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德隆》:上!獓H化夢想(5)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4日 19:35 新浪財經 |
輿論漩渦 2003年7月,市場上對德隆系旗下上市公司的質疑之聲又起。當月18日,地處西南的《成都商報》發出一則所謂“獨家新聞”,稱正在那里訪問的朗咸平和當地記者喝茶時透露,中國證監會正對德隆展開全面調查,調查的重點是德隆旗下3家上市公司高達20億元的擔保問題。盡管稍后朗咸平通過《證券時報》公開表示,內地媒體對他的談話有誤解,報道的是他兩年前的觀點,自己最近兩年沒有對德隆進行研究;但這則“獨家新聞”已通過網絡被迅速傳播。 2004年2月25日,北京,德隆董事局處處滲透著中國式豪華的辦公室中,唐萬里正在接受美國《哈佛商業評論》的專訪。一家在中國土生土長的草根企業能夠與世界頂級的管理雜志對話,似乎暗示著德隆正在獲得一張特別通行證——成為被世界主流媒體認同的國際化企業中的一員。然而,此時的唐萬里心里十分清楚,這是德隆又一次驚險的“危機管理”。在德隆短暫而又奇崛的歷史中,“驚險”早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一次危機似乎也并無任何特殊之處。所以,當唐萬里以一如既往的大將風度侃侃而談,描繪著德隆種種國際化理想的時候,他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已經是德隆傳奇故事的尾聲。因為,就在他的腳下,山體徹底崩塌前第一塊巨石滑落的聲音已經清晰可聞。 一場從一開始就注定是多米諾的游戲終于進入了它最后的階段。德隆,這個幾乎完全是憑個人意志支撐著的帝國即將不支倒地。 當猜測資本市場的德隆大旗何時倒下時,2004年3月2日《商務周刊》提前在幾家門戶網站上發表一篇1000多字題為《德隆資金鏈繃緊》的文章,一種“關于市場能否承受德隆系崩盤的惡果”的猜想隱隱約約出現在輿論的預測當中。3月5日《商務周刊》第5期正式刊發此文,“德隆系已經撐不了多長時間了”。“德隆集團已經將大部分資金壓在了旗下的各只股票上,由于資金短缺,德隆近期在股市上的實際動作已經很少,不要寄希望于德隆會再度為這幾只股票護盤,現在他們都鉚足了勁往外跑”。“湘火炬與合金投資向有關部門上報吸收合并方案以求最后一保,但未獲批準”。德隆三劍客中除合金投資保持橫盤態勢外,新疆屯河和湘火炬A都不幸加入到下跌股票的行列中。文章分析了德隆現金流的運轉情況,指出其產業整合埋藏著很深的財務危機。自2001年后,德隆控制的上市公司已經不再能很方便地融資,其資金的壓力已經很大。因苦于沒有資金支持,德隆在江浙一帶的融資回報率高達15%—22%,與其他公司8%-10%的融資回報率相差很大。 唐萬里在接受多家媒體采訪時一再強調該篇文章加劇了社會各界對德隆坐莊、資金鏈是否斷裂的猜測,并使銀行界對德隆系產生密切的關注。之后有關部門就此文的傳播進行制止,但是其時該文章已被廣為傳閱。2004年《商務周刊》第10期,發表了《德隆為何如此脆弱?》一文,作為對唐萬里的回應,文章再次指出:德隆的這場危機首先來自于國家銀根緊縮政策和德隆自身的問題,決不是媒體報道的責任。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中國證券市場橫空出世以來,德隆不僅創立“產業整合”、“資本運作”新理念,而且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股票操作模式,媒體和輿論頌揚有之、批判和疑問亦有之。 德隆起于草根,成就于莊家。資本富有人性,財富源自真誠。德隆夢想在資本市場上創造一個多贏的模式。打造“中國式的財團和金融控股公司”,這是唐萬新一直堅持的理念和急欲實現的目標。 德隆并不認為自己在坐莊,為實現其持久直接融資的目的,而奉行一種“集中持股”的理論,即試圖于大量長期持有一種股票,然后對上市公司進行產業整合,以達到在股市上創造一個大股東贏、股民贏、上市公司贏的三贏模式,但最終失敗了。產業開發與增長環節跟不上股價發展的速度,再加上老鼠倉,最終套住的不僅是自己,而且損害了公眾的利益。 據2002年《21世紀經濟報道》的一篇文章指出,“德隆系每年都是證監會的重點監控對象,有33名審計師輪番出擊,出具了1500頁的審計報告”。這似乎表明了中國證券管理層一直在默默盡忠著自己的職守。不過,這些報告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監管達到效果了嗎? 德隆的潰敗明證:在一個沒有強有力輿論制衡和監管的社會中,民營企業同樣可能墮落,從楊斌到周正毅,從周正毅到唐萬新,從唐萬新再到黃宏生等等,民營企業一直是近年來上市公司丑聞中的主角。德隆違規經營的問題不是突然出現的,如果政府部門在監管過程中能夠更早地采取管制措施,德隆問題就不會積累得如此嚴重。事實上,財務狀況越是變差的金融機構,越是流動性不足,就越有可能產生賭博心理。如果監管者沒有有效、及時的校正措施,就不能促使這些違規機構用正當的方式去扭轉經營不善的局面,反而使它們可能出現更大的風險。這會演變成為嚴重的道德風險,監管當局往往失去威懾力。 2002年—2004年,為德隆的戰略投資階段,德隆以上市公司和金融機構配合,通過旗下的中企東方、友聯管理實施戰略投資,獲取從區域壟斷份額——國內壟斷份額——全球壟斷份額投資收益。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