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股不敗”神話生變
自“詢價新規”修訂后,新股的報價更為分散,有效報價區間也顯著拓展,除了可孚醫療外,險些破發的凱爾達和已破發的中自科技,其有效報價區間也進一步擴大到20%-40%。
打新或不再包賺不賠。
繼中自科技后,又有兩家企業上市首日出現破發的情形。10月25日,創業板可孚醫療及科創板凱爾達首日上市后不久,即雙雙低開破發,可孚醫療低開10.89%,凱爾達低開4.9%。
不過,短暫破發后,凱爾達突然猛攻上漲觸及臨停,截至收盤時,凱爾達股價較發行價上漲了10.76%,驚險守住發行價;可孚醫療收盤價較發行價跌4.43%。
當天,可孚醫療總成交額15.65億元,換手率為47.96%,而同日凱必達換手率為72.41%,成交額6.23億元。
未來新股價格或回歸理性
公開資料顯示,10月25日在創業板上市的新股可孚醫療從事家用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主要產品覆蓋健康監測、康復輔具、呼吸支持、醫療護理、中醫理療等五大領域。
2018年至2020年,可孚醫療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0.87億元、14.62億元、23.75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0.66億元、1.24億元和4.24億元,呈快速增長態勢。
招股說明書中顯示,2021年1-9月,可孚醫療凈利潤為3.10億元,主要原因是2021年國內新冠疫情得到很好地控制,公司業務基本回歸正常,非疫情商品將保持快速穩定增長,銷售毛利率逐漸回歸正常。
總體來看,盡管隨著我國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但公司前三季度經營業績仍較為穩定,不存在大幅下滑的情況。
凱爾達則經歷了改名風波。號稱“以工業機器人技術及工業焊接技術為技術支撐”的凱爾達,2020年12月提交招股書申報稿時,名稱為“杭州凱爾達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到了2021年7月30日注冊稿,卻更名為“杭州凱爾達焊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是由于今年7月底,科創板上市委會議意見落實函要求凱爾達評估公司名稱與業務實質是否相匹配,如不匹配,做出相應的調整。公司或因此而改名。
不過,在凱爾達的生產經營中,最受關注的是其大額關聯交易。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相關報道顯示,凱爾達的核心業務之一“焊接機器人”由機器人整機及機器人專用焊接設備構成,其中,機器人整機成本占凱爾達焊接機器人成本的比例高達88%。
最近三年,凱爾達焊接機器人所用機器人整機主要向單一供應商安川集團采購。
數據顯示,2018年-2020年,凱爾達對外銷售的焊接機器人中使用外購機器人整機的比例分別高達100%、100%和97.21%,其中,向安川集團采購的機器人整機占公司外購機器人整機的采購比例分別為100%、100%、98.97%。
而安川集團的另一個身份,是凱爾達的第二大股東,其通過安川電機(中國)持有凱爾達18.34%的股份。
部分個股首日出現破發情形,在市場人士看來,這有助于新股定價回歸理性,能促使新股真正回歸價值投資本源。
“未來新股會回歸到更加理性的價格,機構擔憂的是二級市場承接能力,而低估值是發行成功的最好方式,對于未來市場,個人認為這是好事并非壞事,新股紅利期即將結束,市場和IPO企業之間的博弈會更加激烈,市場未來也不再盲目地追捧新股,而是有選擇地歡迎一些有發展潛力的上市公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說道。
“詢價新規”加速破發?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上述股票都是在“詢價新規”落地后發行的新股,且均較原計劃金額出現超募,因此部分市場人士猜測“詢價新規”的落地,或催化了新股發行估值迅速上移,使得上市漲幅收窄,進而出現破發。
早前,因注冊制下的A股市場頻頻誕生低發行價、低市盈率、低募資額的“三低”新股,詢價過程中呈現出的機構“抱團報價”行為引發監管關注。
