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國資“進退”銀行股

深度|國資“進退”銀行股
2025年01月10日 20:39 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程維妙、張欣 北京報道

  2024年以來,保定銀行、烏海銀行、天府銀行等獲國資增持,數量較往年增加,其中烏海銀行實現從非公企業向國有金融企業的轉身。

  但事情的另一面,是在“退金令”等政策下,中原銀行、漢口銀行、哈爾濱農商行等至少20家銀行股權被央國企股東拋售,轉讓規模也有所上升。

  為何會出現央國企一邊增持、一邊拋售的情況? 在當前信貸投放難度較高、息差壓力加大背景下,對銀行分別會產生怎樣影響?

  多位受訪者稱,從2024年央國企轉讓的銀行股權比例看,多數不到5%甚至更低,屬于財務投資,不會對銀行本體產生很大影響。不過對于一些凈資產收益率較低、收入增長乏力、利潤表現不佳的銀行,央國企股東撤退可能會加劇其經營壓力。

  一位接近監管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來看不存在國有股權被大幅轉讓的情況,總體也不構成中小銀行股權變化的某種“趨勢”,改革化險的中小銀行總體而言以獲得地方國資支持為主。

  增持與拋售

  1月3日,河北省金融監管局發布的批復顯示,同意保定銀行注冊資本由40億元提升至52.7億元,增幅為12.7億元。

  同時,該局也批準了保定銀行的股權變更事宜。在此次股權調整中,保定市財政局增持8.05億股,增持后持股量達10.4992億股,占保定銀行總股本的19.92%,超過保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有限公司,躍升為第一大股東。涿州市財政局、保定交通發展集團分別通過受讓鵬渤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河北恒祥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公司所持的保定銀行股份,持股比例分別升至5.69%、15.79%。

  一系列股權變更后,保定銀行的國有股權占比從41.94%增至80.32%,實現由國有參股到國有控股的跨越式轉變,成為國有絕對控股銀行。

  在2024年成為國有控股行的還有天府銀行、烏海銀行、福建海峽銀行等。據中誠信國際出具的評級報告,天府銀行2024年8月以來增資擴股事項有序推進,募集資金49.99983億元已全部到位,國資股東持股比例大幅提升至55.96%,其中蜀道投資集團持股23.35%并成為第一大股東。烏海銀行則是在2025新年賀詞中披露,2024年該行完成國有股注資,國有股份占比由2.03%增至66.23%,實現了非公企業向國有金融企業的轉身。

  而另一邊,2024年也有不少銀行股權被央國企股東拋售甚至“清倉”。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中原銀行、漢口銀行、徽商銀行、哈爾濱農商行、桂林銀行、攀枝花農商行、青海柴達木農商銀行、北京大興九銀村鎮銀行在內的至少20家銀行股權被央國企股東轉讓,轉讓規模較往年有所上升。

  例如2024年8月,永誠財險掛牌出清哈爾濱農商行1.98億股(占比9.9%)股份,永誠財險大股東是央企華能;9月,青海柴達木農商銀行1000萬股(占比5%)股份公開掛牌轉讓,轉讓方為中國鹽業集團旗下控股子公司,此次掛牌轉讓也意在徹底清退該行股權。還有銀行被多個央國企股東出售股份,例如中原銀行先后被一拖(洛陽)柴油機有限公司、國能駐馬店熱電有限公司、中國洛陽浮法玻璃集團多個股東轉讓,股份占比均不到1%。

  為何“冰火兩重天”?

  為何會出現國資一邊增持、一邊拋售的情況?

  對于央國企拋售銀行股權,多個接近項目人士向記者提到2024年出臺的“退金令”。例如永誠財險掛牌出清哈爾濱農商行股份,一位接近項目人士表示,永誠財險大股東華能是央企,主業做電力。前兩年國資委就要求中央企業逐步退出“兩非”業務,包括房地產業務、非主業業務。2024年又出了“退金令”,央國企要清退一些對主業貢獻小或低效無效的金融股權。接近中原銀行股權轉讓的項目人士也告訴記者,“轉讓就是與限金令有關。”

  實際上,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國有企業要聚焦主責主業”及《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發布后,央國企就開始退出金融、地產等非主業、非優勢業務。2023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做好產融風險隔離。2024年5月出臺的《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問責規定(試行)》,即市場所稱的“退金令”,進一步明確央國企加速剝離“對服務主業實業效果較小、風險外溢性較大的金融機構”。

