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 新華社:光大“烏龍”事件暴露監管漏洞交易所應該反思什么?
8月20日 新華社:重罰光大證券A股才有希望
8月19日 新華社:光大“烏龍”事件凸顯中國中小股民困境
8月18日 新華社:追問光大證券“烏龍”事件五大疑點
8月17日 新華社:機構出錯不能讓股民買單光大證券“誤操作”至少應有補償
新華網北京8月22日電(記者 劉開雄、趙曉輝)股市“烏龍”并非中國獨有。美國股市近日發生一起由國際著名投行高盛交易系統錯誤引發的“烏龍”事件。不過,與中國市場監管者不同,美國市場各交易所都及時發出警告,并表示可能取消該時段的部分交易。
同樣是交易系統問題,在光大證券“烏龍”事件中,上海證券交易所在發現大規模資金異常行動的情況下,并沒有對當時市場的投資者或機構交易員發出類似的警告,而是忙于澄清“系統正常”,讓“錯單”繼續流入市場,造成股市到期市的連鎖反應。
這樣的反差凸顯了海外市場監管的成熟,更暴露國內交易所對此類事件缺乏監管經驗和應急處理手段。
比較兩次事件,不難發現,美國的交易所在監管中優先考慮的是市場的公平性。盡管短時間內難以明晰事件緣由,但在第一時間對交易者的風險警示讓諸多投資人意識到相關風險的存在。交易所在警示中還明確表示要對交易的有效性進行核查,這為后續的處理工作打了一個“提前量”,也是對市場其他投資者權益的尊重。
而在光大證券事件中,光大證券首先想到的是自身止損,特別是光大證券在公告發布之前,在期貨市場進行對沖,整個過程缺乏透明度。而交易所也沒能及時告知市場出現異常交易,在光大證券自救的過程中,沒有體現交易所應該持有的“三公”原則。
事實上,回顧光大證券事件的連鎖反應,在每一個節點上都可以遏制事件的發展和發酵。無論是光大證券的資金授權還是有關交易所的風險警示,為什么這些環節的監管者都沒有及時啟動應急機制來保護投資者利益?
也許光大證券只是“原罪”,而更多的反思應該留給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系統,從主管部門到交易所,都應該真正學會尊重投資者的權益。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