術,努力滿足市場發展對交易所提出的新要求。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