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孫詩卉 上海報道
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關于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明確了改革的目標原則、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業內認為,這一重大政策標志著我國正式邁入延遲退休的新紀元,它不僅深刻影響著億萬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更激發了銀發經濟市場的活力。
日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中歐財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延遲退休政策通過延長大齡勞動者的就業年限,不僅有助于緩解勞動力市場壓力,還將激發銀發經濟的活力,特別是在健康管理、終身學習、養老金融和智能家居等領域。”
加快老齡人力資源開發利用
事實上,延遲退休下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在于老年人勞動力的開發利用。芮萌舉例表示,一個60歲左右的人,具備年輕人沒有的資本和人脈,并且依然精力充沛。他可以帶領年輕人一起創業,從而實現他的價值。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路。所謂的銀發經濟,我們通常討論的消費層面,我們并未探討如何積極地開發一個人,但他的人力資本也是一個寶藏。”芮萌說道。
他進一步表示,許多大科學家和企業家在退休后都會選擇留下。他們可以與年輕人交流,可以與年輕人共同創業。老年人的消費模式也肯定會發生轉變。隨著時代的進步,首先消費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并且發生改變,參考馬斯洛需求理論,除了和以前一樣的餐飲這樣的需求,現在老年人消費有更高的精神需求,比如老年大學、老年旅游和老年娛樂。
除了精神層面的消費需求變化,芮萌認為還會產生許多與健康相關的消費。“雖然壽命不斷提升,但是沒有人認為85歲就足夠了,只是希望生活得越久越好。那么大健康領域就會有很多內容。”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快,大健康領域也飛速發展。中國消費者協會8月30日發布的《健康產業消費趨勢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大健康產業總收入規模將達9萬億元。 據中國健康管理協會會長姚軍介紹,預計到2025年,我國大健康產業將達17.4萬億元,到2030年將達29.1萬億元。
業內認為,大健康產業在當前老齡化社會下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它涵蓋與人類健康緊密相關的多個生產和服務領域,包括醫療產品、保健用品、營養食品、醫療器械、保健器具、休閑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詢等。近年來,各類適老化設備改造、智能化輔助設施、健康管理服務等新興科技疊加的大健康產品受到各家機構的大力推廣,各類科技公司、保險公司等紛紛入局。
芮萌認為,未來各行各業的發展趨勢都將受到銀發經濟的影響。例如,銀發經濟加上之前生產服裝的人,可以生產適老年服裝。原本從事護膚品生產的公司,也可以實現生產適合老齡化人群的產品。實際上,只要與消費相關的任何產品都可以與銀發經濟結合。如果這樣計算,銀發經濟的規模會非常大。
養老金融需持續完善
雖然延遲退休背景下,個體的工作期間被拉長,但當前人群平均壽命也已經顯著增長,據世界銀行統計,2022年我國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總計為78.59歲,其中男性為75.96歲,女性為81.34歲,較1960年平均提升了45.30歲。
養老金融領域需要個人進行更多的規劃和關注。目前,養老金融可以被認為是一個金融與養老相結合、通過金融為養老服務的概念體系,是指為了應對老齡化挑戰,圍繞社會成員的各種養老需求所進行的金融活動的總和。具體來說,養老金融大致又可細分為養老金制度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養老資金的管理和服務、養老產業的投資和融資等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年初,精算師協會向各家險企下發《中國人身保險業經驗生命表(2023)(征求意見稿)》。其中第四套生命表共7張,新增大灣區版,適用產品有微調;預期壽命提升,年金類或漲價;死亡率有所下降,定期壽險等風險保障類或降價。
東吳證券葛玉翔在研報中表示,隨著平均余命(Life Expectancy,又稱“生命期望值”或“平均期望壽命”)的提升,新生命表的更新迫在眉睫,同時對于促進商業醫療保險發展和提升商業長期護理保險覆蓋面提供機遇。
在預期壽命提升的背景下,避免未富先老、人還在錢沒了這樣的窘境是一個需要關注的議題,對于此類長壽風險的上升,國務院也在保險“新國十條”中,著重提到了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保障和跨期財務規劃需求;鼓勵開發適應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新產品和專屬產品;支持養老保險公司開展商業養老金業務;推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發展;豐富與銀發經濟相適應的保險產品、服務和保險資金支持方式;依法合規促進保險業與養老服務業協同發展。
滿足多樣化養老需求
面對新形勢,近年來,保險公司積極豐富多元化產品供給,提供更有特色的創新產品。例如,一些保險公司針對傳統年金積累期過長,開始領取時間晚的問題,嘗試推出了可以月月領取的即期年金,如果男性投保時已滿60周歲/女性投保時已滿55周歲,在猶豫期結束的次日即可開始領取養老年金。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提到以家庭為單位的年金產品也是創新方向之一,尤其值得借鑒的是海外市場上幾種夫妻共同購買的模式。一種設計是聯合年金保險,其中被保險人為兩人或以上,年金給付會持續到最后一個被保險人去世,確保即使一方早逝,另一方仍能繼續獲得穩定的收入支持。另一種形式是最后生存者年金保險,只要至少有一個被保險人生存,年金支付金額就會保持不變,直到最后一個生存者去世,從而提供長期穩定的現金流保障。還有一種更為靈活的設計——聯合及生存者年金保險,這種保險在至少有一位被保險人生存的情況下持續發放年金,但隨著被保險人數的減少,年金金額會相應調整,這種方式既考慮了長壽風險,又兼顧了資金效率。
雖然商業養老保險前景廣闊,但挑戰依然存在。對于保險公司來說,養老金需要提供長期保障,精算平衡至關重要。中國人壽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利明光表示,“保險業最大的優勢就是精算平臺,因為要解決長壽風險。同時,投資時間非常長,領取養老金的時間也非常長,需要保證幾十年。精算師能不能如實表達這些風險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
作為專注養老的養老險公司,平安養老險董事長甘為民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平安養老險一方面回歸本源,圍繞以“退休領取”為目的的養老年金保險進行布局,開發系列化的養老保險產品,滿足民眾多樣化的養老儲備需求;另一方面探索開源,積極籌備“商業養老金”產品,謀劃各類具有養老風險保障和財富管理功能的第三支柱“商業保險年金”新型產品。
平安養老險總經理助理曹敬之認為,保險公司,尤其是養老保險公司,相較于其他參與第三支柱的金融機構所具有的特殊優勢,一方面是產品多樣化,可以有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商業養老金業務等,滿足跨期財務規劃需求;另一方面是具備提供‘保險產品+健康服務’的能力,即‘富裕養老+健康養老=幸福養老’。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