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疫情下,大學生的就業機會在哪里
作者:郭晉暉
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再次到來,1076萬高校畢業生將在6月陸續離校。創新高的畢業生數量疊加疫情引發的崗位需求減少,讓這些畢業生在進入就業市場時面臨供需矛盾。
疫情下大學生就業機會在哪里?如何全面看待青年失業率上升?大學生創業的機會和風險何在?慢就業能否成為“避風港”?近日,第一財經就上述熱點問題,與復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前程無憂首席人力資源專家馮麗娟進行了深入探討。
目前,全國各地繼續把高校畢業生作為促進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在落實中央相關文件的精神,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挖掘適合大學生就業的基層崗位,出臺了包括鼓勵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在招聘時向高校畢業生重點傾斜;中小微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按規定予以補貼等多項優惠政策。
“供需”是根本原因
第一財經:國家統計局公布的4月份青年失業率高達18.2%,如何看待這一數據?這對于大學生個體來說意味著什么?
姚凱:從全球范圍來看,青年失業率都是比較高的,雖然目前我國的青年失業率高于往年,但并不算過高,而且疫情對全球的經濟都造成了沖擊。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國就業主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存活質量受到影響,提供的崗位數量有一定減少,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卻出現了大幅度的增加,這樣就導致了大學生就業景氣指數的下降。
今年高校畢業生比2021年多了167萬,達到了1076萬的歷史新高。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的經濟韌性,經過防疫抗疫階段之后,經濟會進一步恢復,企業復工復產之后,可以消化一部分失業數據,國家還在出臺一些針對大學生就業的優惠政策,比如緩解大學生的還貸壓力,讓他們“輕裝上陣”,我相信過段時間我國青年失業率的數據會出現下降。
張成剛:國際經驗表明,青年失業率是要高于平均失業率的,一般是兩倍左右。4月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是6.1%,青年失業率是它的三倍,是略有些不理想的,但我們也要看到青年失業率是一個波動比較大的數字,具有很強的周期性,一般在第三季度會爬到高位,第四季度會大幅回落,這其中可能會相差四五個百分點。
供需是這一數據背后的根本原因,不僅包括今年新增加的167萬畢業生,其他還包括從2020年疫情開始之后積壓下來的未就業的非應屆大學畢業生;以及本來打算出國留學,或是留學之后本來打算在國外工作但又回來的學生,也有幾十萬人;還有個原因是,三年前高職進行了“百萬擴招”計劃,今年是他們畢業的第一年。上面的這些原因疊加起來造成了供給增加。
需求方面則受到疫情的影響,各個行業特別是吸納就業規模最大的服務性行業受到了較大沖擊,這些行業減少了對大學生的需求。
我想和大學生說的一點是,雖然總體上青年失業率比較高,但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是兩種思維,宏觀趨勢和微觀機遇不一定完全匹配,青年失業率高企并不意味著每個大學生都很難找到工作,學生重點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
馮麗娟:我在多年幫助企業招人的過程中發現一個痛點,企業和我們反饋招人難,而學生卻反饋工作不好找,青年就業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就業質量的問題,很多年輕人并不認為找到一份工作就是就業,他們要求的是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從小學開始,中國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就是不遺余力的,投入非常多。所以學生在畢業找工作的時候,如果他覺得沒有滿意的工作機會,就會選擇考研、考編制,一年考不上甚至會選擇來年再考。這種“慢就業”也是青年失業率上升的原因。
2020年疫情發生以后,不只是說供需之間,很多的企業招人的心態、大學生求職的心態上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需要我們從教育改革、學生職業觀念的培養等多方面來創造就業的可能。
疫情下大學生就業機會在哪里
第一財經:目前的經濟情況下,大學生就業在哪些方面有比較多的機會?國有企事業單位崗位的開發還有多少潛力?
