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行開年代銷基金火爆 理財經理稱“份額”不夠用 來源:證券日報
對公募基金來說,過去的一年,無疑是最“亮眼”的存在。《證券日報》記者根據Wind資訊數據整理發現,2020年公募基金全年的銷量超過3萬億元,創下了歷史新高。而作為基金代銷機構之一的銀行業也嘗到了“甜頭”。
《證券日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走訪了多家銀行網點,發現銀行理財經理都在大力推薦基金,并表示部分新發基金份額需要靠“搶購”。
同時,記者在與多位投資者交流過程中發現,有些投資者將基金作為一種低風險,收益穩的“懶人”產品。但專家建議投資者還需要警惕基金的投資風險,切忌盲目跟風投資。
開年基金銷售火爆
去年基金銷售的火爆和亮眼的業績收獲了眾多投資者的青睞。開年以來,基金發行繼續保持著去年的火熱勢頭,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就誕生了多只“日光基金”。
日前,公募新發基金市場的單日募集規模再次刷新歷史紀錄,新發基金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基金1天內突破2300億元。投資者對基金的購買熱情可見一斑。
“之前我的投資習慣是把資金放在股票市場里,雖然獲得了一些收益,但是炒股需要每天盯盤,個股的漲跌幅也難以掌握,除了有風險還會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某位從股票市場轉戰投資基金的潘女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投資基金的收益相對穩定,也不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
《證券日報》記者與多位工薪階層投資者交流后發現,部分投資者認為基金投資是一種“懶人投資”方式。并且這些投資者一致認為基金是低風險,收益有保障,不需要花費時間的投資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投資者都傾向于從銀行代銷渠道購買基金。“基金產品的種類太多,銀行經理推薦的產品應該更可信一些,畢竟這么大的銀行,也不可能跑了。”投資者田先生對記者說道。
記者觀察發現,代銷基金等中間業務正逐漸成為銀行收入增長的重要來源之一。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編著的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年報(2020)數據顯示,2019年末,公募基金中來源于個人投資者的資金占比為48.31%,來源于銀行的資金占整個公募基金資金來源的30.55%。從基金銷售渠道認購、申購金額來看,商業銀行渠道的申購、認購金額占總體的24.6%,已連續4年攀升。從商業銀行銷售收入占比來看,認購費收入占18.09%,申購費占37.03%。
據記者觀察,銀行的理財經理對推銷基金很是熱衷。當記者進入銀行網點表示想要購買基金后,理財經理熱情接待并展示新發基金的介紹,及可參考基金過去的業績和收益。
該經理還表示,去年年底就已經通知客戶準備今年購買新基金,很多客戶做好了準備,卻沒有搶到足夠的份額。“基金銷售真的太火爆了,很多客戶都不需要通知。”
記者走訪銀行網點詢問基金風險時,有銀行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我們銀行一般都是追求平衡,不愿意給客戶特別高的風險,一般風險較低的產品過去的收益去年能在10%-20%左右,再高風險的基金產品穩健型客戶不一定能接受,我們也是需要做風險評級并提醒客戶的。”
仍需警惕風險
私募基金中匯潤生首席特約研究員吳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基金發行的火爆,一方面源于投資者中長期配置權益類資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二級市場行情的助推。
但基金真的如部分投資者想象中那樣,屬于低風險,收益穩定的“懶人”投資嗎?某資深基金從業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與制度的健全,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投資情緒會越來越熱,對市場的理解也會不斷加深。但基金過去的業績并不代表未來的收益,投資者需要進一步的認識基金的投資風險。“比如,去年基金收益整體業績較好,今年投資者可能需要降低收益預期。”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基金銷售火爆最核心的原因,還是由于大家對于基金的認同度有所提高。同時,投資者逐漸發現金融是一件專業的事情,應該把專業的工作交給專業的人做。
但與此同時,投資者應該認識到,基金不存在“剛性兌付”,投資基金存在風險。
責任編輯:陳鑫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