  “退金令”出臺后,不只是銀行,中國電力、保利集團、中國移動等央國企密集掛牌,出清旗下保險、小貸、融資擔保公司股權。

  “退金令”除了引導央企、國企回歸主業,還在于風險防控。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吳飛撰文稱,當非金融主業的央企國企參與進來,帶來了更多資金,在加速行業膨脹擴張的同時,風險和問題也隨之而來。尤其金融作為專業度較高的行業,面臨產業泡沫和風險的可能性更高。央企國企參與金融行業可能面臨金融風險傳導的影響。

  “國央企出售銀行等金融機構股權是落實中央政策要求的一個體現,當然,政策層面并未要求一刀切。從實際看,部分地方國資企業會根據自身業務發展實際,增持銀行等金融機構股權。”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對記者表示。

  國資增持銀行的現象也并非從2024年才開始,例如保定銀行、衡水銀行近年國資持股比例已逐步上升。對此,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分析稱,這也與政策引導和地方發展需求有關。

  他提到,就像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地方政府和國資企業為地方銀行增資,也是為了提升地方銀行的資本實力,增加其信貸投放能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近年國常會還曾為中小銀行“補血”擴增渠道,例如允許地方政府通過專項債合理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此外,銀行的吸引力與其給股東帶來的回報率有關,能給股東帶來較高回報的吸引力更強。

  在2023年、2024年連續獲得國資增持的保定銀行,曾在新年賀詞中表示,增資擴股圓滿達成,為穩健發展增蓄新的動能。“將努力發揮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全力為京雄保一體化落地項目輸送金融活水,圍繞品質生活之城建設提供金融支撐。”

  “全國范圍內看,中小銀行數量眾多,且經營狀況分化較大,不會出現一邊倒的現象,股權層面的一邊增持、一邊拋售屬于正常現象。”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稱。就主流趨勢來看,國央企逐步聚焦主業,逐步減持財務性投資持有的金融機構股權應該是大趨勢。

  拋售對增長乏力銀行“雪上加霜”

  增持或拋售會給銀行帶來怎樣的影響?尤其在當前信貸投放難度較高、息差壓力加大背景下,影響會不會一定程度被放大?

  對增持可帶來的利好,業界普遍達成共識。浙商證券固收研究團隊認為,一方面可以明顯改善銀行的資本充足性水平,增強其信貸投放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地方政府對該銀行的支持意愿和力度均較強,區域重要性較強。當銀行增資落地后,也可能帶來評級提升的機會。例如東營銀行在東營市財政局的增資擴股落之后,中誠信國際將其信用評級從AA級調整至AA+級。一位財政系統人士也向記者表示,財政部門對市場機構的股權投資一般會釋放引導信號,代表看好。

  對于拋售帶來的影響,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多位受訪者表示,由于很多中小銀行股權分散,從2024年央國企轉讓的銀行股權比例看,多數不到5%甚至更低,屬于財務投資,不會對銀行本體產生很大影響。

  一家被多股東拋售股份的地方行人士稱,2024年轉讓股份的很多股東只是低比例參股,不參與該行經營,因此沒有影響,部分股東也可能出于階段性資金需求轉讓股權變現。此前有另一筆銀行股權轉讓項目的經辦人也曾透露,股權轉讓方是一家貿易公司(非央國企),因自身經營不善、稅款繳納不足而轉讓股權變現。

  不過對于一些凈資產收益率較低、收入增長乏力、利潤表現不佳的銀行,央國企股東撤退可能會加劇其經營壓力。2024年部分銀行股權轉讓成交難,就反映了市場的情緒。例如一家地方行2023年底即掛出一筆股權轉讓,比例不到1%,截至2024年底仍未有接盤方。

  “由于未能在規定周期(一年內)內找到符合交易條件的意向方,項目按照交易所規則自動終結。如果繼續掛牌,需重新履行相關流程。”一位交易所人士說道。

  對于部分銀行股權轉讓難,薛洪言分析稱,在上市銀行股價普遍跌破凈資產的情況下,對于國有屬性的拋售方來說,若銀行股權定價低于凈資產,則面臨國有資產流失的隱憂;若定價高于凈資產,則很難找到潛在接手方。此外,受息差收窄、經濟下行、融資脫媒等影響,近年來中小銀行經營狀況分化加大,好銀行的股權是非賣品,很少進入流通市場,差銀行的股權拋售壓力增大,但吸引力大幅下降,這種供需層面的錯配,也是銀行股權轉讓困難的重要原因。