馮麗娟:根據我們對就業市場的監測,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一些大的科技公司、新能源企業等近年來成長特別快的企業,都面臨減員的壓力。今年以來,由于原材料短缺、成本增加等原因,企業采取了一種降低開支的策略,在招聘上持保守態度。
但我一直強調的是,“大廠”不是解決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學生也不應該把關注點都放在“大廠”,我國注冊企業數已經上億了,在這上億的企業中有10%的活躍雇主,每家只需要招一個大學生,1000萬大學生很快能被“消化”。
現在的企業都在進行數字化轉型,這種轉型是特別切合年輕人的。如果不是遇到疫情這么特殊的情況,青年人的就業并不困難,企業對年輕人的需求很大,真正最難就業的是35歲以上的成熟人才,他們的技能轉化最辛苦,他們是屬于市場上要被淘汰的那一批人。
現在大學生就業最大的痛點并不是“大廠裁員”,而是5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招聘大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因為這些企業招不起也留不住大學生。如果這些中小企業一直不能很好地參與到大學生就業中來,大學生就業的問題真的是很難解決。
張成剛:現在國家出臺了很多扶持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其中蘊含很多就業機會。比如青年見習計劃,鼓勵大學生去企業中見習,并可以拿到一定的補貼。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可以提前了解到企業的需求,企業也能更多地了解大學生,增加了大學生和企業的匹配程度。
政策還提出鼓勵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在招聘時向高校畢業生重點傾斜。事實上,從2020年開始,國有企業一直是在擴招大學生崗位的,目前雖然已經出現了飽和的趨勢但仍然在努力增加大學生的招聘。此外,全國有200多萬個公共兜底性就業扶持崗位,也支持大學生來參與。一些創業政策和創業補貼也可以給到有創業想法的大學生,以創業拉動就業。
姚凱:今年報考研究生和選擇繼續深造的學生也有明顯增加,當就業面臨一定困難時,學生們抓緊時間學習,是一個很好的人力資本投資,對未來長期個人發展有好處。所以國家今年也投入更多的研究生指標和名額,這個策略是正確的,而且在增加數量的同時,還要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科研助理也是學校和科研機構能夠提供給學生的就業崗位。對于今年考研遇到困難的同學來說,來做科研助理,協助教授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獲得一部分收入,可以實現自然過渡,方便以后繼續深造。
創業大學生要有“一技之長”
第一財經:近期地方出臺一系列鼓勵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政策,你認為學生自主創業需要具備什么素質和條件?需要哪些政策的配套?在新經濟和新業態中,有哪些適合大學生創業的機會?
張成剛:以平臺為組織基礎的數字經濟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以往的創業者要自己找市場,處理公司的各種事務,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但平臺可以給這些創業者賦能,所有與創業有關的業務如各種支付、賬戶等,平臺都可以幫助創業者完成。
創業者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比如在自由職業者平臺接單,有了核心的領域,有了一技之長,在這些平臺上面找到可以細分的市場。這個平臺可能有數以億計的用戶,即使是一個非常細分的賽道、非常小眾的市場需求,但是放到平臺上就是一個挺大的市場。
創業并不適合大多數學生,但如果有一技之長和創業精神的學生可以去嘗試創業,這個時代提供了更好的創業環境。
姚凱: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來看,靠傳統產業發展,都面臨一個經濟增長的上限,我國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現在特別強調科創產業的發展,希望下一輪的經濟增長靠科創帶動產業的新一輪發展。在我國1.5億的市場主體里,絕大部分實際上都是中小企業和創業企業,大學生有知識、有能力、有素質潛力,他們是有很大的空間去為國家、為社會做出這種貢獻的。
從客觀來看,創業是可以切切實實拉動就業的,一個大學生創業能夠帶上幾個同學就業,帶動的乘數效應是很大的。當然,這其中會有一些風險,政府要對大學生創業給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包括稅收減免、崗位補貼等,也需要做一些政策的扶持托底,培育培訓的工作都要跟上。
如果創業失敗的話,也要給這些同學在就業方面有更多的扶持,給他相應的再就業的一些渠道和空間。
馮麗娟:很多企業和我們說,他們在招聘的時候喜歡找那些創業失敗的人,因為他們認為創業的過程增加了這些創業者的理解力和受挫力,尤其是在企業面臨較為艱難的經營環境時,這類人讓企業覺得能夠在企業中留存更久,和企業一起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李桐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