證監會及滬深交易所先后對科創板、創業板發行與承銷規定中的詢價環節進行修訂,通過完善高價剔除比例、取消定價突破“四數孰低值”時需延遲發行的要求、加強詢價報價行為監管等內容,促進買賣雙方均衡博弈,提升發行定價市場化水平。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自9月18日注冊制板塊承銷制度修訂正式落地后,已有15只新股完成了詢價定價,其中7只新股的發行價格超過了“四值”孰低值(“四值”指剔除最高報價后網下投資者報價的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剔除最高報價后公募基金、社保基金、養老金、企業年金基金和保險資金報價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
其中,可孚醫療就是其中之一。可孚醫療的發行價為93.09元/股,而“四值”孰低值為93.02元/股,網下有效報價區間為“93.09-110.10”。
在較高的定價之下,可孚醫療最終的發行市盈率為37.15倍,募資總額高達37.236億元,相當于此前預計募資額10.068億元的3.7倍。
事實上,自“詢價新規”修訂后,新股的報價更為分散,有效報價區間也顯著拓展,除了可孚醫療外,險些破發的凱爾達和已破發的中自科技,其有效報價區間也進一步擴大到20%-40%。
而在詢價制度修訂之前,IPO詢價入圍報價的最高價和最低價往往出現僅幾分錢的落差,區間寬度不足1%。
同時,中自科技和凱爾達也均出現超募,其中中自科技上市發行價格為70.9元/股,發行市盈率27.94倍,合計融資資金15.25億元,而此前公司原計劃擬募集資金14.60億元。
凱爾達發行價格47.11元/股,發行市盈率為59.66倍,募集資金9.24億元,較原計劃3.17億元的募資額超募逾兩倍。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詢價新規”針對的是“抱團詢價”情形,與新股破發并不存在必然聯系。
“定價規則修改,所針對的并不是低價發行,而是抱團行為。抱團扭曲了市場,并不能真實反映詢價機構對新股的看法。定價機制上發行價還是詢價機構主導的,詢價機構的出價基本決定了最終發行價。出現破發很正常,無風險打新才是不正常的。”王驥躍說道。
盤和林也對記者指出,機構不會盲目地給出高價來匹配政策,詢價新規也并非太大的改動,市場對于非熱點IPO公司的定價自有市場的判斷。
而對于新股首日破發情況的出現,盤和林認為,宏觀上看,破發是因為市場擴容后炒作新股的資金流動性稀釋,二級市場炒新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資金開始對新股有所取舍。而微觀原因在于部分股票發行價格過高,其對照的多是去年靜態的市盈率,而若企業最新業績不達投資人預期,則有可能出現破發的情形。
打新收益率或將下行
隨著新股詢價、定價漸趨科學與理性,業內人士指出,未來新股打新收益或將迎來一定程度的下滑。
今年以來,打新收益率正在出現明顯下滑。
除了首日破發的新股之外,根據記者統計,上市后一年內破發的個股并不在少數。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25日,今年已有394家新股上市,其中36家企業當前股價已跌破發行價。
根據華安證券測算,在2億規模賬戶、新股全部入圍的假設下,以網下A類平均中簽率估計,2021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的打新收益分別為140.15萬元、156.83萬元、235.26萬元、269.71萬元、203.29萬元、618.77萬元、386.64萬元、336.83萬元。而到了2021年9月、10月,打新收益分別僅為186.76萬元和21.63萬元。
中信證券預計稱,新股上市首日漲幅將有所下滑。具體而言,一方面,最高報價剔除比例由“約10%”調整至“約1%”,高價被剔除的可能性降低;另一方面,取消新股發行定價與申購安排、投資風險特別公告次數掛鉤的要求,定價突破“四數參考價”的案例增加。
“綜合來看,新股整體定價中樞正在上移,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預計上市首日漲幅將有所下降,這也將對投資者打新收益帶來影響。”中信證券指出。
不過,這一趨勢在業內人士看來是正常現象以及注冊制下的必然結果。
王驥躍便指出:“之前(打新)一直賺錢,預期高點報價也還能賺;新股迅速破發案例不斷增加,報價就會謹慎了,新的IPO公司就會壓一下發行價;后續新股不大可能持續破發,但也不會一直高收益。”
德邦證券吳開達團隊也分析認為,現行規則下,當且僅當新股臨近破發,投資者將重新考慮自己的安全邊際,進行報價從而打破搭便車報價策略,博弈再平衡。此時,賺取的一二級價差不再是無風險收益,收益的分配方式不再是入圍率高低,輕研究重博弈的定價方式將有待改善,收益分配回歸研究能力。
(作者:楊坪 編輯:張玉潔)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