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妍
壓降是近年來結構性存款的主基調。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余額為5.46萬億元,環比下降2.39%,同比下降26.81%,創下2016年12月以來最低水平,年初以來規模小幅下降。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北京多家銀行發現,銀行網點對結構性存款的攬儲意愿明顯降低,尤其是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和收益率降幅較大,部分銀行預期最高收益率已降至2%以下。結構性存款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也在持續減弱,銀行攬儲也將更難。
大型銀行壓降力度大
自去年監管部門發文要求各銀行嚴控結構性存款規模后,此類產品呈現不斷壓縮態勢。從銀行類型來看,相比中小銀行,大型銀行的降幅更加明顯。具體來看,11月份大型銀行個人、單位結構性存款規模環比分別下降7.94%、3.68%,同比分別下降56.1%、17.83%;中小型銀行個人、單位結構性存款規模環比分別下降0.1%、1.29%,同比分別下降13.71%、22.95%。
近年來,各類銀行都在壓縮結構性存款規模,其中,國有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壓縮幅度最大。例如,郵儲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早已壓降至零,工行已于去年四季度暫停發售個人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其他幾家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發行數量也有所減少。
在規模壓降的同時,結構性存款收益率也明顯走低,尤其是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收益偏低,股份行收益差異大。其中,12月份農業銀行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最低,大部分都在2%以內;建設銀行也比較低,均在3%以內,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不同產品體系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差異較大,最高能達到6%以上。
股份制銀行穩健型的結構性存款預期最高收益率大多在3.5%以內,平衡型或進取型的結構性存款預期最高收益率則大多在3.5%至10%之間。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2021年收益率走勢來看,強監管之下規模壓降是市場主基調,產品實際收益率或繼續小幅走低。
銀行攬儲壓力明顯上升
結構性存款規模的持續壓降以及收益率的下降,對儲戶的吸引力也在減弱。
易觀高級分析師蘇筱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結構性存款規模繼續回落,將使得銀行的負債規模有所降低,因此銀行需拓展新產品來適應未來發展。與此同時,由于結構性存款的利率與其他定期存款等相比成本較高,從這個角度看,對于銀行控制負債成本也能夠產生一定程度的效果。
也有專家表示,結構性存款被規范之后,銀行的攬儲壓力明顯上升,銀行難以再大規模通過結構性存款拓展負債端資金來源。
《證券日報》記者從多家銀行客戶經理提供的結構性存款產品信息來看,結構性存款利率“不夠亮眼”。以某股份制銀行為例,目前在售的結構性存款來看,全部是兩層收益結構,從產品收益率來看,產品最低預期收益率在0.35%至1.45%之間,最高預期收益率在3.14%至5.57%之間。對于產品是否能實現最高收益,上述銀行客戶經理表示,收益是不確定性的。
規模在壓降之后,銀行在結構性存款產品方面不斷改進。部分銀行推出了新型結構性存款產品,如發行“雙碳”類相關產品。不過,目前發行此類產品的銀行仍然有限。
“‘碳中和’結構性存款產品的發行反映出,金融業低碳化、綠色化發展既符合環保新風尚,也是一種大勢所趨。”蘇筱芮表示,銀行發行“雙碳”類相關產品作為一種創新型業務在當前環境下必然存在商業價值,但能否被機構充分挖掘潛能仍有待觀察。
對結構性存款產品的未來走勢,劉銀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結構性存款規模已經較高峰期下降一半之多,而且未來會繼續受監管約束,一方面規模會繼續小幅壓縮;另一方面在收益結構方面也要設計得更加合理,禁止發行沒有真實衍生交易行為的結構性存款。
責任編輯:梁晨婕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