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志錦
1月15日,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海蘇河灣峰會在上海召開。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發表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支持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主旨演講。
許宏才表示,近年來財政部門精準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強與貨幣政策等宏觀政策的協調配合,發揮財政在穩定經濟中的關鍵作用,有力推動了經濟平穩運行和高質量發展。
2021年上半年為何地方債發行放緩?
第一,強化逆周期跨周期調節。圍繞國家宏觀調控總體目標,財政部加強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有機結合,合理確定財政政策的力度和結構,統籌把握好財政政策的時度效,不斷增強財政在穩定宏觀經濟中的關鍵作用。
一是加強總量管理,強化逆周期調節。統籌財政赤字、存量資金等財政資源,合理確定財政支出規模,保持財政政策力度與宏觀調控需要的有效銜接。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嚴重沖擊,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特殊時期采取特殊舉措,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以更大力度的舉措對沖疫情影響。2021年,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和經濟穩定向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強調提質增效、更可持續,赤字率合理降至3.2%左右,不再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同時通過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等途徑,繼續保持財政支出在較高水平,剔除抗疫特別國債等一次性措施后仍有一定增長,繼續發揮穩定宏觀經濟的作用。
二是加強跨周期調節,增強年度間政策和資金銜接。以中期財政規劃為抓手,拓展財政收支管理的跨度。同時,科學把握年度間的政策力度,在確保實現當年財政政策目標和預算安排的基礎上,依法依規將超收收入、結余資金等用于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
三是注重預調微調,結合經濟形勢及時響應。針對經濟形勢的變化,相機調整財政支出的力度和節奏,更好地熨平經濟的短期波動。比如,2021年一、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18.3%、7.9%,經濟恢復總體好于預期,穩增長壓力相對較小,適當放緩了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發行速度,避免推高價格水平和導致經濟過熱。隨著三季度以來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投資增速放緩,合理加快了地方專項債券發行使用和各項預算支出的進度,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和帶動社會投資,促進經濟恢復向好。
稅收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降至15.2%
第二,精準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減稅降費是財政調控的重要工具,也是各國拉動經濟增長的普遍做法。近年來,堅持普惠性和結構性政策相結合、制度性安排和階段性舉措并舉,實施較大力度、組合式的減稅降費政策,不斷減輕市場主體稅費負擔,幫助企業“輕裝上陣”,更好更快發展。據統計,“十三五”時期減稅降費累計超過7.6萬億元,稅收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降至15.2%。2021年,進一步優化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對穩定市場主體,保障就業和民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繼續執行制度性減稅政策。降低增值稅稅率、增值稅留抵退稅、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及企業所得稅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優惠等制度性減稅政策繼續實施,政策累加效應持續顯現。
二是出臺新的結構性減稅降費措施。強化對小微企業、制造業和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征點從月銷售額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對小微企業每年應納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在已出臺優惠政策基礎上,再減半征收;將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并允許企業按半年和前三季度享受加計扣除政策;對先進制造業企業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
三是分類調整疫情期間出臺的階段性政策。延長疫情期間出臺的小規模納稅人減征增值稅等政策執行期限,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對涉及疫情防控保供等臨時性、應急性政策,根據情況變化到期后停止執行。
“這些減稅降費硬舉措,惠及數千萬家企業和數億人民群眾,明顯減輕制造業和小微企業負擔,有力促進企業研發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有效支持穩就業、保民生,成效顯著。”許宏才表示。
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的三個變化
第三,創設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從2020年開始,中央財政新設立了財政資金直達機制,這是財政宏觀調控方式的重大創新。在直達機制設立之初,主要是為了應對疫情沖擊,將新增財政赤字和抗疫特別國債1.7萬億元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由于直達機制運行效果顯著,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從2021年起建立常態化實施財政資金直達機制,資金范圍擴大到了2.8萬億元,基本實現了中央民生補助資金全覆蓋。
與其他轉移支付資金相比,直達資金在堅持現行財政體制不變、資金管理權限不變和保障主體責任不變的“三不變”原則基礎上,在管理和使用方面有三個重大變化。
一是建立了資金分配的備案審核制度。地方要將直達資金的分配方案報財政部備案,經財政部審核同意后再下達到位。通過設置這一環節,改變了傳統的“一分了之”的局面,加強了對地方分配資金的監督,確保中央轉移支付資金能夠體現國家政策導向,符合資金管理辦法,實現直接惠企利民的目標。在備案時間上也會加快、提前。
二是建設了直達資金監控系統。將直達資金全部納入監控系統管理,實現從資金源頭到使用末端的全過程、全鏈條、全方位監管,并建立實名臺賬,動態掌握資金分配、下達和使用情況,實現了指標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機銜接和集中管理,可以及時發現資金沉淀閑置、擠占挪用等問題,能夠迅速作出提醒,促使其糾正,確保資金規范安全高效使用。
三是建立了資金快速撥付渠道。財政部在每年10月份將超7成的直達資金提前下達地方,由地方編入下年預算,確保資金在年初即可投入使用。在全國人大批準中央預算后,在1個月內將直達資金下達到省級財政,省級財政在三周內制定分配方案報財政部備案,財政部在6日內研究提出意見并反饋地方。這樣保證了直達資金能夠在人大批準預算后的兩個月內下達到具體的使用單位,從而使直達資金坐上“直通車”,以更快的速度抵達受益對象。
采取上述措施,直達機制實現了資金下達“快”、資金投向“準”、資金監管“嚴”的政策目標。“快”體現在暢通了資金分配使用管理鏈條,有力保障了有關資金和政策加速落地生效。“準”體現在有效對接資金的供給與需求,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嚴”體現在多部門監管協同,有效防范了資金擠占挪用,沉淀閑置、套取騙取等風險。
第四,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一是在預算編制中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二是在預算執行中加強監測評估。三是在預算建立中強化監督問責。
平衡好促投資與防風險的關系
第五,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防范風險是財政工作的永恒主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近年來,我們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堅持“開前門、堵后門”,強化地方政府債券“借、用、管、還”全流程管理,不斷完善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制度體系,提高財政可持續性。
一是平衡好促投資與防風險的關系。在確定新增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時,努力實現促投資和防風險的平衡,堅決防止債務過快增長影響財政運行。截至2020年末,地方政府債務余額25.66萬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準的限額之內。全國政府債務余額46.55萬億元,政府負債率為45.9%,低于國際通行的60%警戒線,也低于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水平,風險總體可控。
二是發揮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對有效投資的帶動作用。指導地方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原則,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領域,重點支持經濟社會效益明顯、帶動效益強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堅決不“撒胡椒面”。同時,會同發展改革委加強專項債券投向領域負面清單管理,嚴禁將專項債券用于各類樓堂館所、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以及各類非公益性資本支出項目,防止債券資金低效無效使用。
三是強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全生命周期管理。指導地方合理把握專項債券發行節奏,推動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避免債券資金閑置,對專項債券項目實行穿透式監測,開展全生命周期績效管理,壓實主管部門和項目單位的管理責任。
四是堅決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舉債行為。嚴堵違法違規舉債融資的“后門”,著力加強風險源頭管控,硬化預算約束,完善常態化監督機制,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協同監管,依法依規依紀組織實施問責,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倒查責任,終身追責。
第六,加強宏觀政策協調聯動。國家宏觀調控既需要各項宏觀政策合理分工,發揮各自優勢,也需要協同配合、同向發力。近年來,財政部積極推動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以及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政策的緊密配合,特別是加強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協調聯動。在總量調節方面,共同推動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在結構調節方面,綜合運用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獎勵補助等方式,引導撬動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
責任編輯:李琳琳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