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遭媒體炮轟一周后,上交所昨日舉行網絡發布會回應“不作為”質疑
程亮亮
“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新聞發言人昨日的引經據典,恰好概括了許多市場人士對其昨日發布會的感受:你管你質疑,我管我回應。
媒體連日來把光大證券(601788.SH)“8·16”異常交易事件的矛頭指向了上交所,新華社更是連發7文,直指上交所不作為,“表現低劣”。面對持續一周的炮轟,上交所終于在昨日召開了一場網絡新聞發布會。而在這之前,光大證券總裁徐浩明已經引咎辭職。
針對為何沒有及時發出提示性公告這一核心問題,上交所發言人對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表示,對于錯量型“烏龍指”交易,相關交易所在短時間內難以判斷是否為其真實交易意愿或“烏龍指”操作,因此通常不作特別公告;與此同時,考慮到事發突然、情況緊急以及傳聞較多,上交所在光大正式公告前掌握的信息不全面,證據并未落實,以上交所名義進行明確公告“確有難度”。
而在回答為何不臨時停市以及不考慮取消交易等其他核心問題時,上交所給出的答案無外乎“法律依據不足”、“無法判斷”或是“參考境外市場”,屢次擺出各種政策限制、歷史數據和國外經驗拆招,令許多市場人士大呼這是一場“太極秀”。
為何不及時提示:參考同行且無法判斷
對于市場而言,上交所在光大烏龍事件的處理過程中是否應該及時發出提示性公告,顯然是關鍵所在。
根據證監會以及光大證券發布的公告,在8月16日市場出現多只權重股集體漲停之后的幾分鐘,號稱擁有完備監控預警系統的上交所就已經成功鎖定引起市場劇烈波動的席位來源。然而,隨后上交所僅通過官方微博發布了一條公告,聲稱“截至目前,上交所系統運行正常”。
此舉引發輿論對上交所的口誅筆伐。因除此公告外,上交所并未對交易異常提出任何警示。但事實上,在當日核實始作俑者后直至下午開市后的1個多小時內,上交所長時間保持緘默,不僅給光大的對沖操作留下了足夠的時間,還令此間處于懵懂狀態的部分投資者對形勢進行了“利好”誤讀,盲目跟進。
新華社對此評論稱,這凸顯了上交所對其他市場投資者權益的極度漠視。此時此地,作為直接監管者的交易所應有的“公平、公開、公正”原則已蕩然無存。
針對為何不及時發出提示性公告的質疑,上交所新聞發言人昨日對包括本報在內的媒體表示,對于錯價型“烏龍指”交易,相關交易所通常會及時發布提示性公告,但對于錯量型“烏龍指”交易,相關交易所通常不作特別公告,并列舉2005年中國臺灣富邦證券事件以及同年的日本瑞穗證券事件作為佐證。
這名發言人同時表示,盡管上交所初步判斷光大證券異常交易,但由于事發突然、情況緊急,加之當時市場上各種傳聞較多,故在當日14時19分光大證券正式公告前,上交所掌握的信息并不全面,調查的方式也是非正式的,證據并未落實。在當時的情況下,以上交所名義進行明確公告確有難度。事實上,直到收盤后,上交所才收到光大對事件的書面確認函件,此時光大的公告內容已在市場上傳播,再無必要由交易所進行公告說明。
但上述回應顯然無法令市場滿意。在分析人士看來,發生意外后第一時間公布已知全部真相,是阻斷市場失控的根本手段,涉事機構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反過來想,光大的系統問題導致的是多只權重股瞬間跌停,引發市場的恐慌性拋盤,后果必將不堪設想。
此前就有投資者表示:“如果上交所及時預警,投資者再追高當買者自負,而當時只是公告系統正常,僅僅表明上交所系統沒有問題,任由市場肆意揣測則有失職之嫌。”
停市與取消交易之辯:
依據是否充分
另一方面,在“8·16”事件中,上交所為何沒有采取臨時停市措施也受到了廣泛質疑。
上交所新聞發言人對此表示,根據相關業務規則,交易所采取臨時停市主要針對的是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系統入侵等造成的無法正常開始交易、無法連續交易、交易結果出現嚴重錯誤、交易無法正常結束等情形,光大異常交易事件難以歸為上述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上交所還表示,光大事件臨時停市的市場必要性不突出。在上交所看來,本次異動時間較短、市場傳聞眾多、原因待查,臨時停市的事由和必要性一時難以判斷;另一方面,當日系股指期貨合約交割日,如實施臨時停市措施,對期貨市場影響較大。
