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證監會召開專家等系列座談會,一股暖意開始在市場內涌動。上證指數也用一根連續8個交易日的陽線,做出“回應”。截至2月23日當天收盤時,時隔52個交易日,上證指數重新回到3000點整數關口。
接下來,A股是否有望在3000點震蕩調整中逐漸步入內生修復通道?對于市場穩定,當前討論較多的轉融券、量化交易以及“T+0”等機制,是否到了規則的調整改革期?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就此專訪了參加過座談會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
貝殼財經:你參加了證監會等部門組織的幾場專家座談會,你怎么看接下來的中國股市?
吳曉求:實際上,這段時間,我在幾場座談會上都強調,現在我們不能懈怠,不能因為市場上漲了幾天,大家就認為沒事了。市場信心的恢復與鞏固,還是要一鼓作氣持續下去,才能徹底扭轉整個市場賣壓較大、下跌的態勢。當然在這其中是需要我們一系列政策制度設計來應對。
接下來A股的情況,由于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同時融券業務新規中的轉融券市場化約定申報在3月18日起才正式實施由實時可用(相當于“T+0”)調整為次日可用(相當于“T+1”),因此,我認為在當前一個比較長時間內,股市會有震蕩調整,但整體上不會再出現今年1月到2月初之間的這樣令人非常焦慮的狀況,這種情況也不應再出現了。
貝殼財經:概括來看,你所指的這一系列政策制度設計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吳曉求:春節前后的這些天,讓市場恢復信心、穩定預期,我們看到,這已經成為資本市場一切工作的重心,但這些都屬于短期穩定市場舉措,長期來看,我們還需要推進制度建設,與之相輔相成。
首先,短期舉措中必須考慮選擇一些“非常之舉”。
在我看來,這主要有三大措施。一是整個金融監管部門要形成合力,必要時,央行需要介入。二是證券市場監管部門自身也應當考慮對一些做空工具做出改革,比如轉融通、轉融券制度。三是暫緩IPO,我們要先讓傷口把血止住,再談如何康復。
其次,市場如果進入一種相對穩定狀態后,我們則需要進一步推動長期制度建設和改革,以實現我國資本市場功能,從重融資向重投資的轉變。
為達成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從三個方面推動,即理念的轉變、功能的轉型以及制度的改革。對于最后一方面,在我看來,最需要直面的制度改革就是完善減持規則。
貝殼財經:本周,即2月26日至3月1日,從截至2月26日的官網信息看,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將沒有新股發行(申購方面,僅北交所2月28日有新股鐵拓機械的申購)。實際上A股新股發行數量已經從1月份的16家,降到2月份的2家。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種現象?
吳曉求:我們說,在市場危急時刻有必要暫緩IPO,釋放明確且堅決維護市場穩定的信號。
當然,暫緩IPO也有人不同意,認為注冊制條件下不應該進行行政干預。但是當市場處于一種“流血”的狀態,我們需要“止血”,而且暫緩IPO就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止血”措施。
17年前,即2007年,A股市場第一次步入3000點的時候,1400余只股票的總市值在年中最高點(6124.04點)時近29萬億元;截至2023年末時,A股上市公司數量已達5335家,總市值超過80萬億元,但市場指數依舊處于3000點附近。換言之,這十幾年的時間,我們的股票市場總市值漲了數倍,但市場指數卻幾乎停滯不前。由此可見,多年來新股發行速度太快、再融資壓力太大,減持壓力有增無減,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當前股市供需結構失衡局面。
另外,在中國的上市過程中有一個特征就是排隊,這不是一個正常現象。滬深北交易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月31日,A股IPO排隊企業數量為681家,合計擬募集資金7668億元。我認為,我們制度改革擺在案頭就是要改減持規則,我們必須把排隊現象背后的誘因,給它去掉。
同時,上市公司自己也需要明白,IPO的資金不是ICU的資金,不要將IPO資金ICU化,投資者“真金白銀”投到股市中的錢,不是你企業的救命錢,是讓你努力發展的錢,你要對投資者的付出作出回報。
回到當前,只有新股發行數量顯著下降、新股發行節奏放緩,才能為A股傳遞出持續穩定市場的信號。在新股密集發行的過程中,不僅對存量資金起到加速分流的影響,而且還會降低股市投資信心。
責任編輯:王其霖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