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翁榕濤 廣州報道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也是廣東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攔路虎”。面對這道歷史性難題,自2023年以來廣東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努力將發展的最大短板改造成最大的潛力板。
過去,農村金融服務在資金投入規模、產品設置、風險分擔等方面還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尤其是與城鎮相比,農村金融普惠程度仍有待提升,農村金融風險仍然偏高。
記者了解到,在頭號工程的引領下,包括銀行、保險、券商以及期貨在內的各類金融要素與力量加速集聚,推動金融服務持續下沉不斷滲透,賦能農村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助力鄉村產業振興跑出加速度。
與此同時,在打造與“百千萬工程”相適應的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包括銀行、保險、期貨公司在內的金融機構逐步探索協同服務機制,“保險+期貨”模式已經在南粵大地多點開花,通過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優勢互補,在高效融合中探索服務農業的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可能性方案。
金融資源再下沉?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要打造與之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和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構建金融服務體系面臨哪些難點?有專家指出,從金融業視角來看,一是我國大型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少,以農村信用合作社、村鎮銀行為主的農村金融機構總體上規模小、缺乏市場競爭力;二是農村地區以傳統信貸業務為主,沒有完善的風險管控機制作為支撐,農村金融機構為規避風險缺乏積極創新的動力。
有鑒于此,2023年底廣東省政府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構建層次分明的金融服務體系,引導各類金融機構聚焦主責主業,發揮優勢專長,充分滿足縣鎮村各領域金融需求。
記者觀察到,過去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雖然在資金成本上有顯著優勢,但相關機構在縣域農村網點分布不足,制約了涉農領域資產投放的“最后一公里”。
具體來看,農行廣東省分行通過“三個下沉”來壓實基層一線服務。一是金融力量下沉,每年選派上千名銀行干部、金融助理到市、縣和各地鄉鎮交流掛職,奔走田間地頭提供“融資+融智”服務。
二是金融產品下沉,圍繞現代農業產業、鄉村建設等領域創新“農業龍頭貸”“鄉村振興產業貸”“海洋牧場發展貸”等產品;三是服務渠道下沉,持續完善“網點+自助銀行+惠農通服務點+線上服務”的渠道體系,縣域個人掌銀注冊客戶超1200萬戶。
圍繞“百千萬工程”和農業保險“保防救賠”,中華財險廣東分公司在保險產品和服務方面不斷下沉,累計開辦116個特色農產品保險,為嶺南農業發展構建起多元化的風險保障體系。
在產品創新方面,中華財險廣東分公司在梅州推出全國首單“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指數”保險,還在肇慶和湛江推出地理標志侵權責任保險產品。此外,還為全省1.8萬畝高標準農田和海水養殖業提供了全面的風險保障,支持現代化海洋牧場的發展。
中華財險廣東分公司通過金融科技加強服務農業的力度,在全省20個地市打造了多個防災防損示范項目,如“5G保險云魚塘”“智慧菜園”“智慧蠔場”等等,通過大數據、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技術,提升賠付效率,有效保障食品安全。
可以發現,各大金融機構立足自身定位不斷下沉,瞄準鄉村金融服務的短板,大力度推出涉農金融產品,不僅滿足鄉村產業發展需求和帶動農戶增收致富,還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探索出新的金融幫扶路徑。?
