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上海證券報 ◎記者 張問之
1、從違規主體來看,近三成公司系已“戴帽”的風險公司,其中不少公司甚至涉嫌財報虛假記載等違法事項,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
2、從違規事由來看,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是監管罰單主要的流向;非經營性占用資金、偷稅漏稅、環境違法、消防不到位等各類內控隱患,同樣難逃監管法眼
伴隨全面注冊制的推行,證監會等相關部門日益強化信息披露監管,加大對信息披露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提升違法違規成本。據上海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一季度,不少上市公司前期立案調查結果出爐,已有超70家公司陸續披露行政處罰結果或被采取行政監管措施等事項。
從違規主體來看,近三成公司系已“戴帽”的風險公司,其中不少公司甚至涉嫌財報虛假記載等違法事項,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從違規事由來看,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是監管罰單主要的流向;非經營性占用資金、偷稅漏稅、環境違法、消防不到位等各類內控隱患,均難逃監管法眼;不少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等“關鍵少數”也因此站在監管“聚光燈”下。
“隱疾”頻現 ST公司罰單不斷
日前,S*ST佳通(維權)收到黑龍江證監局《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因公司2020年度、2021年度日常關聯交易計劃在未獲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的情況下,持續發生關聯交易,且未按規定及時披露違法事實,黑龍江證監局對公司及時任董事長、董秘等給予警告并罰款。
這已不是S*ST佳通首次披露此類公告。早在2022年10月,公司就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若該事項被予以行政處罰,公司股票將面臨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風險。最新進展顯示,該調查尚在進行中。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已有多家ST公司受罰,其中出現了ST紅太陽(維權)、*ST新海(維權)、ST星源(維權)等公司身影,且不乏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的案例。
*ST新海披露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顯示,經查明,公司通過參與“專網通信”虛假自循環業務,虛增銷售收入、利潤,導致2014年至2019年年報及2019年半年報虛假記載。經測算,公司2016年至2018年實際歸母凈利潤均為負值,可能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
對此,證監會對*ST新海及時任董監高給予警示罰款的同時,對公司時任董事長張亦斌采取10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同樣收到《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的還有ST紅太陽、ST榕泰(維權)等。處罰書決定“坐實”了公司此前已被立案調查的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并將違法違規細節予以曝光。
其中,證監會查明,ST紅太陽存在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大額非經營性資金占用違法行為,且未按規定披露;同時,公司未及時披露控股股東股份凍結相關事項;2019年年報、2020年半年報存在虛假記載等。
據此,證監會對ST紅太陽及時任董監高給予警示罰款的同時,對公司原財務總監、時任董事趙曉華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對公司時任董事長楊壽海采取10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財務造假 信息披露違規悉數曝光
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披露信息是證券市場有序運行的重要基礎,也是投資者作出價值判斷和投資決策的基本依據。整體來看,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仍是上市公司違規的“重災區”。據統計,一季度,違規公司中近五成因此領罰單。
記者梳理發現,信息披露違規問題主要表現在有悖于“真實”“準確”“完整”“及時”的要求。如虛增營收及利潤;財務數據存在錯誤,主要供應商、客戶情況披露錯誤;對關聯交易、重大仲裁等未披露;信息披露不及時等。
具體情況來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實”主要體現為虛增收入及利潤。如模塑科技(維權)通過違規多確認收入、少確認成本及費用方式,虛增2020年度利潤總額3197.01萬元;桂東電力(維權)通過不具有商業實質的行為,2019年年報虛增營收35.42億元等。
“虛增營收和利潤是財務造假的核心,通過關聯方或母子公司進行體外循環便是其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稱,就現實來看,具體手段則更為多樣,這就意味著諸多財務指標需要推敲論證其合理性、真實性。
此外,多家公司被監管指出存在披露不準確的問題,集中表現在財務數據存在差錯。記者發現,有的公司在2017年至2020年均多計提了獎金數額,導致各期財務報表披露不準確;還有的公司因子公司對電費及系統備用費、水利建設基金等費用財務核算不規范,而導致公司定期報告財務數據存在錯報……
披露不完整、不及時則主要體現在上市公司未按規定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存在“隱瞞”行徑。初步梳理來看,多家公司存在未對關聯交易進行披露的情形;海陸重工(維權)則因控股股東、實控人控制權轉讓事宜未及時告知公司,導致未能及時披露相關信息而受罰。
在業內人士看來,全面注冊制下,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監管制度正成為規范資本市場的“壓艙石”,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已是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內控堪憂 監管多維度關注
除信息披露之外,上市公司規范運作也是監管關注的重點。記者注意到,多家公司因非經營性占用資金等內控存在缺陷被罰,亦有公司因環境問題、稅收問題等被有關部門處罰。
“控股股東、實控人及其他關聯方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一直是監管部門監控的重點。”有資本市場研究人士向記者說,非法占用本身就是不合法的行為,其在損害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及股東利益的同時,有的甚至因此導致年報被出具非標意見,面臨風險警示。
今年以來,海源復材等多家公司均因此被罰。具體來看,海源復材前控股股東海誠投資及其關聯方亦在2018年至2019年期間非經營性占用海源復材的資金。對此,監管對海誠投資采取責令改正的行政監管措施,并記入誠信檔案。
山西證監局在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中,直指某藥企收入確認的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公司未按照收入確認政策進行會計處理,且子公司道地藥材未針對收入確認建立有效內控。
在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路上,上市公司在規范運作方面要補的短板還有不少。今年一季度,魚躍醫療等醫藥公司因亂收費或哄抬產品價格被罰。魚躍醫療因哄抬血氧儀銷售價格,被鎮江市市場監管局罰款270萬元;另一藥企則因存在“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行為,被罰款1.33億元。
此外,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問題也出現在一季度罰單中。超捷股份因存在環境違規行為,被有關部門處罰;天元股份則因生產車間安全出口堆放貨物,堵塞安全出口被罰。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