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經濟50人論壇 楊偉民
不要為一時的變化而失去長遠的戰略方向,不能改變改革開放。經濟有些波動,這是市場經濟必然的狀態,只要搞市場經濟,必然有波動,搞計劃經濟也是必然有波動,這像人總要生病一樣,因此不要大驚小怪、驚慌失措,不要頻頻出手干預經濟。
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的減速不能簡單的歸結為周期性的變化,也不能簡單的說是新周期的開始。任何一個國家發展到這個階段以后,都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增長速度下滑。因為目前中國無論是需求的結構,還是供給的條件,與過去相比都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我們過去高增長的需求結構是靠排浪式、低質、低價的消費去支撐,現在這種需求結構已經轉變。
另外,供給條件也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比如從勞動力的供給條件來說,2012年勞動力達到峰值以后,每年都要減少300多萬,有的時候400萬,也就是2012年到現在累積減少了2000多萬勞動力。這種需求減少和凱恩斯意義上的有效需求不足完全不是一回事,是中國人口結構的突變所帶來的。但是如果誤以為這是有效需求不足,按照凱恩斯理論很自然的是需求少了就刺激。
再看房子的供求。中國的問題在于,快速的城鎮化過程中,農村的房子被大量的閑置。目前農村閑置、空置的宅基地有三千萬畝,相當于現在城鎮居民所有的住宅用地。過去在農村拆了建、建了拆的需求很少了,農村孩子現在一結婚,就到縣城買房子。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三大結構性的失衡。一是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是因為要素配置的扭曲。大量的錢被僵尸企業和地方政府債務壓著出不來,很多錢是續貸,真正能夠支持新經濟活動創造GDP的貸款太少。僵尸企業正在加劇資源錯配。銀行和地方政府不愿意看到僵尸企業破產。因為由于銀行不能隨意抽貸,僵尸企業破產重組將使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同時,對于地方政府,僵尸企業每年的增值還在。
為什么一方面獲利很多,但是又覺得錢很緊,因為相當一部分錢投入到了死庫容中,全是續貸。
二是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失衡,金融業過度發展。金融業越發達,實體經濟可能負擔就越重。中國現在實體企業一年至少付5萬-6萬利息,這是現在金融業的高峰。金融業的利潤比其他行業高很多。現在很危險的是,北大清華2016年的畢業生24%干金融去了,流入到制造業是4%,搞科研的只有11%,這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當然還有一個是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
目前,國有企業去杠桿和清理地方債是目前去杠桿的兩個重點。
在實體經濟部門中,非金融企業杠桿率最高,非金融企業當中國有企業杠桿率最高。過去很多國企都要做大,而高負債就是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口號的一個直接結果。國企去杠桿最重要的是要處置僵尸企業,讓債務消失。僵尸企業的形成與地方政府有關,同時跟銀行也有關系,銀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你當初為什么給它貸款呢?銀行不良貸款該沖銷掉就要沖銷掉,銀行該承擔責任要承擔責任。
還有就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主要是隱性債務風險。地方政府規模之內的債務還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但是隱性債務遠遠超出法定限額。2015年新預算法實施以來,由財政部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限額管理。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各種變化花樣去借債,地方債的規模到底有多少,這個誰都說不清楚。
新一輪經濟改革開放中,應注意什么?一是穩中求進,不要急。大家說彎道超車,彎道超車容易翻車,翻車最容易是在彎道上,滑冰也是在彎道上容易滑倒。因此經濟任何時候都要按照規律,按照本身的發展規律來辦,而不要去超越階段。二是保持戰略定力。不要為一時的變化而失去長遠的戰略方向,不能改變改革開放。經濟有些波動,這是市場經濟必然的狀態,只要搞市場經濟,必然有波動,搞計劃經濟也是必然有波動,這像人總要生病一樣,因此不要大驚小怪、驚慌失措,不要頻頻出手干預經濟。三是要堅持久久為功,堅持一件事情,不要急于求成。高速發展的標桿是深圳,現在質量發展也有一個標桿是雄安。四是堅持底線思維,底線不能碰。比如說金融,風險是底線,這是不能碰。脫貧也是一條底線,不能破,等等。
(本文作者介紹: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