瞄準農業產業鏈
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這一難題,產業是重中之重,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在推動金融服務不斷下沉的同時,如何支持農村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成為關鍵。
針對鄉村小微企業缺乏抵押物的融資堵點,有專家認為,商業銀行要拓寬農村合格抵質押品范圍,及時推出適用于農村的金融產品,以滿足農業經營主體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
農行廣東省分行介紹,一是大力服務農村特色產業集群,推進“一縣一園一服務方案”,推動清遠雞、英德紅茶、西牛麻竹筍、徐聞菠蘿等特色產品加快向50億元、100億元邁進,推廣“實施主體貸”“鄉村振興產業貸”等創新產品。
二是支持重點龍頭農業企業,聚焦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廣東名牌農業企業、“廣東鄉村振興板”掛牌企業等,通過“農業農頭貸”“鏈捷貸”等產品,為農產品全鏈條提供融資服務,對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的信貸覆蓋率超30%,貸款余額超170億元。
農行廣東省分行表示,接下來將通過做深糧食安全服務、做強鄉村產業服務、做大新型城鎮化建設、做新農村綜合改革服務等四方面,進一步發揮金融服務的國家隊主力軍作用。
相較于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手段,直接融資在鄉村地區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在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機遇下,廣東也在探索服務鄉村振興的可行路徑。
萬聯證券積極開展涉農企業的分類培育和上市輔導工作,協助廣東一家水產公司推進混改工作,協同子公司為一家乳業公司提供“投行+投資”綜合金融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債券投向綠色產業或鄉村振興領域,為相關企業籌備發債前期準備工作提供咨詢服務。
在全國范圍內,廣東率先打造了首個農企專屬資本平臺——“廣東鄉村振興板”,成為省內支持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設施平臺,為農企提供“孵化培育+政策匹配+融資對接+知識產權+金融路演+股改規范+上市輔導”全鏈條綜合金融服務。
從數據看,截至2023年末,廣東鄉村振興板掛牌展示企業合計464家,幫助96家企業實現銀行融資15.93億元,10家企業獲得股權融資18.51億元,推動11家企業啟動股份改制,1家企業完成上市輔導備案。
在服務農企的過程中,廣東股權交易中心積極探索“科技+普惠+金融”的發展模式,嘗試通過金融科技為農業企業提供信用標簽、風險畫像等服務,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難題。
廣東股交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以鄉村振興板為平臺,將資本運營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引導金融、產業、地市等資金投入到鄉村振興,讓金融活水發揮出積極作用。
探索協同服務模式
涉農金融為何長期被業界認為是苦差事?究其原因,農業行業不確定性較高,氣候、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農業減產、農民收入減少,并最終影響金融機構短期壞賬上升。因此,對于農業生產而言,風險管理是關鍵抓手。
提升金融對鄉村振興的支持服務效能,應發揮不同金融機構的各自優勢。近年來,除了銀行、保險以外,期貨市場由于其特有的風險管理功能,也被引進作為支農助農的重要手段。
據了解,“保險+期貨”項目品種范圍不斷擴大,項目類型不斷增多。2015年開始試點時,僅有玉米和雞蛋兩個期貨品種。2023年已經包含玉米、大豆、棉花、天然橡膠等二十一個期貨品種,涉及糧、棉、糖等8個農業板塊。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國聯期貨在廣東省落地了數筆紙漿“保險+期貨”項目并成功完成結項理賠;在大連商品交易所的支持下,招商期貨攜手中華財險廣東分公司聯合開展了梅州市生豬養殖“保險+期貨”項目,總保額達2531萬元;在鄭商所的支持下,廣發期貨聯手中國太保產險廣東分公司在廣東湛江啟動了糖料蔗“保險+期貨”項目。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研究員李正強指出,“保險+期貨”是獨具中國特色的市場化管理農業市場風險的創新模式。
“該模式在保險產品設計階段主要參考期貨市場價格,即利用了期貨市場發現價格功能,還由期貨公司為保險公司提供風險轉移服務,即又利用了期貨市場的管理風險功能;此外,期貨交易所、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不是單純出于利益驅動,而是由于積極探索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戰略的內在動因。”李正強表示。
此外,廣州創新引入“保險+期貨+銀行”模式。在該模式下,農企向險企投保期貨價格保險;險企則向期貨公司買入被保標的的期權轉移風險,期貨公司利用期貨市場對相應大宗商品進行價格風險對沖;銀行以客戶經營情況為基礎,在保額項下為生豬養殖企業提供貸款支持,最終形成了從“價格風險轉移”到“融資貸款支持”的支農閉環。
可以發現,金融機構協同服務鄉村振興大有可為,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仍然以農信社和農商行為主,其他類型金融機構為輔,難以滿足農村經濟多樣化、差異化需求。
展望未來,應該通過制度設計促進不同類型機構的協同。形成政策性、商業性、合作性等各類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優勢、協同共進的發展格局。探索對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差異化監管機制,促進建立競爭有序、健康發展的農村金融市場。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