事實上,根據《證券法》第114條,因突發性事件而影響證券交易正常進行時,證券交易所可以采取技術性停牌措施;因不可抗力突發性事件或者為維護證券交易的正常秩序,證券交易所可以決定臨時停市。這意味著法律既賦予交易所維護市場秩序的職責,也賦予其相應的監管手段。
但上交所卻稱并不認為光大事件屬于上述情形,且表示一旦動用臨時停市措施,可能面臨依據不足、標準不明等質疑。與此同時,上交所也表示參考了境外市場在類似情況下很少啟用臨時停市的做法。
與此同時,對于為何不取消當日異常交易的質疑,上交所發言人表示,這是綜合考慮了現有法律規定、相關市場影響和操作風險等因素后審慎作出的決定。上交所現行業務規則參照法律規定和境外經驗,對特定情況下取消交易作出了規定,但并不適用于此次光大的異常交易。同樣,發言人又以中國臺灣、日本和印度市場類似事件“買者自負”的原則加以佐證。
但輿論對此依舊不買賬。有一些投資者就在網上揶揄道,上交所“有利的就講接軌,不利的就談國情”。
還有分析舉出美國市場取消交易的例子作為反駁,新華社也拿高盛“8·20”錯誤交易事件類比:在監控系統發出警告,發現有些股票期權在上午開盤時出現非正常交易價格時,紐交所隨即表示正在核查。在中午休市期間,紐交所發出正式公告,表示在早盤開市的17分鐘內交易異常,有可能會取消相應時段的交易。
對此,上交所發言人承認注意到了美國的經驗,同時表示下一步將認真研究針對這類情況取消交易的制度、規則、標準、程序和業務技術安排。
新華社連發7文炮轟上交所
從昨日的網絡新聞發布會來看,全球資本市場類似事件的所有處理方式都被拿來說事,從美國市場、日本市場,甚至中國臺灣市場,無不企及,其中不乏相關細節。可以說,上交所對于此次發布會的準備工作可謂充分。
而例證法只是上交所在面對媒體口誅筆伐時拿出的首個盾牌。在發布會上,發言人唯一一次引經據典說的是“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意思是一碼歸一碼。
按照發言人的說法,光大事件后上交所進行了諸多思考,結論是交易所的市場秩序以市場各方歸位盡責為基礎。證券交易涉及投資者、證券公司、存管銀行、交易所、結算公司等諸多環節,各主體依法承擔不同的責任。市場的有序運行,需要參與各方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避免越位和缺位。
另外,上交所希望借發布會傳達的信息是,自己在交易過程中扮演的是“中間人”的角色,市場監管以強化事后追責為保障。“特別是隨著交易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市場產品的日益復雜,交易所前端控制的難度越來越大,加強事后追責就顯得更加重要。”
其中,“難度越來越大”的字眼迅速在網絡上引來罵聲一片。新華社上周也質疑稱,我國資本市場交易品種沒有那么繁雜,監管的挑戰并不算太大,但即便如此,一個烏龍事件卻暴露了監管的嚴重缺位,也使人們質疑未來交易所能否應對創新不斷的市場。
事實上,“8·16”事件發生后,最初的輿論矛頭基本指向光大證券,在光大證券道歉以及徐浩明引咎辭職后,炮轟的對象慢慢開始集中到上交所身上。其中,尤以新華社連發7文質疑上交所為最,抨擊力度也是不斷加強:在24日的財評中,新華社反問創立于1990年的上交所在“8·16”事件中的表現為何如此低劣,市場和公眾需要答案;而在25日的財評中,新華社直接呼吁“該道歉的,絕不僅僅只是光大”。
在面對巨大輿論壓力的背景下,上交所“千呼萬喚始出來”,終于在昨日作出回應。但其反復使用“法律依據不足”、“無法判斷”或是“參考境外市場”的措辭,并無一句認錯之言的做法,被許多分析人士視為打了一套太極拳,市場和公眾遠遠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唯一的亮點,倒是體現在發言人回應散戶吃虧時的表態:將抓緊研究股票T+0制度,消除不平等套利機制。
有業內人士此前對本報表示,上交所作為一個每年收取高額費用的服務性機構,在此次極端事件突發時的應對,只能說勉強及格,遠遠談不上完善。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