  在李廣子看來,被拋售股權短期內會對銀行產生多方面影響。比如,在資金與業務方面,可能會影響銀行業務拓展,使銀行信用評級下降,增加其融資成本;在市場形象與信心方面,可能會引發市場和客戶對銀行經營狀況的擔憂,降低市場對銀行的信任度。“當然,隨著新股東的進入,在經過一段時期的融合之后會達到新的均衡狀態。”

  如果轉讓股份占比較高,則影響更大。“由于銀行股權轉讓通常規模較大、門檻較高,有的股權存在糾紛,因此部分中小銀行股權被拋售,導致估值下降。同時,大額股東穩定性對中小銀行尤為重要,若股權長期處于待轉讓狀態,影響其股權結構穩定性,那么將會影響中小銀行的資本穩定性和展業能力。”東方金誠金融業務部執行總監張麗表示。

  金融股權整合是大趨勢

  地方國資繼續增持優質銀行股權、銀行股權加速整合是否會是大趨勢?

  郭田勇表示,從目前市場規律的趨勢看,包括國資在內的很多資源向頭部地方銀行集中的趨勢明顯。例如隨著中小銀行合并重組加速,許多中小銀行正在整合成為更大型的金融機構,如省級農商行的成立,這不僅能優化資源配置,也能提高銀行系統的穩定性和收益性。對于外部資本而言,出于對穩定性和收益性的追求,他們更傾向于投資于頭部的地方銀行,進一步促進了資源的集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官網的批復統計,2024年超過百家銀行被合并重組,以體量較小村鎮銀行、農商行為主。從路徑看,村鎮銀行改革化險探索的一個主要模式是“村改支”“村改分”。一些農商行則被合并重組為地市統一法人農商行,例如12月6日,達州農商行獲批吸收合并四川宣漢農商行等5家農商行,并承繼后者的債權、債務。

  張麗認為,在國家對金融體系的戰略布局和監管要求下,國有資本可能繼續增持部分關鍵上市銀行的股份,以增強對金融市場的掌控力和影響力。因此,上市銀行股權結構或將進一步優化,并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來提高資本實力。對于中小銀行來講,部分經營困難、抗風險能力較弱的銀行,地方政府可能會加大干預力度,推動其進行重組整合,通過合并、收購等方式,優化中小銀行的股權結構和資源配置,提高其規模效應和抗風險能力。

  “從未來情況看,隨著不同銀行發展情況進一步分化,銀行業重組整合將成為一種常態,銀行股權變更、重組整合等方面案例會進一步增多。”李廣子同樣說道。

  薛洪言還提到,當前從土地財政向股權財政轉移仍是未來地方財政演變的重要趨勢,疊加銀行估值仍然較低,地方國資有較大動力繼續增持優質銀行股權,以獲得穩定的分紅,增厚地方財政資金來源。

  “(從目前情況看)不存在國有股權被大幅轉讓的情況,部分轉讓的持股比例都較小,有的是因為股東自身出險需要,處置變現持有的股權資產,有的股東退出可能跟國資委央企退金令有關,總體不構成中小銀行股權變化的某種’趨勢’。目前改革化險的中小銀行,總體還是以獲得地方國資支持為主。”一位接近監管人士向記者強調。

  值得一提的是,增資并不足以完全解決中小銀行的發展難題,中小銀行如何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更好基礎?業內人士認為,中小金融機構大多體量較小,所從事的金融業務定位于滿足基層區域融資需求,中小金融機構需要堅守定位,專注主業,立足本地,同時要加快金融創新力度,發揮差異化優勢。

  一位農商行行長曾向記者表示,加強精細化管理,在增收節支上發力;提升能力,在高效高質上發力;以及在科技賦能上發力。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秦藝

銀行 保定銀行 銀行股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1-16 亞聯機械 001395 --
  • 01-16 海博思創 688411 --
  • 01-14 富嶺股份 001356 5.3
  • 01-13 興福電子 688545 11.68
  • 01-13 超研股份 301602 6.7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