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創設權證業務已經被停止,這也意味著,中信證券等券商下半年收入將大幅下降。券商,依然擺脫不了靠天吃飯的宿命。
估值過高業績隨股市下跌 爆炒極其危險
雖然券商股股價較最高點已跌去六七成,但按照券商行業的盈利前景來看,券商股股價仍然是嚴重高估。
作為周期性行業,按照海外市場的定價來看,給予券商股的合理市盈率就是10倍,如果以更嚴格的估值,則以市凈率為標準,2倍以下的市凈率具有一定的安全邊際。
然而,無論從市盈率還是市凈率來估值,目前A股市場的券商股都是遠遠高估。例如長江證券,中期每股收益0.38元,每股凈資產為2.93元,10倍市盈率的目標應該在7.6元,2倍市凈率則在6元附近,而目前長江證券的股價為14.11元。
而像中信證券,中期每股收益達到0.72元,但是考慮到未來創設權證這塊利潤以及證券市場的進一步走弱,未來業績必然大幅下降,而目前股價高達18.8元,仍然是被高估的。
業內人士指出,券商股幾乎都在今年上半年通過出售金融資產來抹平下滑的業績,但由于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如果政策面沒有改觀,今年剩下幾個月里市場仍舊會持續走弱,而最直接受害的就是券商股,其業績勢必會遭受進一步的打擊。目前來看,市場借“二次發售”爆炒,其后果極其危險。
B、減持洪流
減持受限 大小非已成驚弓之鳥
“二次發售”直接刺激了券商股的大漲,但在更深的層面上,這一措施被市場解讀為監管層將進一步規范大小非減持問題。
從今年4月管理層出臺《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以來,大小非減持速度就不斷加快。而本周“二次發售”消息的出臺,更使得大宗交易大幅上升。
缺乏約束力的限制政策事實上導致了大小非減持的加速,而市值高達數萬億、足以讓現有A股市場規模擴容數倍的限售股,其解禁后更將徹底顛覆A股現有估值體系,更是市場各方都無法承受的壓力。
大小非減持,這對于市場和投資者而言都是不能承受之重,誰有這個接盤能力?“二次發售”能制約大小非減持嗎?
據專家介紹,“二次發售”制度,實質就是要通過設立第三方作為大小非減持轉讓的受讓中介,之后再由第三方漸次向二級市場投放,從而達到緩解二級市場一次性拋售壓力的目的。但是,大小非減持規模并未有絲毫變化。
本周一至周五,滬深兩市大宗交易高出上周五成,顯示二次發售引發了大小非的加速離場。業內人士稱,政策面的不確定,使大小非對未來的預期更加不樂觀,大小非已然成為驚弓之鳥。
減持放量大小非望風而逃
自證監會放風推出“二次發售”機制以來,本周,兩市大宗交易共成交1.48億股,高出上周5000萬股。而本周三的放量大漲使大宗交易升至11筆,涉及8只股票,創下4月22日解禁新規出臺以來的單日最多成交筆數。其中,中國人壽和方圓支承均以當日最高價25.48元和15.2元成交。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