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記者 傅碧霄 北京報道
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存款的增長十分明顯。央行近日披露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住戶存款規模為112.8萬億元,比年初增加了10.3萬億元,同比多增2.9萬億元。
相比于其他風險較高的投資方式,銀行存款更受青睞,這背后原因既有疫情的因素,也與國民金融素養普遍不高有關——因為投資理財知識有限,所以更傾向于選擇專業門檻較低的存款產品。而隨著下半年經濟回暖,預計居民的多元化投資意愿也將逐步恢復。因此,提升國民金融素養依然非常重要。
存款快速增長
7月11日,央行官網披露2022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8.82萬億元,同比多增4.77萬億元。
截至今年6月末,我國本外幣存款余額257.68萬億元,同比增長10.5%。人民幣存款余額達251.05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個和1.6個百分點。6月人民幣存款增加4.83萬億元,同比多增9741億元。
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在2022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截至6月末,住戶存款規模為112.8萬億元,比年初增加了10.3萬億元,同比多增2.9萬億元。
阮健弘指出,二季度央行的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58.3%,這比上季度上升了3.6個百分點,傾向于“更多投資”的居民占17.9%,比上季度下降了3.7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我國居民在金融投資、資產配置中,依然對銀行存款這種低風險的資產有很大偏好。”在7月6日舉行的《國民金融素養白皮書》啟動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彭興韻這樣表示。
銀行存款雖然風險較低,但收益也有限。而且今年上半年,在監管正常的指引下,銀行業普遍下調了存款利率。
據阮健弘介紹,6月新吸收的定期存款利率明顯下降,為2.5%,比上年同期低16個基點。存款利率的下降,有利于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包括消費增長可持續性的支持。
為何偏愛存款?
盡管利率走低,存款依然備受青睞,這種投資心理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阮健弘認為,這主要是由于二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局部地區有所反復,居民對流動性的偏好有所上升。同時,資本市場波動加大,居民的風險偏好有所降低。預計隨著疫情的緩解,居民的投資意愿也將逐步恢復。
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科技集團財富管理事業部總經理楊輝也表示,過去幾年,中國經濟發展很快,人們的金融行為中也有一種樂觀情緒,很多人熱衷中長期股權類投資。人們對自己未來的現金流有信心,其投資行為就會比較主動、積極,甚至激進。而在經濟下行周期,大家對未來的預期沒那么高時,就會呈現收縮的防御性態勢。
人們偏愛存款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投資理財知識的缺乏。
彭興韻指出,居民的金融資產配置結構,受到地域、文化程度的影響,而這背后的根本原因還是與個人金融素養相關。更高風險的投資理財活動,要求投資者具備更為專業的知識,而購買銀行存款,基本上不需要任何的金融投資專業知識,門檻較低。
“所以,居民投資理財的現實矛盾在于,理財知識儲備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投資需求。” 彭興韻這樣概括道。
金融素養亟需提升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啟動了《國民金融素養白皮書》(2023年版)的編訂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表示,提升國民金融素養有雙重價值,一是在大變局下,掌握足夠的金融知識,可以保障自身境遇不會變差;二是可以通過科學的金融手段獲取未來的收益。
提升國民金融素養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彭興韻指出,中國國民金融素養培訓體系包含五個方面,除了國民通過閱讀書籍和理財實踐進行自學之外,還包括來自學校、監管機構、商業化的金融機構、以及社會化金融知識普及民機構的金融投資教育。
這其中,學校的教育主要面向在校生,受眾有限,金融機構的咨詢服務又往往帶有一定的營銷目的,社會化金融知識普及機構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這類機構如量子之歌旗下的啟牛學堂,在啟牛學堂主辦的“718啟牛日”慶典上,量子之歌集團創始人、啟牛學堂CEO李鵬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金融消費者是否具備足夠的金融素養,對于推動金融生態圈建設,構建金融市場完整閉環至關重要。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陽也指出,國民金融素養的提升,既有利于金融風險的防范,對于實現共同富裕也有著重大意義。而且尤其要關注廣大新市民群體的金融素養。今年3月,銀保監會、央行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豐富面向新市民的養老金融產品,并加強金融知識普及和宣傳,增強新市民金融反詐能力。
責任編輯:宋源珺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