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肖鋼沒有吃這個啞巴虧,相比之下,他的前前任尚福林就在IPO這個問題上優柔寡斷,以至于個人威望盛極而衰,上下皆不討好,所有問題都由他一個人扛。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做奧賽康節目的時候,水皮說了兩句話,第一句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第二句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這兩句話都是老話,并非誰的發明,說明什么?說明這是規律,前人已經總結出來的規律,并不稀罕,奧賽康這樣的公司,中金公司這樣的中介,過去有,比如海普瑞,現在有,比如奧賽康,今后還會有,只是不知道是誰而已。資本市場是個利益場,馬克思說利潤超過100%足以讓人鋌而走險,更何況IPO一夜暴富呢?!
中國股市歷史上脫胎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歷史時期,以創業板和中小板創立為界,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階段,也就是說中小板創業板推出后,A股的格局發生了大變革,變化之一是市場的融資主體發生了變化,過去主要是國有企業,市場雖然為國企解貧脫困服務,即便國有企業有圈錢的沖動,但是沒有卷錢的動力,無論董事長或總裁不過是這個體系中的干部而已,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他們對于通過IPO超募從而實現對他人財產的占有的欲望并不強烈;但是,中小板和創業板則不同,大股東都是家族企業或私人資本,他們揀著的就是掙著的,上市公司的資產在他們心目中也是變相的私人財產,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白要誰不要,融資成為一個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多多益善的游戲,而IPO所謂市場化的改革正好迎合了這批私人資本的胃口,所以IPO的過程演變成“三高”的過程,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但是管理層對于市場的功能的理解有沒有變化呢?沒有,依然是融資的定位,屁股依然是坐在公司這邊甚至是大股東這邊,過去國有企業是肉爛在鍋里,現在則造成了貧富分化的急劇放大,這是制度紅利在中國股市的異化。市場化好不好?是不是方向?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國外成熟市場的做法照搬到中國這么個不成熟的市場,好事就會變成壞事,城市法則和叢林環境搭配嗎?當市場主體都把叢林法則奉為圭臬時,城市法則不就城門洞開了嗎?“三高”的出現加劇了中國股市整體融資不足和個股過度融資的矛盾,所以IPO舊政是一個被批評為禍國殃民的政策。現在看來,新政有進步,但是也沒有解決這個老問題,不但沒解決,反而增添了老股減持變相套現的新問題,奧賽康是做極端了,中金是有恃無恐撞槍口了,如果不這么戲劇,后果又會怎樣?是不是也如IPO舊政一樣施行多年才修訂?從規定上看,新政對于老股減持的規定可謂詳盡,一是有時間要求,二是有價格要求,三是有承諾要求,但是這么多要求都是假設控股股東不立即變現為前提的,如果控股股東的上市目的就是變現呢?如果超高部分的募集資金可以轉化為老股套現呢?前面的一切規定都土崩瓦解。所以,超募合理這是IPO新政舊政沒解決的理念誤差,而老股減持則變成技術手段,因此,老股的減持不但沒達到遏制高定價的目的,反而因為可以高股沒有任何約束的減持變成了推高做局的強大動力,這點恐怕是書呆子們沒有想到的。
肖鋼果斷叫停奧賽康是行政干預嗎?
是行政干預,但也是必要的行政干預,明知IPO有巨大漏洞被人鉆空子而不管就是失責。不管這個叫停是肖自己的決定還是貫徹領導的決定,結果是一樣的,肖鋼沒有吃這個啞巴虧,相比之下,他的前前任尚福林就在IPO這個問題上優柔寡斷,以至于個人威望盛極而衰,上下皆不討好,所有問題都由他一個人扛。
亡羊補牢是好事。無論是證監會IPO新政發布的補丁方案,還是對51家已經發布IPO的公司的核查都有助于完善IPO新政,新華社的文章問IPO為什么老出事,當然是利益使然,不是一般的利益,是巨大的利益使然,在中國目前這個市場狀態下,出事正常,不出事是不正常的,或者是熟視無睹或者不知不覺,出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以為然。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